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专题报告 《基于“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h3>专家:张 晓 华</h3><h3><br></h3></h3> <h3>张晓华: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现为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教研组指导教师。多次参加国培计划:河南、内蒙古、新疆、甘肃、广州、贵州、吉林、河北、广西等地。</h3> <h3>一、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h3>1、“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学习的过程。</h3><h3>例如:良好的数学的学习过程-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h3></h3> <h3>现象: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纳入自己预定的轨道而不顾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通过“齐步走”的方式去实现教学的目标,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h3></h3><h3>“老师讲的太难了听不懂”、“老师这部分讲的我都会”、“老师您讲的太快了,跟不上”……</h3><h3><br></h3></h3> <h3>二、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h3>1、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h3><h3>教学活动是在“教”和“学”这两种基本行为中展开的,这两种行为的对象即数学教学内容。</h3><h3>现象:老师备课认真,讲的辛苦,讲的精彩,但学生无动于衷;有些课堂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似乎也“动”起来了,但学生单独面对问题还是不能解决;</h3><h3><br></h3></h3> <h3>2、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h3>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h3><h3>现象:</h3><h3>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层次不同····怎么讲?讲什么?……</h3><h3><br></h3></h3> <h3>三、“走位”课堂教学<h3>从走班到走位</h3><h3><br></h3></h3> <h3>“走位”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h3>1、分组:多少人为一组、什么样的人为一组、组长选择条件;<h3>2、座位:听课方便、交流方便。</h3><h3>“大秤砣”是为了迎合老师们而给出的一种说法,我还是坚持使用学困生这种称谓。</h3><h3>到了最后(九年级),学困生实在跟不上,可以提前进入中考复习,这其实是对学困生的一种爱!</h3><h3>给学困生单独布置作业,抄概念、抄例题、抄三角函数值等等,这其实也是对学困生的一种爱!</h3><h3>我曾经到我县的一所学校教学视导,发现到了初四每个班都有10多个学生上课时没有任何反应,也不参与教学活动,好几科教研员在视导反馈时专门指出来了。一年后,令我们欣喜的是再次去教学视导时,这种现象消失了,也就是学校的评价机制做了调整变化!</h3></h3></h3> <h3>分组座位类型尝试一</h3> <h3>分组座位类型尝试二</h3> <h3>分组座位类型尝试三</h3> <h3>分组座位类型尝试四</h3> <h3>抽象图</h3> <h3>3、学习任务:任务层次(基础、中档、优秀-超额任务)、<h3> 多少个任务、怎么写</h3><h3>学生会的不讲:在这里有一个调查学生是否会的过程,而不是从教师的水平上看一个题的难度来决定是否需要将?</h3><h3>题目的难易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一个知识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学生的得分并不高,这样的题目仍然定义为难题;尽管考查的知识较为综合,但是学生的得分较高,这样的题目仍然定义为简单题。这就是一切以学生为判断。</h3></h3> <h3>学习任务</h3> <h3>课堂任务</h3> <h3>4.讲<h3>一对一讲 </h3><h3>教师专门对学困生组进行讲解(包括书是否翻到正确的页码,是否携带作业,是否携带圆规等等)、巡视,这又是对学困生的爱!</h3><h3><br></h3></h3> <h3>集中讲<h3>你看北京的老师上课都带着三角板,为的是规范画图!希望我们广饶县的老师们示范作图应该付之于行动了!</h3></h3> <h3>5、评价<h3>课堂表现评价<h3>小组成绩评价</h3><h3>小组合作评价</h3><h3><br></h3></h3></h3> <h3>采用加分制<h3>红笔——关注细节</h3><h3>当给小组加分时,要说明加分的原因</h3></h3> <h3>小组评价利用的是增减分,不比基础比进步!<h3>增加赋分制——这又是对学困生的一种爱!</h3></h3> <h3>小组合作评价<h3>建议评选优胜小组,可以进行物质和精神表彰,奖励给学生的奖品,学生还是会用来学习数学的!</h3></h3> <h3>当人们面临改变思想和<h3>证明没有必要改变思想的选择时</h3><h3>几乎人人都忙于证明后者</h3><h3>——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h3><h3>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划时代的学者 </h3><h3><br></h3></h3> <h3>当有学生进行讲解时,教师也站在讲台旁,以便于及时指导</h3> <h3>把学困生单独放在一起,而且位于教室的这样,这何尝不是对学困生的一种爱呢?</h3> <h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h3> <h3>学生大胆板演讲评</h3> <h3>现场互动<h3>来自聊城阿城中学的颜廷元老师介绍自己的小组合作教学及讲课特点。</h3></h3> <h3>颜廷元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乡村骨干教师,向您学习!<h3>分组、定制度、学习金字塔、小故事、每月进行一次讲题活动等等。</h3><h3>专家建议:提前开展数学阅读培训课;小组评价机制要全部围绕小组,别太复杂,要利于操作。