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涯何处无芳草 战友相聚皆是缘______宁沪战友回杭探亲小记: 江东儿女皆英雄

光磊

<h3>  中餐用毕,南京战友马不停蹄地,急急地向位于灵溪村附近的老连队驻地赶去。</h3><h3> 不了解部队生活,不了解通信兵特点,不了解浙江省军区通信站二连发展历史的人,很难理解这群年过六十的当兵的人,为何驱车数百公里,从繁华的南京和上海大都市,冒雨来到这偏僻的深山沟,回忆什么? 寻找什么? 究竟为什么?</h3><h3> 请允许我利用一点篇幅,将浙江省军区及通信站和通信站二连的今世来生简要介绍一下,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南京上海战友们为何驱车数百公里,来到这深山老林寻找当年的青春与芳华的现实意义了。</h3><h3> ••••••1949年5月3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解放杭州; 同月4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浙江军区(请注意,此时是浙江军区,兵团級,而不是浙江省军区)。5月19日,浙江军区正式组建。1950年4月,军区司令部通联处成立。当时司令部分别设作战,队列,通联和机要四大处,同年9月通联处改称通讯处。</h3><h3> 1954年9月,以军区通信支台,通信连为基础组建浙江军区通信枢纽部。1960年7月,军区通信枢纽部改称浙江省军区通信枢纽部,1961年5月,省军区通信枢纽部改称浙江省军区通信站。同月,组建省军区通信营。</h3><h3> 1964年2月,组建余杭通信站,徐荣昌为第一任站长,麻金松为第一任司务长。1965年初,余杭通信站改称通信站二分站,此时王大洲等第一批正规军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连队从事通信专业工作。此时连队人员发展到十余人,麻金松改任指导员,并成为通信站二分站的第一任指导员。此后,张宗源,陈桐等老领导分别调入任站长,副指导员,从而形成通信二分站最初的领导集体。</h3><h3> 1971年,通信站二分站改称通信站二连。1975年,通信二连的载波,电源和外线维护等分队整体划出,组建浙江省军区通信站三连; 1981年4月,通信二连整体并入通信一连,原通信二连建制撤销; 同时,以通信二连连长杨汝奎为首奉命组建通信站新二连___线路维护连,连部驻杭州云栖竹径风景区。</h3><h3> 通信二连从组建余杭通信站算起,到1981年4月建制撤销,前后风生水起17年。连队人数规模从组建初期的十来人,发展到鼎盛时期11975年的连队满员的人数高达九十余人。17年间走进通信二连这个优秀的战斗集体的干部战士共有500余人,经过通信二连这座革命的大熔炉的熔炼和熏陶,17年间共有近200名党员,50余名干部从这里走出,更有400余名优秀战士经过二连大熔炉的锻炼后,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后来二连绝大部分的战友为建设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成为新时代的风云人物。</h3><h3> 尤为重要的,二连这座小小的革命大熔炉,不仅是锤炼500名战友的大平台; 还是众战友学知识,学技术,长见识,学做事,学做人的大课堂; 更是战友们相识,相知,结缘,建立生死之交的大家庭。</h3><h3> 板照山下,是我们老连队营房和工作机房的旧址。在这里,我们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值班执勤,为祖国站岗放哨,承担着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圣职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里一名骄傲的军人; 在这里,我们几十号当兵的人在一个大锅里吃饭,一个地块里干活种菜,一个课堂里训练学习,我们为此忘记彼此的出身,我们已是兄弟姐妹; 在这里,我们曾忘情地追逐着火红的年代,流年似水,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现虽失去当年的容颜,芳华不再,韶华已衰,但我们无怨无悔。</h3><h3> 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汗水,也悄悄留下思念亲人的眼泪; 在这里,我们努力过,战斗过,有过深沉的思索,追求过梦想,留下过美丽的憧憬 ; 在这里,留下了当年我们太多的记忆,刻下了太多当年前进的烙印,沉淀了太多的对老连队的眷念,也流传了许多美丽的故事。</h3><h3> 下面,从我个人了解的一些碎片资料和视角出发,来介绍一下这次从南京,上海回杭探亲的十一位江东战友的滴点情况。可谓沪风苏韵,钟灵毓秀。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所掌握的资料也都很局限,对他(她)们的介绍可能挂一漏万,有限观点也可能偏颇,如有错误,敬请指正。</h3><h3><br></h3><h3><br></h3><h3> </h3> <h3>  介绍人物,先从老将开始。</h3><h3> 王大洲,身材魁梧,气宇轩昂,江东男儿特质明显,他是二连组建时的创始人之一。</h3><h3> 1960年,大洲作为国防生应征入伍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今天的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上学,为5年学制的本科生。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9月,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1970年划归四机部和解放军总参通信兵部共同管理。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首批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h3><h3> 1962年,蒋介石叫嚷反攻大陆,他们为了国防建设需要,这批国防通信专业生从成都迁往江西上饶继续学习。