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以色列,每一寸土地上的血与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文字在上,图片在下;文字内容参考了《耶路撒冷三千年》《中东两千年》《基督教史》《全球通史》《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等专著以及《圣经》和百度百科。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 为什么总是以色列?</span></p><p class="ql-block">二战以来,以色列和中东地区各阿拉伯国家之间冲突不断,动乱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以致世界和平的进程在这里止步不前。以色列和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为了争夺各自的生存空间,更是战火不熄,使地中海东岸这块弹丸之地,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是非中心。</p><p class="ql-block">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总是以色列?这个问题纠结在我心中很多年。每次阿以之间硝烟弥漫时,央视讲坛上那些国际问题专家们的分析,大多就事论事,无法驱散我心中这团疑云。</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我踏上这块土地,企图以自己的亲历见闻,寻找我在书本上一直未能找到的答案。</p><p class="ql-block">下图:在特拉维夫着陆后,刚走进以色列,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块土地苍茫久远的历史感。</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ed2308">2.“宗教之间的固执与冲突”是根源吗?</font></h3><h3><font color="#333333">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力作《全球通史》中,以一句话概括了中东地区战事频仍、阿以之间冲突不断的原由——</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其基本原因不是外来殖民者的侵入,而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各抒己见的宗教之间的固执和冲突。”</font></h3><h3>这句话之前读到时不甚了了,而这次以色列的实地见闻让我明白了它的深刻含义。</h3><h3>图为特拉维夫市中心拉宾广场上的拉宾纪念塑像。1995年11月拉宾就在这里遭到本国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h3><h3>遇刺前不久,拉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签署了一项历史性的和平协议,使旷日持久的中东战事得到遏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上空出现了和平安宁的曙光。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三人对中东和平所起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分享了199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h3><h3>拉宾的悲剧再次证明:个别政治家的努力解决不了阿以之间的冲突和中东地区动乱的深刻矛盾。</h3><h3>这“宗教之间的固执与冲突”是怎么回事呢?追根溯源,得回到4000年前的“迦南地”……</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3.四千年前,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率领部族迁徙至此</font></h3><h3>今天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所在的地中海东岸这片土地,在古代被称为“迦南地”。根据犹太教的经典《圣经·旧约》记载,公元前1800年左右,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率领其部族希伯来人,由东部阿拉伯地区迁徙到这里。他们从干热的沙漠到了这块滨海平原,有山有水,一片青翠,可以通过劳动收获粮食蔬果和牲畜,因此非常满足,以为这就是他们信仰的上帝耶和华应许给他们的“流着奶和蜜之地”。</h3><h3>这些希伯来人又被称为以色列人,是犹太教《圣经·旧约》中对古代犹太人的称谓。</h3><h3>下图:特拉维夫和海法之间的凯撒利亚古城遗址,为公元前1世纪犹太国的希律王所建。以色列建国后,欧洲著名的犹太人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将其开发修缮成旅游点。</h3> <h3><font color="#ed2308">4.犹太民族英雄摩西在这里创立了世界第一个一神教—犹太教。