</h3></h3> <h3>一、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h3>此次课标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h3></h3><h3>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h3><h3></h3><h3>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h3><h3></h3><h3>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h3><h3><br></h3></h3></h3> <h3>推理单元---实验、猜想、论证<h3>方法单元---数学化的方法</h3><h3>实践单元---生活实践、动手实践</h3><h3>运算单元---先学后教</h3><h3>研究性学习单元---</h3><h3> 自学自研 讨论问难 师生精讲 反思提升</h3><h3><br></h3></h3> <h3>现象<h3>题量过少,训练不足,难以形成技能,更难以形成能力;</h3><h3></h3><h3>题量过多,搞成题海战术,反而适得其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h3><h3></h3><h3>部分学生不重视;</h3><h3></h3><h3>由于计算错误失分占比较大;</h3><h3><br></h3></h3> <h3>单元设计时的思考<h3>(1)对运算课的思考</h3><h3>法则(算理)------准</h3><h3>运算律(规律)----快</h3><h3><br></h3></h3> <h3>(2)对学生的分析<h3>学生已有经验:小学的算术加减乘除 </h3><h3><br></h3></h3> <h3>单元设计方案<h3>先“学”后“教”(先“做”后“导”)</h3><h3><br></h3></h3> <h3>教学流程<h3>第一组题(书后练习题):引出法则</h3><h3>第二组题(书后习题):纠错</h3><h3>第三组题(积累题目):灵活、合理、简洁</h3><h3>第四组题(书后复习题):反馈落实</h3><h3>提示点:</h3><h3>可以先对一对答案,一个题组一个小结,便于总结提炼解题规律;</h3><h3>检测验收时,教师一定不要提示学生。</h3></h3> <h3>单元后的反思——更加冷静的思考“做”的本质是从具体问题开始产生感性认识,“学”的本质是理性思考、归纳概括。对有些同学来说,最初的做可能是困难的,但是正是由于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才能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学习也才会变得更有意义;而对于有的同学来说,最初的问题都能解决,于是就要思考: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够带给我们关于事物怎样的认识,从而进行理性反思,自觉形成一个“感性——理性——感性”的思维过程。</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理单元</h3><h3>推理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h3>“课标”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习推理,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h3><h3><br></h3></h3></h3> <h3>从数学的内部看,数学推理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数学方法。它与数学证明紧密关联。<h3> “课标”指出:要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合情推理获得猜想,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验证猜想,证明结论。</h3><h3>“课标”: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h3><h3><br></h3></h3> <h3><h3></h3><h3>思维混乱(回答问题及书写);</h3><h3></h3><h3>找不到解题思路;</h3><h3></h3><h3>想当然(看到图形直观判断就是正确的)</h3><h3></h3><h3>学生分化较大;</h3><h3></h3><h3>学生厌学几何;</h3><h3></h3><h3>得分率低等等</h3><h3><br></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案例 平行四边形</h3><h3>单元设计时的思考<h3>(1)对概念及定理的思考</h3><h3>基本概念: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合理性)</h3><h3>概念的发展</h3><h3>定理: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规律)</h3><h3><br></h3></h3></h3> <h3>(2)对学生的分析<h3>学生已有经验:小学三年级上册、小学四年级上册</h3><h3>课标: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h3><h3>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h3><h3><br></h3></h3> <h3>第一环节:画出你在小学学习过的四边形<h3><br></h3></h3> <h3>第二环节:研究从哪一个图形开始学习<h3><br></h3></h3> <h3>第三环节: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出画法)<h3><br></h3></h3> <h3>第四环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h3><br></h3></h3> <h3>单元后的反思——更加冷静的思考<h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及演绎推理能力;</h3><h3>针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开拓更加有效的、多样化的活动途径;</h3><h3>在“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有利。</h3><h3><br></h3></h3> <h3>几点感悟:</h3><h3>1、专家谈思维、谈能力、谈素养,而我们一线教师谈的是成绩,谈的是质量,本质上并没有太大不同!因为现阶段最终都是通过学生加以体现,都是通过题目得分做最终衡量,在这里我强调的是现阶段。</h3><h3>2、小组合作教学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的减少两极分化,对于学困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好学生真的是老师教出来的吗?)</h3><h3>3、正数永远大于零,所以我们教师要时刻充满正能量,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h3><h3>4、我们要时刻充满对学困生的爱,因为这部分学生毕业后还会想着老师的好,具体观点见文章中。</h3><h3>5、采取的办法只要比原来稍好一点,我们就干!</h3><h3>以上仅是个人的部分不成熟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会继续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