1964年10月,为了充实一线部队通信技术力量,他们这批国防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东南沿海一线部队加强基层连队建设。大洲同志分配到浙江省军区司令部通信站,是作为一名学生兵接受部队基层锻炼的。1965年2月,大洲同志分配到余杭通信站参与连队组建工作,连队锻炼8个月后,于1965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麻金松是王大洲唯一的入党介绍人。</h3><h3> 此后,大洲同志一路不断进步,他成为第一批提干的国防学员生,并先后成为二连载波站的技师,站长; 通信三连组建时,大洲同志成为三连的第一任连长。继后,大洲又成为通信站的副主任。就在灵溪老部队这块驻地,大洲书写了他的军旅生涯的光荣诗篇。此地,留下了大洲同志太多的美好记忆。</h3><h3> 我对大洲老领导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洲同志秉承实事求是精神,不为上,不为书,不夸夸其谈,爱兵如子。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他谈话谈心,也是少有革命空洞口号大道理,而是推心置腹与人交心比心,金玉良言如春风化雨,滋润了一批战友。</h3><h3> 大洲阅人无数,大洲待人醇厚。<br></h3> <h3>  这次回到杭州,大洲见到他当年老战友和入党介绍人麻金松,高兴异常。两位老战友有说不完的知己话。</h3><h3> 我在大洲手下工作多年,特别是78_80年期间,我跟大洲朝夕相处,得到他的许多教诲,得益良多,终身受用。大洲不仅是位好领导,更是一位好兄长,我们对这位老领导,老战友充满敬意。</h3><h3> 在这里,我再次向大洲道一声心里话: 老领导,谢谢您,祝好人一生平安!</h3> <h3>  陈丽黎,祖籍山东荣成人,1970年南京入伍,现居南京,是南京七仙女中的大姐。大姐丽黎秉性娴淑而温文尔雅,才气过人而端庄大气,气质高贵而不哗众,她是二连女兵中学历最高者之一,她也是二连女兵中能力最强者之一,正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h3><h3> 丽黎性格沉稳,作风泼辣,工作老练程度超过同龄兵。她先后在有线电传分队电传员,连队文书,分队长,副指导员等岗位上任职。金松老指导员上调另有重用后,接替金松担任二连指导员。二连与一连合并后,丽黎又担任通信一连的指导员。</h3><h3>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恰逢部队百万大裁军,丽黎又走了一条投笔从戎和解甲归田再拿笔奋斗的精彩道路。丽黎转业到地方后,在保持部队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征途中捷报频传,并且在团结南京战友共同奔小康,再创辉煌的长期奋斗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h3><h3> 更为令人惊异的是,退休后,丽黎并没有深藏闺房,闭门谢客,过起惬意的"归隐"生活。而是遍访专家名师,专攻中西声乐和器乐,套用孔建平的名句: 穷尽文人七雅。诗言志,歌抒情。传说丽黎在这两方面苦苦追求,都有长足的进步,造诣较深。</h3><h3> 这真是奇了,怪了。很多艺术,我苦追不果,而丽黎则心有灵犀一点通,学东西一学就会,一学就通,难道真的是七仙女下凡。</h3><h3>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向南京的七仙女们学习。</h3> <h3>  通信二连,是丽黎千锤百炼,化蛹为蝶,完成人生华丽转身的幸运之地,发祥之地。在这里,丽黎奉献了心血和芳华,但同时收获了累累硕果,可谓春华秋实,此生不为碌碌无为而后悔。</h3><h3> 我们由衷地对二连这位优秀的巾帼肃然起敬。</h3> <h3>  施晓平,祖籍江苏无锡,1970从南京市应征入伍,现居南京。晓平先后任单边带台报务员,报务主任兼技师等职务。<br></h3><h3> 晓平根红苗正,天生丽质,宋代诗人柳永的«离别难»的诗对晓平这类佳丽有极其精准的刻画: 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諦值千金。</h3><h3> 晓平入伍时年龄很小,是个道地的小兵。但她人小志大,到连队后各项学习,工作抢在前,表现十分抢眼。</h3><h3> 记得1971年4月中旬,九九艳阳天,春暖花开时,也正是种菜浇肥的季节。那个年代,连队长期驻大山深处,物质生活条件较差,连队日常吃的蔬菜部分需要自己开荒种菜补充,因而种菜成为连队各分队的一项重要任务。</h3><h3> 一天我从外线站回连队住在机务站宿舍,那天也是连队各分队给山下数百米外开垦出来的菜地施肥的劳动日。我看见晓平担着一副粪桶,在男厕所外面的化粪池里用粪勺一勺勺地往桶里装肥料,每只粪桶里均装满约四分之三的肥料,然后弯腰欲将一副约六七十斤份量的粪便挑起来。由于此时的晓平仍处于发育期,人小个矮,担子重,挑担的技巧要领又没有掌握,试了好几次才勉强将担子挑起来,然后扭扭歪歪,摇摇晃晃地走下机务站男厕所那高高的台阶,沿着下坡的道路艰难的,但顽强地走向远方。我看着晓平那肥大的65式绿军装里裹着那单薄的身材,不禁肃然起敬。心想,此小女子如此坚强,如此自律,如此拼命,将来必成大器也。</h3><h3> </h3> <h3>  果不其然,晓平后来的发展进步轨迹就是那芝麻开花步步高。先不说晓平在连队的进步,那时晓平是单边带的报务主任兼技师,是个又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两栖干部,为连队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单说晓平在地方经济领域的纵横驰骋,也是硕果累累,建树颇丰。我在十多年前,也时常上江苏宁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网站浏览,看见许多有关施总的工作简报和活动报道,内容十分丰富,晓平确是刚柔相济的不凡女子。</h3><h3> 晓平对工作是高标准要求,对生活也是高标准追求。她那古典文雅的欧米伽发型,玲珑剔透的水晶眼镜,钻石耳钉,配在一张白净精致俊俏的脸上,确实卓而不凡,气质高雅。