</font></h3><h3>后来迦南发生严重旱灾,犹太人迁往埃及避难,在尼罗河三角洲定居下来。但是作为“异乡客”,他们与埃及当地的社会格格不入,犹太人勤劳刻苦又善经营,大量财富的积累引起埃及人的嫉妒与排挤,也因此受到埃及统治者的严酷迫害,甚至全部被贬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被迫从事各种繁重的苦役。埃及法老甚至下令溺死所有犹太人的新生男婴,以达到灭绝犹太种族的目的。</h3><h3>就在犹太人陷于水深火热之时,他们中出现了一位民族英雄摩西。为了解救受苦同胞,摩西宣称自己受了耶和华的旨意,要带领同胞们逃出埃及。公元前14世纪,摩西终于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克服重重险阻,逃出了埃及。一路上,他们面临饥饿、干渴、疾病以及敌人的围追阻截,向着上帝给予其先祖亚伯拉罕的应许之地—富饶的迦南地进发。在此过程中,为了鼓舞斗志、统一精神信仰,摩西创立了人类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h3><h3>摩西率领众人即将进入迦南时,终因年老力衰,倒在了莫阿布的尼波山上。死后的摩西被葬在山谷里,至今无人知道他的墓地在哪里。</h3><h3>摩西为争取犹太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战一生,在创立犹太教的同时也开创了犹太民族的历史进程。数千年来,摩西不仅是犹太人敬仰的英雄,也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尊崇的先知。</h3><h3>下图为约旦安曼城附近尼波山上的摩西纪念碑,传说是摩西升天的地方。这座纪念碑是公元2000年为教皇造访此地而建立的。</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5.“大卫的王国”—第一圣殿时期</font></h3><h3>公元前1030年之后,以色列人进入了民族史上的黄金时代,部落首领大卫南征北战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将犹太教定为国教。“大卫的王国”成为后世以色列人的理想国度。一生英勇征战的大卫王在临死前命令接替他的儿子所罗门建造一座犹太教的圣殿,以此确立首都耶路撒冷是王国的宗教中心。这段以色列史上的黄金时期,被称为“第一圣殿时期”。</h3><h3>下图为耶路撒冷老城“大卫城”,这里处处可见大卫王执政时期的遗迹。</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6.第二圣殿时期与“巴比伦之囚”</font></h3><h3>4百年之后,多灾多难的以色列又遭遇了一场洗劫。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大军攻破耶路撒冷,以色列人顽强抵抗18个月之久,寡不敌众,巴比伦军队攻入城内大肆杀伐抢掠,焚毁圣殿,将犹太王公贵族、富户、工匠等全部掳往巴比伦,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之后不久,波斯帝国统治了巴比伦,波斯大帝居鲁士为了对抗新崛起的希腊人,想利用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缓冲地带,于公元前538年把囚禁在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全部放回巴勒斯坦,让他们重建家园。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后立即着手修复了圣殿,即为耶路撒冷的“第二圣殿”,希伯来人的圣经高度赞扬了居鲁士大帝的这一善举。从这以后,一些纯正信仰和纯正血统的以色列人就称自己是“犹太人”,“犹太”逐渐取代了“以色列”。</h3><h3>之后的数百年之久,处于西亚、南欧、北非三大洲交通要道的巴勒斯坦地区,因列强争霸而战乱不休,一些犹太人或为避战祸,或为谋生计,逐渐流散到地中海沿岸、爱琴海诸岛、希腊、埃及和北非各国。</h3><h3>下图1: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陈列的建筑模型,以1:50的比例再现了“第二圣殿”时期耶路撒冷的城市面貌。</h3><h3>下图2:耶路撒冷哭墙,又称西墙,是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被毁后仅剩的一段护墙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堵墙长约50米,高约18米,为犹太教圣地。犹太人在流散到世界各地之后,直到拜占庭时期才被允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日到西墙来哭泣祷告,“哭墙”由此得名。特别是二战中欧洲犹太人惨遭纳粹杀害达600多万之众,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烙在犹太人的心中。哭墙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与团结的象征。</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7.永不陷落的马萨达精神!</font></h3><h3>公元前64年,罗马大将庞培率领大军攻克了耶路撒冷,顽强抵抗的犹太人遭到野蛮报复,一天之内竟有500多人被钉上十字架,以致城内找不到十字架可钉!