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观音山

孙宁

<h3>观音山位于瘦西湖畔大明寺之邻。本人虽尊重宗教信仰,但不是善男信女,故而鲜有上山进寺。<br>初冬的一日,我与先生选择了上山进寺,图的是那一片清静。<br>观音山是山寺的代表。隋炀帝曾建行宫“迷楼”于此。山寺构造方式:不强调对称,从山体顶峰随山顺势筑殿,古树蔽日,黄墙交错,楼殿参差,山与庙浑然一体。</h3> <h3>我们从山前踏着曲折幽深、砖铺山道,蜿蜒而上,两旁的墙素有“小长城”之誉的墙体,不知何时按上了扶手?</h3> <h3>踏进山门,人迹稀少,香火袅袅。山上有圆通宝殿、迷楼、上苑等建筑,皆斗拱交错、檐牙高啄、画栋雕梁、玲珑别致。古代文人墨客勾勒过这里的景致:“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户,上下金碧”。</h3> <h3>观音山寺庙几度兴废。咸丰中毁于兵火,同治中重修;光绪年又毁,又修;文革年代再毁,八十年代再修。<br>此时,我想起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八十年代我在xx厂xx科室供职。同办公室有位杨姓师傅,此人长相敦厚,戴一付眼镜,乃多才多艺、一介书生。他曾是南京插队老知青,插队地点就在观音山后面,娶同村乡下女子为妻,育有二女。当时的户藉政策是子女户口随母亲,因此一家四口三人为农村户口。生活只能靠他披星戴月奔走观音山与工厂劳作后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捉襟见肘已然是常态。某日,杨师傅仰天长叹:我至所以落到今天这种境地,是因为文革时年轻无知,不懂得敬畏,亵渎了神灵,对菩萨有大不敬行为造成的。他的此番参悟,惊呆了在座的我们。我以为:文革动乱是一场灾难、是一场浩劫,很多人遭受磨难。杨师傅也深受其害,只是当初不懂敬畏,落得个心里魔咒罢了。而今,杨师傅已经70多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已然吹进他那受过伤的心灵,想必已经过上了富足、安逸的晚年生活。<br>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敬畏”二字自此根植于心。<br>由于心生敬畏,原来上山在香火袅袅中我关注的不是那些佛,而是用心感受初冬的气息,却再一次认真环顾、领略这佛教胜地。<br>观音山的佛像的特色是:一般寺院以释迦牟尼为主像,其他佛像皆众星捧月。而这里是以菩萨为主体,同时供奉四大佛教名山菩萨,院落东侧房为文殊菩萨,西侧房为普贤菩萨,文殊殿后为地藏王殿,在四大菩萨中又突出观音菩萨,主殿圆通宝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巨型座像。</h3> <h3> 殿内的佛像均为1984年以后重塑,美学价值极高。观音的三十二应身,不仅面型、衣着、动态各异,更重要的呈现出不同人物、不同性格,衣裙褶纹飘飘欲动,栩栩如生。<br>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按照通俗的理解:现世安好乃人心所向!<br> 殿内外香烟缭绕。南无阿弥陀佛!<br> 绕过偏殿,则入紫竹林,登几级台阶,“迷楼”出现在眼前。</h3> <h3>这里曾是隋炀帝行宫“迷楼”故址,“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隋炀帝有诗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纵观历史史料,隋炀帝还是有贡献的,他开凿大运河,建立科举制度,并且还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然而他是位个人英雄主义者,好征战,生活骄奢淫逸,迫使农民起义,隋亡楼毁。最终隋炀帝把生命留在了他十分喜爱的扬州城里,同时把帝国的背景留在了这幽幽观音山上。现在《鉴楼》,足以鉴戒后人。<br>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寺内楼殿高低参错,其间以米宽的石台阶为径,曲折连接构成后山下山路。之间有一月亮门,隔景而藏,空间不大,却别有洞天,楼、廊、亭、榭、荷池与叠石一应俱全。其间有一帧不显眼镶嵌在墙上的碑文,吸引了我先生,他驻足仔细端详。</h3> <h3> 碑文是现任住持法融为原观音山方丈法名如皓敬立。先生目睹碑文,往事历历在目。先生与如皓方丈结缘于观音山香会。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旺。届时,北起滨海,南到苏南及至沪皖等地香客皆陆续赶来进香。十八日晚即有人上山敬香即称烧头香。观音山香会,亦随观音山兴衰,几度风雨,几回炙手,几番冷落。八十年代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切实执行,每逢六月十九日这两天,前往观音山的香客游人都在5万人以上。为此负责搞安保工作的先生多年来得到如皓方丈的大力支持。先生指着闭门谢客的迷楼说,当时是他们安保工作指挥部,但他们从未好好领略迷楼这种绝妙之境地。他和很多干警每年为了确保香会的平安,都是不眠不休,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曾记得我也想上山体会一下盛况,都被先生坚决制止了。“不要去凑这个热闹,有我在山上足矣了”。因安保工作先生与如皓方丈多次结缘,两人相谈甚欢。在大家眼中如皓方丈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修行人,他为人谦逊和蔼,为了观音山禅寺,呕心沥血,吃尽辛苦,令人敬仰!<br> 先生原来踏足观音山只是为了工作,今天作为普通游客,那份轻松、自在不言而喻……<br> 游走在这静谧的山寺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澄澈空灵的世界,让浮躁之心得到了轻柔的安抚。</h3> <h3> 不经意间已到关闭山门之时,我们信步下山,步伐尤为从容、笃定。<br> 山下天色已暗。蓦然回首: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