这种高雅,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这可从晓平平时待人接物,走路说话,举手投足间,那一招一式,那不经意间,处处都是范儿,处处都体现出严格的家教和世传家风的遗传和熏陶,那是几代人的素养和文化的历久沉淀。那绝不是平时老百姓所说的"人靠衣裳马靠鞍",要靠华丽的衣饰包装? 气质是不可能靠华丽包装而散发出来的,靠包装那最多只能叫富丽,富贵和炫目。人们常说,平民不仅可以一代致富,更可以一夜暴富; 但三代平民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淑女和绅士来。像晓平那样的素质修养和气质,我们平时鲜有所见,和这样彰显尊贵而高雅的人士多接触多交流,多打一些交道,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愉悦,而且也会跟着慢慢地有气质起来,这也叫近朱者赤吧。</h3><h3> </h3><h3></h3><h3><br></h3> <h3>  晓平是南京所有战友离开部队,离开杭州后,是我接触最多的一位南京战友。我对晓平的了解和认识,有个不断深入和深化的过程。晓平今日的成就和收获,既渊源于其良好的家教,本人的苦其心志和努力奋斗,也来源于老二连的优良传统以及十余年的军旅生活的锻炼和培养。我扪心自问,我与晓平在气质与修养方面的最大差距在哪里? 难道仅仅是物质方面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要认真观察一下便知,我在许多细节方面,包括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穿衣戴帽,与晓平的差距就显而易见: 我们是否注意内外兼修,平时每次外出或参加公众活动,我们是否关注一下我们的形象,出门前照照镜子,整整衣冠。 我们不刻意追求全身华丽光鲜,但应向晓平那样,注意整洁协调典雅,就是一件普通的衣物和配饰,穿戴在晓平的身上,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气韵。我们也要记住: 出门和参加公开活动,就是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也要有楞有角,干干净净,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大家平时在微信群推送的帖子里,常有文章赞赏英国人的绅士和法国人的浪漫。须知,这种绅士和浪漫是欧洲人一代又一代人的经久不息的修炼和传承才塑造出来的。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和形象呈现出来是对社会也是对别人的最大尊重。这种精神方面的认识差距才是我们与晓平存在的最大的差距。 </h3><h3> 好日子是靠一辈子不断奋斗出来的,好气质也是靠一辈子日积月累,苦心励志修炼出来的。我们衷心祝愿晓平风华常驻。</h3> <h3>  杨娌娅,祖籍山西平陆,出生于河北,成长于浙江,1969年从合肥市应征入伍,现居南京,是个典型的四海皆家园的女游侠。入伍后任二连电话站测量员,技师。</h3><h3> 说起杨娌娅,大家都知道她是当今著名的艺术家,是社会名流,是二连最有成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杨娌娅是怎样从二连一个普通的士兵华丽转身变成一个著名的画家。在这件事情上,我还真知道一点点情况,还真有一点点发言权。究其原因,缘于在二连,娌娅是我接触最多的一位女战友。</h3><h3> 1971年春天,我在杭州的一所中学完成为期一年的支左任务回到部队,在站部完成述职报告后,我从杭州回到二连,比我的外线排的战友们整体划入二连的时间晚了一年有余。那时,我也从原位于留下镇的58师炮团的17维护站调到位于闲林公社里山桥大队的12维护站值勤。</h3><h3> 我第一次到位于灵溪连部报到的时间是1971年的暮春。当时我到二连连部,不仅环境是陌生的,而且大部分的战友也是陌生的。当时我认识的战友,除和我一道入伍的69年兵以外,就是从一连调入二连的老兵以及在通信站站部见过的领导。这样统计起来,我认识的全部战友,加起来不足当时二连全部人数的二分之一。</h3><h3> 一次我巡查线路到连部,且到伙房吃午饭,看见桌子上放着一只带着新竹香味的竹制笔筒,上面画着一幅青绿山水画,技法虽有点稚嫩,用色也不尽合理协调,笔筒做工也比较粗糙,尽管有这些缺点,但瑕不掩瑜,这只笔筒是我近些年来能够看到的最好的青绿山水竹制工艺笔筒。这个笔筒在我眼里就是个艺术品,是个宝贝啊。但这个宝贝对于伙房的有些战友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用连队附近漫山遍野生长出的粗毛竹做成的普通的竹筒而已。</h3><h3> 伙房的战友看见我这个外线站来的稀客对这个竹筒很喜欢,就很大方也很随意地将这个竹筒送给我,我如获至宝,当即收下。</h3> <h3>  我吃完午饭,告别连领导和老乡战友,手中拿着这只竹筒(实际上是只工艺笔筒),喜滋滋地准备往回赶,刚从伙房和俱乐部那个地方往下走时,迎面碰上了我比较熟悉的68年女兵王安新,我忙不迭地又是向安新这位老兵敬礼又是打招呼,安新在回敬礼的同时,眼睛却盯着我手中握着的那只笔筒说,陈光磊,你手中拿的这只笔筒是哪里来的? 我面对老兵的询问,如实回答。安新又问,看样子你挺喜欢这只笔筒? 我说喜欢 。安新又追问,这只笔筒有什么东西值得你喜欢? 我说这只笔筒的工艺,绘画以及整体视角效果我很喜欢。安新听完我的回答后,在上下打量我这个全身晒得黝黑的外线兵后,感觉这个五大三粗的外线兵还知道一点点艺术。于是又问,你知不知道这只笔筒是谁做的吗? 我说不知道。安新听完我的回答后,微微一笑,有点自豪地告诉我: 陈光磊,这只笔筒是我手下一个新兵创作的。我听了安新的介绍后大吃一惊,脱口而出,这只笔筒出自一个新兵,而且还是一个女兵之手。安新说,要不要见见这只笔筒的制作人,我说也好。不一会,我在连部门前的平台上,只见安新身后跟随着一个新兵向我走来。来者走到我的面前,我定睛一看,又是大吃一惊: 只见我面前站着虽然是一个穿着新军装的新兵,但实际上我面前站着是一个年龄又小,个子也小的小女孩,俊俊的,满脸稚气,乌黑的眸子里透露出一股灵气。经安新介绍,我方知这个小女孩的芳名叫杨娌娅。我面对这个比我小很多的,透着一股灵气的小妹妹来,我倒显得有点拘谨起来。