一度获得独立自由的犹太民族重又陷入苦难中。但是不屈的犹太人仍在各地坚持战斗。公元73年,最后一支幸存的犹太军队退守死海之滨的马萨达要塞,与围困他们的1万多名罗马士兵殊死抗争达三年之久。在4月15日犹太教逾越节那个可怕的午夜,因拂晓时分罗马铁骑即将冲进要塞,在最后的几个小时里,</h3><h3>900多名战士及其家属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决定集体殉难。军队首领召集了全体不屈的将士,发表了最后的演说:</h3><h3>“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失去这个抗争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与所爱的人一起死亡!可惜的是我们不能打败他们!</h3><h3>“让我们的妻子在被敌人蹂躏之前死亡;让我们的儿子,在尝到奴隶的苦味之前死亡!我们将带着英雄的祝福彼此护佑!我们宁可带着自由进坟墓,不愿为奴隶而生!”</h3><h3>马萨达精神成为犹太人捍卫自由、宁死不屈的象征。</h3><h3>下图1为马萨达要塞遗址,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经发掘整理,已成为以色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凡军队新兵都要在此举行入伍宣誓,其中一句著名的誓词是:</h3><h3>“马萨达再也不会被攻陷!”</h3><h3>下图2.约旦首都安曼附近的杰拉什古城遗址。<br></h3><h3>这里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长期被罗马帝国统治,后被奥斯曼帝国占领。杰拉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古城之一,被埋在地下近千年,19世纪初被德国旅行家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俗称</h3><h3>“中东的庞贝古城”。</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8.犹太人的自傲和强烈的复国愿望从何而来?</font></h3><h3>经过几次反抗罗马统治的英勇起义,犹太人牺牲150多万,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巴勒斯坦地区,这便是犹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自此以后,以色列进入了长达</h3><h3>1800多年的世界性大流散时期。</h3><h3>然而,不管犹太人流散到地球的哪个角落,其虔诚而执着的宗教信仰始终让他们深信:犹太人是上帝唯一的“特选子民”,迦南地(巴勒斯坦)则是上帝特别恩赐给他们安居的唯一“应许之地”。</h3><h3>所谓“特选子民”,意即犹太人是上帝从万民中挑选出来给予特别恩宠的民族,负有上帝委托的特殊使命—“拯救万民”,而其他民族会因犹太人而得福。这使犹太人产生一种盲目排他的民族优越感和自大感。</h3><h3>“应许之地”的观念又使流散四处的犹太人始终怀着返乡复国的强烈渴望,坚信上帝最后一定会佑助犹太人返回这块“应许地”,耶路撒冷也必将成为上帝主宰世界的中心。这也给后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领土争端埋下了种子。</h3><h3>下图1、2摄自特拉维夫大学的“犹太人流散博物馆”,是犹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国后在居住地建造的犹太教堂。下图2是中国北宋时期汴京城内的犹太教堂。</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9.基督教起源于耶路撒冷,从罗马时期说起</font></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从它被犹太大卫王尊为政教合一的“圣城”之后,便成为世界的中心、世俗瞩目的焦点。在这座拥有4000年历史的城池上,刻满了征战与兴亡的印记;这里的每一寸土,每一堵墙,都见证了三大宗教间的恩怨、不同文明间的冲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罗马执政凯撒在巴勒斯坦实行相对宽松的开明统治,没有改变当地原有的任何政策制度,扶植有阿拉伯血统、信仰犹太教的希律王代表罗马帝国统治这块地方。这在渴望民族复兴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强烈的复国愿望。关于“弥赛亚”的观念很快流行起来,大意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上帝即将派遣一位“受膏者”(即弥赛亚,相当于英文“基督”的意思)来推翻耶路撒冷的异教统治者,重建大卫王朝,让流亡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到那时,世上万民都将皈依犹太教,并将来到耶路撒冷瞻仰弥赛亚的光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到公元1世纪,以上传言就孕育成了基督教的“弥赛亚观”,成为基督教在这里产生的思想基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下图:站在橄榄山上俯瞰这座藏着谜一样历史的圣城。