卖糖葫芦的崔老太 <h3>“糖葫芦,糖葫芦,抠核去籽的糖葫芦I”河南街西头的糖葫芦摊儿上,过了年就76岁的崔老太太冒着寒风,响亮地向来往的行人们吆喝着……</h3> <h3>数九寒天里,崔老太太哪天都要在街头站上几个小时,前年冬天脸都被冻伤了。现在你去河南街西头的糖葫芦摊儿,会看见她依然在那儿叫卖,只是头上多围了条围巾……</h3> <h3>好多买崔老太太糖葫芦的回头客,只认崔老太太,不看糖葫芦。</h3> <h3>崔老太太的老伴儿、78岁的李文斌,从14岁就在当时吉林市有名的老字号利达昌糖果铺打工。解放后,又在吉林市食品厂的糖果车间做糖果,和糖果打了一辈子交道。</h3> <h3>他们做的糖葫芦脆而不粘,甜而又香。加上他们把山楂核儿抠得干净,又没有虫眼,糖葫芦一上市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开始时,每天做个七八十串儿,后来就不够卖了。</h3> <h3>做糖葫芦看起来是个粗活,可他们每一个程序都是认真地去做,一点都不糊弄。</h3> <h3>“崔老太太糖葫芦”在这一带很有名气,每天要卖上二三百串儿。崔老太太听说这两年有人在好几个地方也打起了“崔老太太糖葫芦”的招牌,就和家里人商量:咱自己创出的牌子可不能让别人给砸了。</h3><h3>(2003年12月27日发表于《江城晚报》</h3> <h3><br></h3><h3><i><b><font color="#ff8a00">“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忽然怀念从前那些逞强,和懵懂无知的年少轻狂……”二十年前,虽已不是青春年少,但还是经常热血沸腾,特别是每每拿起照相机,对准那些和我一样的草根的时候,就总觉得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余年的时间里,我下矿井、住渔船、进山林、入社区采访拍摄,在媒体上发表了100多篇百姓故事的摄影报道。今天回忆起那些日子和采访拍摄过的一个个人物,还有一种激动和感慨。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感悟着人生;是他们,给了我在摄影中的无尽快乐。我是多么希望再有机会与他们共续那些难忘的缘分。</font></b></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