</h3><h3> 在向娌娅这个小新兵道賀和道谢后,我拿着山水笔筒,一路狂奔赶往里山桥的12维护站。</h3><h3> 在维护站,我仔细地把玩这只画着青绿山水画的工艺笔筒。只要有空,我拿着这只笔筒仔细地看,细细地捉摸,此事并没有就此简单的结束。</h3> <h3>  一天,我因公去杭州,顺手把这只竹制山水笔筒放进军挎包里带到杭州。在办完军务后,我去了一趟省军区政治部,因为有个同乡战友在政治部宣传处搞摄影工作,有点艺术欣赏力。当我把这个清丽的青绿山水工艺竹制笔筒拿给他看时,在那个缺乏艺术的年代,他对这个竹筒也有点眼睛一亮的感觉。他认真把玩一会后,问了我一些有关这个笔筒的情况,我很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们连队一个新兵而且还是个女兵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自己绘画创作出来的。我的老乡战友出于职业的敏感,马上离开办公室出去了。不一会,我的老乡战友身后跟着一个年龄有点大的军人走进来了,有点威严,更有风度,我感觉他像一个大干部,大首长,我连忙立正向他敬了个军礼。这位大首长很和蔼,在给我回了个军礼后,连忙拿住我老乡递过来的这只笔筒端详了一会,然后脸露微笑地点了头说:"还可以,不错,画面有点味道,笔筒还像一回事,就是画技还比较稚嫩,竹制工艺也略显粗糙点"。我一听,像个大行家,佩服得不得了。接着,这个大首长又问了我关于连队的一些情况和制作这个笔筒的战友的一些情况,当听到制作这个笔筒的女兵的名字叫杨娌娅,是个刚从南京参军的一个新兵时,这位大首长楞了楞,思索了一下向我神秘地笑了笑走了。这位大首长走后,我的老乡告诉我,刚才来的领导是政治部的副主任,是分管他们宣传口的领导。我听了后吓了一大跳,副主任,那可是正师級大领导,也是我有生以来首次面对面接触到的最高领导。</h3><h3> 后来,听娌娅介绍,原来,这位政治部的副主任是他爸爸的老战友,对她也有所了解。没过几天,娌娅就接到这位领导打给她的电话,询问了一些情况,说了一些鼓励她继续努力的话。</h3><h3> 再后来,娌娅在干好她的专业工作的同时,不断地在绘画的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娌娅由于在绘画方面的良好基础和天赋,先后获机会去中国美院进行培训和深造(记得同期还有省军区俱乐部的小郅等少数几人也获得去美院培训的机会)。</h3><h3> 随着娌娅的不断努力,娌娅在美术界渐渐展露头角。同时,我与娌娅的工作联系也逐渐多了起来。那时,部队根据战备的需要,大力加强通信设施维护标准化建设。娌娅作为省军区有线配线技术的权威,理所当然地作为专家被我请来到全省各军分区,干休所进行设备检查和技术指导。</h3><h3> 1992年,娌娅转业到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____南京大学宣传部工作。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在这里,娌娅以她的美丽和智慧,创造了她的更加美丽的人生轨迹。我们期待着,娌娅将有更大的惊喜要告诉我们。</h3> <h3>  冯华志的精彩人生</h3><h3> 冯华志,祖籍山东临朐,1970年南京市应征入伍,现居南京。</h3><h3> 南京的大洲,丽黎,晓平和娌娅等战友,他(她)们奋斗的人生轨迹,他(她)们所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非常直观,他(她)们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我们得仰首观之,我们为他(她)们所取得的成就而惊叹,所折服,更为他(她)们的精彩人生而喝彩,而点赞。</h3><h3> 但是,并不是南京的所有战友,他(她)们的人生轨迹及其取得的成就都像一座座高山,突兀而立,一看便知。像曼娃,方氏双胞胎兄弟,张晓慧,周小红,李文兰,以及上海的孟毅华等,他(她)们美丽的人生,平凡的而且辉煌的成长轨迹以及各自的特色禀赋,并不是一眼就能看见,看透,看明白的。他(她)们更像淼淼江湖,虽一泓碧水,清澈透明但深不可测或深不见底。</h3><h3>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高山和大海,两者不可简单类比,也没有必要机械地相比。而有的战友的人生故事既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云,或更像风。正如有诗人哲学家云: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风有风的风度,云有云的柔度。说的是芸芸众生,各有精彩。</h3><h3> 下面,首先请一起来欣赏冯华志(曼娃)的精彩人生和不一样的天生丽质。</h3><h3> 1, 曼娃的军旅生涯</h3><h3> 曼娃在妙龄少年时期便怀着美丽的梦想来到杭州,来到板照山的深山老林,来到二连。在这里,她憧憬着她的美丽未来; 在这里,她度过她一生中物质生活最匮缺,生活环境最艰苦,但精神生活也是最灿烂的时光。这个时期,对曼娃来说,可谓: 戎马十载无闲日,枕戈达旦也甘甜。在杭州的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曼娃走出了一条几乎与丽黎一样的芳华之路: 电话站话务员,文书,站长,副指导员••••••, 直至百万大裁军,始从连首长的岗位上解甲归田,参加到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中。</h3><h3> 我们说曼娃的知识修养和文学造诣是"养在闺房人不知",那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下面关于曼娃的专题研讨,您能了解多少哩?</h3><h3> </h3><h3><br></h3><h3> </h3> <h3>  2,曼娃之问</h3><h3> 曼娃的勤学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功力从她对一个用字的发问,可以领略她的风范。2018年11月24日上午9:35, 我们二连微信群出现一篇山东才女张玉霞发布的"碎了一地芳华"的帖子,全文如下: " @光磊 谢谢您的美篇之一(下)让我们对老二连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了解,更加敬佩几任连首长的人品和领导才能,惊叹南京战友从部队到地方的精彩人生。