三大宗教圣地均坐落于这块仅有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这里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伊斯兰教的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教的圣墓教堂和“苦路十四站”等。</h3> <h3><font color="#ed2308">10.耶稣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font></h3><h3>这个问题从公元初开始就被学者们争论不休,直到1947年《死海古卷》在死海西北的山洞里被发现之后,才被史学界确认。这些古文献是在公元前2到1世纪期间写成的,它们的发现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文献中记载“拿撒勒人耶稣的门徒在犹太和加利利一带活动,他们反对犹太教祭司贵族的腐化生活,倡议教会改革,使犹太教上层统治集团深感不安,把他们视作异端分子加以严厉防范,竭力限制他们的活动和发展。这个犹太教的小宗派被称为“拿撒勒派”,耶稣被其门徒描绘成上帝派来的“弥赛亚”,进而逐渐奉为崇拜对象—耶稣基督。</h3><h3>下图为藏有死海古卷的以色列国家博物馆。该博物馆1965年建于耶路撒冷,是耶路撒冷现代化新城中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东地区著名的博物馆。其外观像个巨大的白瓷罐盖子,象征死海古卷被发现时所藏的罐子。</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11.基督教信仰的耶稣,是《圣经·新约》中记载的耶稣</font></h3><h3>耶稣的生平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有详细记载:</h3><h3>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与大卫王的后代约瑟订婚,天使奉上帝旨意去加利利地区的拿撒勒城向玛利亚告称:“你在上帝面前已经蒙恩了,圣灵将降临于你,你要以童女之身怀孕生子,给他取名耶稣。上帝把他的独生子降临人世,是要他继承祖先大卫的王位,命他受难,以此赦免人的罪恶,带给世人希望和光明。”</h3><h3>拿撒勒尽管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它是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家乡,耶稣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所以他被称为“拿撒勒人”,这座小城也因此很早就被基督徒奉为圣地。自中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巴勒斯坦后,迄今为止这里都是阿拉伯基督徒的居住地。</h3><h3>下图1为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即天使向玛利亚报告上帝命她受灵生子的地方。旧教堂建于公元三世纪,几经战乱被毁,上世纪六十年代重建,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梅斯奥设计。这座上下两层的现代化教堂是天主教在中东修建的最宏伟的教堂。</h3><h3>下图2为教堂内的“圣母领报堂”。</h3> <h3><font color="#ed2308">12.耶稣诞生于伯利恒的马槽</font></h3><h3>当玛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皇帝下令普查户口,玛利亚和丈夫约瑟必须到祖先大卫的城市、耶路撒冷南边的伯利恒去申报户籍。他俩走到伯利恒那天,因天色已晚找不到旅馆,玛利亚突然要生了,只好找个马棚安顿下来,耶稣就出生在马槽里。这天是12月25日,被基督教定为圣诞节。</h3><h3>如今,在伯利恒市中心耶稣降生的马槽周围建了一座圣诞教堂,教堂外是马槽广场。作为基督教圣地,它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伯利恒目前是巴勒斯坦占领区,犹太人不能进入,却吸引了全球数百万的基督教徒每年来到这里朝圣。他们为了看一眼马槽洞,并在祭坛前跪一跪,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长队。</h3><h3>下图1,伯利恒四周的隔离墙。这里是巴以交界处,目前是巴勒斯坦辖区,不准犹太人进入。墙上画满了反对战争希冀和平等内容的漫画。</h3><h3>下图2、3:圣诞教堂内每天都有排着蜿蜒数百米长队的教徒,只为能在马槽洞前行个跪拜礼。</h3> <h3><font color="#ed2308">13.加利利湖畔有诸多耶稣神迹</font></h3><h3>耶稣降生之后,当时的犹太统治者希律王听到后惊恐万分,妄图向耶稣下毒手。上帝指示天使托梦给约瑟,要他立即带着玛利亚母子逃往埃及,等希律死后才能回来。希律找不到耶稣一家,下令将伯利恒一带两岁以下的男婴全部杀死。不久后,希律病死,约瑟全家才安然回到故乡拿撒勒。<br></h3><h3>据圣经记载,耶稣长大后,和父亲一样也做了木匠。