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泥香 浸润童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走进光明小学

青鸟

<h3> 一支笔,一盏墨,书写着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一块泥,一把刀,雕刻出神州大地的智慧结晶。泥塑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而这种传统文化,于少年儿童而言,增其见识,增其爱国情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了更好地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近距离感受泥塑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光明小学因地制宜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泥塑。</h3><h3> </h3> <h3>  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泊头市“三痴斋”宋长峰做我们泥塑课程的指导老师。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人宋长峰于2005年成立了“泊头市三痴斋泥塑工作室”。宋长峰擅长泥塑和彩塑,他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造型传神,文化气息浓厚,真正的是“心中有艺,手上生情”。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他的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版。为了更好地继承家传、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宝藏,宋长峰游历四方、拜访名师、虚心请教,并学习素描和国画多年,力求厚积而薄发,同时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将祖辈传下来的泥塑技法吸收、研究并传承下来,又将西方的解剖等相关的雕塑知识运用到泊头泥塑的制作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现代泥塑作品。</h3> <h3>  宋长峰老师首先和学生们讲述了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弘扬并传承传统文化,建立传统文化自信。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向学生传经送宝,讲授了泥塑的艺术发展史、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泥塑的工艺表现手法、原材料的必备条件以及工具类型用法等等,学生们听的如痴如醉……“自幼玩泥戎马不弃,以泥会友切磋技艺,从小做起开创天地”。风趣幽默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讲解,灵巧多变的双手,吸引着每一位同学的目光。</h3> <h3>  一支铅笔,一块泥巴,谈笑间转瞬就成为了一只哨子。雷鸣般的掌声,惊讶的赞叹声。宋老师对泥塑的痴爱以及极致的“工匠精神”,不仅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也感染了前来听课学艺的每一位老师。</h3> <h3>  周三下午第二节课,我们的泥塑课程如期开展,宋长峰老师带领他的徒弟指导学生制作《三角口哨》。</h3> <h3>  泊头的泥哨子制作工艺简单便捷,大致可以分为捏制和绘制两部分:捏制工艺分为砸泥、团泥、捏碗、封口、修整、扎孔等工序。</h3> <h3>  同学们热情高涨,专注研究,沉浸在泥香的世界!</h3> <h3> 欢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生动有趣的泥塑课程在同学们依依不舍中结束了,但同学们的激情并没有褪去,大家把胜利的果实与大家分享,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h3> <h3>  此次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校本课堂,既能让学生零距离了解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艺术,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即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家乡文化。</h3><h3> 孩子们说:“泥塑,一种惊艳了岁月的指尖艺术,应当永远流传下去”。相信在我们光明小学校本课程的大力推动下,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颗种子,都会将泊头泥塑非遗文化传遍天涯,生根开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