山沟沟,老二连,那些美好时光、青春年少的记忆至今历历在目,真的是蓦然回首——碎了一地芳华。谢谢!"</h3><h3> 这篇简短的帖子的发布,引来了二连一个秀才(王良科)和三个才女(张玉霞,王玲和冯华志)间的精彩对话。帖子刚一发布,曼娃即刻发出意味深长之问:"@张玉霞, 为啥碎了?" 随即玉霞半嗔半谐地回复:" @曼娃 你装啊?个中酸甜苦辣自已体味不同。" 曼娃回复:" @张玉霞, 真的不太懂,私聊"。就在两个才女不亦乐乎地在文坛进行翻江倒海的时候,又有一个才女跃马提枪杀进"飞花令"擂台赛。只见王玲悄悄地对曼娃,玉霞两位姐姐咬着耳朵说:</h3><h3> "@曼娃 @张玉霞: 对! "碎了一地芳华"很有意境。" </h3><h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秀才见三个才女在那里你来我往地进行海论,且妙语连珠,也忍不住杀进文学沙龙圏。只见王良科逗趣说: "妙! 碎和撒,先碎后撒,先撒后碎一样芳华。" (一个秀才和三个才女的精彩对话详见下面收集的聊天截屏)</h3><h3><br></h3> <h3>  3,曼娃有非常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h3><h3> 能够充分反映曼娃工作能力和把握人生命运能力不同凡响的时期,是曼娃转业到地方工作的30年时间。不少战友可能有切身体会,那个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到急剧变革中的地方单位工作,困难比想象的要多得多,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处理非常棘手。这个时期,曼娃运筹帷幄,因势取利,先后在企业,事业单位供职和摸爬滚打。每到一个单位,曼娃倾力倾为,全身心地投入到其职业生涯中,深入浅出, 得心应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曼娃以诚相待,以德报怨。无论是在企业与工人兄弟打交道,或是在人才中心与知识分子们打交道,曼娃都能拿捏得当,游刃有余。</h3><h3> 4, 曼娃有独特的人格魅力</h3><h3> 战友们给华志起雅号"娃娃",不仅因为华志黛眉春眸,唇红齿白,肌如凝脂,五官精致,天生丽质,生就一幅娃娃脸和童真气息。更为主要的是,华志心地善良,为人单纯,真诚,童趣,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能够与各个年龄段,不同知识面和阶层的人融切相处,这种具有极强粘性和扩张性亲和力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魅力。</h3><h3> 5,曼娃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 艺术欣赏力和鉴别力</h3><h3> 曼娃在诸多方面的造诣,不是许多人都能够感受到和认识到的。我对曼娃的较深了解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而逐步清晰的。我们可以简单地从几个平凡的小事来认识一下不一样的,且多才多艺的曼娃。</h3><h3> 6, 曼娃每天一辑的诗画日记</h3><h3> 曼娃像水,虽不敢说深不可测,但至少可以说是深不见底。这可从她每日整理推送朋友圈的诗画辑可窥见一斑。近年来,曼娃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发布诗画辑,内容涉及: 棋琴诗书画,柴米油盐茶; 鬼神仙佛道,诸子百大家; 科工农经学,山川草木花; 名利皆是云,芸芸你我他。这些诗画辑,有哲理,有禅道,有感语,有阳光,也有诙谐。这些诗画辑,有经过曼娃的精心挑选的好帖子的再转发,但大量的是曼娃自己的创作,以及不经意间发出的生活和人生感悟,内容十分丰富,犹如人生大百科全书。大家空闲时,也可以游览曼娃发给朋友圈的这些大百科帖子,可以收获多多。</h3><h3><br></h3><h3> </h3> <h3>  接着上面三个才女和一个秀才论战的话题。话说王玲见玉霞,曼娃和良科三人正在文坛辩论成胶着状,感叹地说:"@宁静海湾 @曼娃 @张玉霞, 无论碎还是撒,芳华都已失去,还能记着芳华岁月中美好就没辜负自己的芳华。如今战友们都步入老年,保持一份美好,忘却一切不如意,开心快乐在二连群抱团养老(精神抱团)。" 颇有红楼梦里薛宝钗善解人意的风范。</h3><h3> 玉霞赞成说: "@王玲 群主说的极是!活在当下,心怀暖阳,岁月静好,友情不老!"瞧瞧,才女一张口,句句成珠玑。</h3><h3>秀才王良科见状,连忙赋诗一首:</h3><h3>芳草飘香蕾待放</h3><h3>妙笔生花引蜜来</h3><h3>依恋人生览旧梦</h3><h3>见证岁月好时光</h3><h3>期待光磊续新篇</h3><h3>赏让战友添时尚</h3><h3>细绘精雕出珍品</h3><h3>志愿奉献更荣光</h3><h3>以上的对话和讨论,足见曼娃的文学功底和思维缜密。</h3><h3> </h3> <h3>  方氏双胞胎兄弟的故事</h3><h3> 方宝洲,方宝平兄弟俩,祖籍河北保定府,1969年年底从杭州市应征入伍,现居江苏南京。我印象中的方家兄弟当兵时是个小兵,也是同批南京入伍的男兵中岁数较小的一对小兵。双胞胎方氏兄弟出生于官宦人家,换作现代汉语词汇,就是干部子女,现在的流行語: 官二代。</h3><h3> 方宝洲,方宝洲平兄弟在二连是名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之所以有很高的知名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1970年从南京入伍的新兵中,从南京入伍的男兵的数量明显少于从南京入伍的女兵的数量。目前我记忆中从南京入伍的男兵只有五人,分别是郑宁生,方宝平,方宝洲,李华军和刘晓东等(名字有可能有误,小刘新兵集训结束后分配到中村15维护站,其父是原南京军事学院的高级教官,后来小刘在15维护站锻炼一年后,其父将其调走,听说小刘后来上了军事学院读书去了)。物以稀为贵,南京入伍的男兵数量比女兵数量少,自然就珍奇,方家兄弟那年就成了香馍馍,这是笑谈,不足为凭。