有一天他在约旦河接受了表兄约翰的洗礼后从水里上来,看见天穹突然开了,圣灵仿佛一群鸽子落在他身上,这时从天上传来一个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从此,耶稣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开始在加利利地区传播天国福音,在犹太各会堂训诫众人,为百姓治病。</h3><h3>上帝赋予耶稣很多神奇的技能,例如:使瞎子看见,使聋子听见,使瘫子行走,使精神病人和麻风病人恢复正常,甚至能使死人复活。耶稣自己能在海面上行走,能用5个饼和两条鱼使5000人吃饱,能登上山顶变出头像显现他是上帝的儿子……</h3><h3>下图1:耶稣受洗的约旦河,是世界各地基督徒一生向往去这里受一次洗礼的圣地。</h3><h3>下图2:加利利地区有许多耶稣传道时留下的神迹,如五饼二鱼堂、彼得献心堂、八福堂、迦百农等。图为加利利湖边的迦百农遗址,传说是耶稣刚开始传道时住的地方,被耶稣称为“自己的城”。</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14.耶稣的基本主张</font></h3><h3>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世上只活了33年,最后的3年是他从事传道活动的主要时期。在传道中,耶稣肯定了犹太教律法和先知(上帝的布道者)预言的基本信仰,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把“爱”作为信仰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耶稣的信仰超越了犹太教的传统信仰。他的基本主张主要有:</h3><h3>1.神是慈爱的天父。犹太教传统信仰认为: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是全知全能的,是圣洁信实的。这些观念都为耶稣所肯定,但耶稣同时主张:神与人的关系,不仅是创造与被创造、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神爱世上一切人,并不因为世人有罪而丢弃他们,相反,神为了拯救世上的罪人,甚至舍弃了自己的独生子。所以耶稣后来不管世人对他不理解,攻击他、辱骂他,仍要牺牲他自己,甚至忍受残暴的毒打最终被钉上十字架,也要完成神对人的拯救。</h3><h3>2.爱神也爱人。爱神是诫命的中心,爱人要像爱自己一样。</h3><h3>耶稣还强调,“爱人如己”应发自内心,不应局限于外表,以追求名声为目的。他说:“我喜爱怜悯,不喜爱祭祀。”</h3><h3>耶稣的行为与主张获得了犹太下层人民的拥护,也遭到了犹太统治集团祭司贵族的忌恨与反对,祭司们决定除掉耶稣。耶稣毫不畏惧,带领十二门徒,在信众们的欢呼声中进入耶路撒冷,和祭司最高当局进行决战。</h3><h3>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在进入耶路撒冷的第5天,逾越节这天夜晚,便被犹太大祭司派来的人逮捕,以“自立为王、反抗罗马”的罪名押解到罗马总督那里,被立即判处死刑。</h3><h3>下图1:耶路撒冷锡安山的马可楼。是耶稣门徒马可的家,耶稣举行“最后的晚餐”所在地。</h3><h3>下图2:喀西玛利园,位于耶路撒冷橄榄山脚,耶稣被捕的地方。这是一座栽有</h3><h3>20多棵橄榄树的果园,耶稣常去那里静思和祈祷。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走到喀西玛利园,他已预知自己被门徒犹大出卖,即将被捕受难。他三次在这里汗滴如血,趴伏在石头上向上帝悲痛祷告:愿意奉献自己,为人类赎罪。</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15.耶稣的苦路十四站</font></h3><h3>尽管罗马总督认为犹太大祭司给耶稣罗织的罪名证据不足,但在祭司贵族们的要挟下,还是决定判处耶稣死刑。罗马士兵将耶稣剥下衣服,给他套上一顶用铁丝扎成的“王冠”,一面用满是荆棘的藤条死命毒打他,一面肆意戏弄侮辱他。</h3><h3>打完后又让遍体鳞伤的耶稣背上沉重的十字架,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耶路撒冷老城的街巷。耶稣在这条长达1.4公里的苦路上,共停留了14站,一路受尽犹太教信徒的讽嘲谩骂,最后走上骷髅山顶刑场,被钉上十字架,活活钉死。</h3><h3>公元1731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二世确认了苦路上耶稣停留过的14个标志性地点,因此就有了“苦路十四站”的说法。后来这十四站的每一站点都建有教堂。</h3><h3>2004年好莱坞拍摄的影片《耶稣受难记》,真实记录了耶稣基督一生中最后12个小时受尽苦难直至牺牲的全过程。</h3><h3>下图1:耶路撒冷老城的苦路,朝圣者和游客来到这里,几乎都要走一遍耶稣当时在此走过的苦路。</h3><h3>图2:苦路第一站。耶稣被罗马总督定罪和受刑的地方,原是罗马审判所。</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苦路第二站。</font></h3><h3><font color="#333333">被毒打后的耶稣走出审判所,在这里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开始沿街走上苦路。</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苦路第四站。</font></h3><h3><font color="#333333">耶稣在这里看到人群中站着悲痛欲绝的母亲玛利亚。