</h3><h3> 二是方宝平,方宝洲兄弟是二连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孪生双胞胎兄弟,而且要命的是,他们兄弟俩长得实在太像了,当分配到发信台当发信电台调试员的哥哥方宝洲有时回到连部与其分配到机务站当载波值机员的弟弟方宝平见面后,他们兄弟二人站到一起,大家傻眼了,极少有人能分清谁是兄,谁是弟,谁叫方宝平,谁叫方宝洲。</h3> <h3>  三是我印象中的方家孪生双胞胎兄弟很可爱,不仅小而精神,尽管出生干部家庭,是典型的官二代,但没有不少典型的官二代与生俱来的娇,骄,糙习气,他们很和气,也很乖巧,特别有才,而且还是多才多艺。那时,我在里山桥12维护站,方宝洲在距12维护站不远处的发信台,我们时有接触。有时连队开大会或上党课,我和方宝洲以及发信台的其他战友结伴步行十多里的山路,赶往连部参加各类学习,讲评等集体活动。</h3><h3> 集体活动之余,方家兄弟俩见面,不是久别重逢之后的卿卿我我,互问长短。而是选择他们的共同爱好___弈棋。他俩弈棋的地方多数选在与连部不远处坡下图庫所在地那个地方。那个弈棋的地方其实很普通却也不平凡。图库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澈,叮咚叮咚地流淌,终年不枯。小溪旁是一条同样弯弯曲曲的战备砂石路面的窄窄公路,在窄窄公路的两旁,是绵绵不绝的,青翠欲滴的群山。选择在这里弈棋,颇有松下童子,盘膝而坐,煮泉弈棋的高古意境。只见他们兄弟俩,选择一块相对平坦的弹丸平台,摆下围棋盘,进行黑白围堵与反围堵的厮杀,图库的同志在旁观看,同时用瓦罐煮泉,不忘给他们兄弟递上一杯。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那个时辰,能懂围棋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弈围棋的更是九牛一毛。我也是在多次观看方家双胞胎的围棋对弈中,逐步知道围棋的一些最基本的术语和一些最简单的攻防战术。</h3><h3> 我入伍时只略懂一点象棋的弈法,象棋的下法比围棋要简单许多,这可从两种不同的棋类的不同棋盘的复杂度便知分晓。比如,象棋棋盘只有9条纵线,而围棋纵线的数量比象棋的纵线数量翻一番还多。象棋在棋盘上博弈的棋子数量是逐步减少的,拼杀到最后双方在棋盘上可能只剩下三五枚棋子所处的位置分胜负。而围棋却反其道而行之,围棋在棋盘上的数量是随着博弈的激烈程度而不断增加。其棋子在棋盘上的数量不断增加直至满盘皆布满黑白棋子才能靠细细数目方能知胜负。围棋的技战术和术语也数不胜数。比如,气,紧气,长,立,劫,提子,星,目,地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家兄弟也是我的围棋启蒙老师。</h3><h3><br></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相处数年后,方氏双胞胎兄弟退伍回南京了。在那个资讯极其落后和物质及其匮缺的时代,我与方氏兄弟失去了联系 。直到2004年国庆节期间,二连举办第一次战友会之际,我才有幸与方氏双胞胎之一的方宝平见面,此时的方宝平壮实,敦厚,风度翩翩,一举一动间,透露出中年男性的成熟,睿智。一打听,原来方宝平回到地方后,在一家部属科研机构工作,成天与知识分子和科技打交道,早已被知识化和现代化同化了,远不是当年的那个娃娃兵了,相貌与记忆中的少年方宝平也发生极大的变化。遗憾的是,那次战友会,方宝洲因故没能回杭与大家一聚。</h3><h3> 光阴似箭,瞬间又过了15年,直到2018年临近岁末之际,方氏兄弟联袂而来,我们在分别45年后,又在西湖边和老二连旧地重逢。时间不仅是个杀猪刀,更是一把雕刻刀。当我们在老二连旧地倘佯时,铁打的营盘已不见一砖一瓦,我们青少年时期的印记荡然无存,留下的是满脸沧桑和從横交错的皱纹。此时的方氏双胞胎兄弟,外观仪表也大相径庭,方宝洲仍然保有48年前的英姿和性格,而宝平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干部和钓鱼侠的形象。</h3><h3> 另外一个令人费解的是,当年像极了的双胞胎兄弟,为何现在一点都不像,除了岁月荏苒,时间像把雕刻刀外。最主要的是方氏兄弟各自成家立业数十年,他们早已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他俩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早都被他们的另一半伴侣给潜移默化了。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日常习性被爱妻同化了,连相貌也被爱妻同化了。这就是爱情和岁月的力量。</h3><h3> 方氏兄弟是智者,智者乐水。特别是方宝平钟情于祖国的大江大河和湖泊港汊。华东地区的长江,淮河,钱塘江,赣江,以及太湖,巢湖,洪泽湖,高邮湖,石臼湖,千岛湖等大江大湖,都留下了宝平征战留下的深深的足印。在长期吞吐吸纳祖国瑰丽山河精粹和日月精华之气的方氏兄弟,早已出俗成仙,修炼成一方高人。</h3><h3> 我们在此衷心祝愿方氏兄弟智者常乐。</h3> <h3>  我的小老乡张晓慧</h3><h3> 张晓慧,安徽合肥人氏,1970年从南京入伍,曾任二连电話站话务员,副班长。晓慧是我铁杆老乡,并有传奇的独特的人生旅历和迁徙史。晓慧是二连唯一一名出生于合肥,成长于南京,成才于杭州,一人与长三角全部省会城市都结下不解之缘的奇女子。</h3><h3> 晓慧人如其名,秀外慧中。晓慧为人低调,是二连战友中与她熟悉的人很知己,与她陌生的人很感神秘的一位佳人。不熟悉晓慧的人,很难了解晓慧的善良,智慧,多才多艺和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晓慧的秀外慧中,可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的名句:“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来刻画晓慧的品貌,那是再恰当不过的描述。</h3><h3><br></h3> <h3>  晓慧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是其出自内心的自觉。晓慧完成义务军役后回到南京,在一家著名的医院当药剂师,业务精湛,态度暖心,是该科室的骨干力量。</h3><h3> 但凡南京的战友,其本人或家庭其他亲人,伤风感冒,大病小病,差不多都得到过这位杏林天使多方的照顾。</h3> <h3>  晓慧的多才多艺,她的师傅___王安新有很高的评价。安新曾在群内发帖称: 当年在山沟沟时,我就发现了小慧嗓音很亮又可爬高音,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领唱,为我们电话站拔得第一名,就是实力!如今更是今非昔比,如今经过专业培训,更加了不得啦。</h3><h3> 事实正如安新所说那样。2018年12月5日下午,江苏金陵老年大学声音系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会,在晓慧所在的班选送的三个汇报节目中,作为骨干的晓慧,参加了该班其中两个节目的汇报演出,其专业水平不同凡响。j</h3> <h3>  周小红,金陵人氏,1970年从南京应征入伍,任电报站报务员,现居南京。</h3><h3> 小红人如其名,入伍时虽是小兵,但人小心红,不仅自小懂事,积极追求进步。而且是典型的江南美女,小巧可人,秋水伊人。我印象中的四十多年前的小红留给我最深刻的形象是,见到我从外线站回连部汇报工作的"陌生人",依偎在老兵或大姐姐身边,颔着首对着我递过来浅浅的,但是甜甜的一笑,然后害羞地躲到一边认真地听我们讲话,好一幅小鸟依人的生动画面。 </h3><h3> 小红秉性善良,纯洁,恬静中透露出些许活泼。在连队期间,小红就以性格温顺,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和广接人缘而著称。</h3><h3> 小红的气质,性格和成就,既不像大洲,丽黎, 晓平,娌娅等事业大伽,如高山,得仰而观之,一看便知; 也不像曼娃,方氏兄弟的深水莫测型,临渊观海,水虽清澈但深不见底; 也不像晓慧的如风似的性格,温柔如春风扑面。小红的性格和形象,恰如天空飘浮的一朵彩云,衣袂飘飘,娴雅,沉静,纯洁,没有一丝浮躁; 望其一眼,立即忘却了俗世的烦扰。</h3><h3> 小红如蓝天云朵,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飘逸和自信; 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淡雅; 同时还拥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h3><h3> 小红留在我们心底的印象,永远都是美好的。</h3> <h3>  小红的举手投足间,有一种自然的优雅和自信。在参观连队旧址时,小红不经意地站在长满青苔的台阶上,正是: 夕阳西下,彤云满天,古道蜿蜒,曲径通幽。在时间凝固的霎那间,是那样的优雅和恬静,令人震撼。我赶快举起手机,打开拍照功能,那幅众人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身着浅粉风衣的金陵丽人,站在夕阳古道上的古典画卷跃然眼前。</h3> <h3>  孟毅华,祖籍江苏泰州,1972年底上海市入伍,现居上海。毅华新兵训练结束分配到二连电话站工作,师从王安新和宋雅二连两位大姐级大人物。</h3><h3> 在介绍毅华战友之前,先谈一谈我原先对上海人特别是上海女人的印象和理解。</h3><h3> 首先,上海人精明,这是全中国人对上海人的第一大评价。上海原先戏称洋泾浜,十里洋场。在此环境熏陶下,上海人率先与洋人对接或叫接轨,进而进化成比较会精打细算,会过小日子的海派群体。</h3><h3> 二,上海人素质高。改革开放后,上海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无论是教育,科技,经济发展,都处于领先的位置,物质和精神文明走在全国人民的前面。</h3><h3> 三,上海人守时讲信誉,凡事拎得清,有原则有分寸,不沾别人便宜,但别人也别想占上海人的便利,上海人能进能退。</h3><h3> 四,上海人讲究,无论穿着打扮,待人接物,都比较讲究,都要顾全面子,顾全过得去。即便是市井小民,也讲套路和规矩; 即使是上海的农民,也和其它地方的农民不一样,至少不会那么土,见识也不会那么短。</h3><h3> 五,上海人骨子里有一种优越感,有一种傲气,看不起外地人,叫外地人都叫乡下人。上海人看人比较势利,特别是上海的中老年女性与人打交道时,总是习惯性地用眼光扫对方一眼,迅速地从对方的衣服,饰物,手表,以及男士的鞋,袖口和头发的光洁度等细节来判断出对方的档次和来路。</h3> <h3>  谈上海人必须谈上海的女人。上海女人小资,喜俏,聪慧,养眼,在任何环境中能保持一份优雅,一份矜持。上海女人很精致,平时妆容精致,打扮时尚得体。与其它城市的女人相比,上海女人是讲究格调的,格调对上海女人来说好比是一种在社会中的定位。比如,一个名牌职业装,穿在北京女人的身上,只能穿出霸气或贵气,穿在广州女人身上,只能穿出阔气和财气。而穿在上海女人的身上,便可能穿出教养,风度和社会地位。</h3><h3> 我对上海女人最初的感性认识来自我对我上海婶婶的接触。我的一位叔叔住在上海静安区,在区政府工作,是个中层干部。上世纪六,七年代与吴邦国等四五个肥东老乡常有往来(后来吴邦国进入市委工作后就中断往来了)。七十年代初,我到上海出差,住在叔叔家。婶婶是地道的上海人,当时我第一次站在这位上海婶婶的面前(那时我是一名战士,全身上下的确都很土),婶婶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她站在阁楼的楼梯上居高临下眯起眼对着我全身上下扫一遍,看到我那拘谨和土气的样子,用一种还算留情但漫不经心的口气招呼我一下。当时我的上海堂姐,堂妹也大致用如此的目光看着我。只有我的上海堂哥和堂弟对我比较友善些。后来,我的堂哥,堂弟带着我上街游玩时,我也看到上海女人用同样的目光扫视外地而来的男人。这是我最初对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的女性一些最基本的认识。</h3> <h3>  1973年,我作为新兵连的一位排长,接触到上海孟毅华等一大群上海女兵,后来又陆续接触到另一大批不同兵龄的上海籍女兵。她们出色的人格魅力和友善的人际交往能力打消了我对上海女孩的固有看法。特别是毅华战友,是上海女兵中一名普通而典型的代表。她们漂亮,天生丽质而不嗲气 ; 她们聪明,见多识广而不傲气 ; 她们大都被富养,心灵手巧而不娇气。</h3><h3> 我翻看毅华刚入伍时期的照片,她与合肥的吴燕平战友年轻时,都与上甘岭电影里卫生员王兰的扮演者刘玉茹的素颜照有七,八分相似,她漂亮而淳朴,她聪明而勤劳,她在电话站当话务员时不仅业务强,而且服务态度好,是我们从事外线维护工作人员的好朋友,好战友。我们与毅华在一起聊天和工作交流时候,毅华没有传说中的上海女孩那种傲视天下的做派,没有那种上海小女孩特有的嗲气,娇气和冷艳。毅华朴质朴素,和气有加,平等待人,我们与毅华接触,我们没有压力和拘谨。</h3><h3> 毅华另一个优点就是重情重义,2004年,我们分别30年后在杭州再次相聚,她见面时亲切如故,问长问短,非常的投缘。二连战友举行的大大小小的各类聚会活动,无论在上海,杭州,宁波还是南京等地,毅华只要有机会,都十分珍惜这样的聚会机会,有会必赴,积极参与,重在交流 。这次宁沪战友回杭探亲,毅华特地从上海赶往南京,又从南京随团共赴杭州,组成宁沪战友考察团,为的就是与大家相聚相叙相知续缘。</h3><h3> 毅华不仅光彩斑斓地,无悔一生地走到今天,她还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她的好儿子活跃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他的宝贝儿子与她妈妈的老战友,我这个老人有时称兄道弟,常有隔洋交流。</h3> <h3>  李文兰,祖籍安徽阜阳,1970年从南京市应征入伍,现居南京。</h3><h3> 李文兰出生于革命军人之家,两代军人,行武出身。文兰的父亲是我军一名出色的老工程兵指挥员,是原南京军区工程兵部的负责人。其当年参加革命时所具有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那种气壮山河的威武霸气为人们所敬佩。</h3><h3> 解放以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改革,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重点转移到建设新中国的轨道上。这时文兰出生。李父心想革命成功了,今后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兰这一代人主要任务不再是扛枪弄炮,而是学文化,学科学,掌握本领建设新中国,故给自己的女儿起个文气文雅的名字__文兰。取意清代诗人杨益生的«兰»诗: "幽香逸韵本天成,绿展参差四五茎。淡泊自甘同小草,如同浪得美人名。" 说白了,要求文兰长大后不要像自己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而要像幽谷春兰那样文雅,文静,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学问。</h3><h3> 李父的愿望是美好的,他给自己的女儿起个带兰的名字,而且还是文兰,幽兰中的极品,就是希望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文静如幽兰那样的一个出色的女孩。但李父殊不知中国古代有个花木兰的女孩,蕙质兰心,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屡立战功,英雄无敌。</h3><h3> 令人可喜的是,文兰血液里流淌的是其父辈的英雄基因。生性豪爽,说话直爽,办事特爽。喜欢结交天下英雄,视连队战友皆兄弟,二连战友也皆是文兰的好哥们。</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 <h3>  文兰也是二连一位典型的外刚内柔,刚柔并济,巾帼不让须眉的赫赫人物。文兰退伍回南京后,在地方经济建设领域也是高山打鼓,响声在外的著名人物。文兰在她们的那个单位,那个系统,是个老先进,老典型,是个皇冠级钻石级的标杆人物。</h3> <h3>    对我们二连所有战友来说,入伍是一次光辉人生旅行的起点,是独立走向社会的一次必要磨练,是一次改变我们自身命运的难得机遇。在通信二连服役的这些年,是二连给我们提供一次提升能力的成长平台; 在二连,我们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的强健体魄; 在二连,我们知遇了一批感情深厚的战友; 在二连,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h3><h3> 本美篇中,我之所以花费较多的笔墨对回杭探亲考察的11位宁沪战友作一次认真细致的介绍,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哗众取宠。我的用意只是借此阐述一个观点,我们如果没有入伍的履历,没有在二连锻炼成长的经历,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有如此的丰满和灿烂。</h3><h3> 我们宝贵的青春留驻于此,我们曾经的梦想起步始发于此,我们启蒙的成长起步于此,我们灿烂的芳华撒落于此。通过以上的对各位来杭考察的战友历史背景的简单交待,我们这时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南京和身居其他地方的战友,为什么要不远千里来寻找当年的芳华?为什么如此怀念山沟沟和老二连的历史原因就在如此。</h3> <h3>    当战友们于当日下午约三点钟赶到昔日值勤点的时候,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值勤机房和工作环境,战友们眼睛里闪耀着晶莹的泪花。战地黄花分外香,以值勤环境为背景,再次留下一张大合影,那时他(她)们一代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h3> <h3>    此时,让我们再次对比翻看一下2004年10月份,战友们在同一个地点所留下的另一幅及其珍贵的历史照片。不过才区区14年,仔细瞅瞅,我们大部分的战友都比14年前衰老了许多,更有几位朝夕相伴的好战友离我们而去。</h3><h3> 不过也不要过度伤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天有阴晴雨雪,月有亏盈圆缺,自然规律历来如此。</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