坚强的玛利亚陪着儿子走完这段苦路,目睹爱子被钉上十字架处死,她的心碎成一片片…</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苦路第五站。</font></h3><h3><font color="#333333">在这里观看的人群中有一位叫西蒙的人,帮耶稣一起背起了十字架。</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苦路第六站。</font></h3><h3><font color="#333333">耶稣的鲜血混着头上的汗水一起流淌下来,人群中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叫薇罗妮卡,走上前用手巾为耶稣擦去脸上的血水和汗水。这条手巾印上了耶稣的面容,成为圣物,如今被保留在梵蒂冈。</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耶稣苦路第12、13、14站</font></h3><h3><font color="#333333">耶稣被钉、受死、遗体被解下十字架的圣迹都在这座圣墓大教堂内。这里是耶稣基督被钉死、埋葬和升天的地方。一位敬仰耶稣的贵族约瑟夫把自己的墓地捐出来埋葬了耶稣。</font></h3><h3><font color="#333333">公元四世纪初,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信奉天主教,他母亲巡游耶路撒冷时,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的地方建造了这座大教堂。</font></h3> <h3>圣墓大教堂的入口处摆放着一块暗红色大理石,又称膏油石。据说耶稣咽气后遗体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摆放在这块大理石上。图为前来朝圣的教徒们纷纷跪在被耶稣鲜血染红的大理石板旁,长时间抚摸、叩拜和亲吻石板,把自己贴身带来的信物等放在上面,再把“沾了圣物的东西”带回家供奉。</h3> <h3><font color="#ed2308">16.基督教诞生并被积极传播</font></h3><h3>据《福音书》记载,耶稣死后第3天复活,第40天升天,众门徒领受耶稣的圣灵后,开始积极传教。基督教教义在罗马帝国幅员广阔的领土上被迅速传布。</h3><h3>公元117年之后,基督教从犹太教中正式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h3><h3>下图为加利利湖畔彼得献心堂的塑像,表现耶稣大弟子、渔夫出身的彼得在打鱼时向耶稣显示自己的忠心。</h3><h3>耶稣死后3天复活,向众弟子们显身。他对彼得说在他升天之后,彼得就要担负起基督教领袖的重任,并且一连说了三遍。尽管当初耶稣被审判时,在敌人面前惊慌失措的彼得不敢承认自己认识耶稣,但此时眼见耶稣的真身在自己面前显现,他知道这是耶稣对自己的信任,便勇敢地答应下来。从那以后,彼得承担起了教会领袖的职责,确立了在基督教中的领袖地位。</h3><h3>由于犹太教强烈抵制耶稣,基督教会受到残酷迫害,彼得逃到罗马并继续他的信仰传布,最后被罗马皇帝尼禄逮捕,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h3> <h3><font color="#ed2308">17.伊斯兰教的诞生及其与耶路撒冷的渊源</font></h3><h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加。</h3><h3>以色列和沙特、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所在的阿拉伯半岛,自古以来气候炎热干燥,大面积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农业,居民主要是贝多因人,以游牧为生。为争夺水源和牧场,原始部落之间经常相互仇杀、征战不休。</h3><h3>公元4世纪末,新建立的东罗马帝国占领了阿拉伯地区,把这条从叙利亚到红海的交通要道开辟成东西方商贸的主要通道,造就了几个商业城市和大批阿拉伯富商。到公元6世纪以后,阿拉伯半岛因东罗马帝国的严厉管制和盘剥,经济衰退、贸易枯竭,重新回到原始的“蒙昧时代”。</h3><h3>根据伊斯兰教经典的说法:约公元610年前后,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人、年近四十的穆罕默德独自在麦加郊区一个山洞里睡觉,梦见天使加百利(与曾受上帝派遣去预告耶稣的降临及使命的是同一个天使),要求穆罕默德按天主的旨意努力布道,劝导家乡民众放弃崇拜原来的多个偶像,转而敬拜一位独一、普世的上帝(即基督教信奉的唯一的真神上帝,伊斯兰教称之为“真主安拉”)。诚惶诚恐的穆罕默德相信这是自己的使命所在,于是他开始了传教。</h3><h3>随后的一天夜晚,穆罕默德在麦加的克尔白神庙睡觉,梦到天使加百利唤醒了他,和他一起骑着人面飞马夜行,去到一个“遥远的至圣之所”。在那里登上通往天堂的阶梯前,穆罕默德见到了他的父辈(亚当和亚伯拉罕)和兄弟们(摩西、约瑟和耶稣)。和耶稣不同,穆罕默德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这次夜行和登宵的地点就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山。</h3><h3>穆罕默德在传道时欢迎他的教徒们尊崇《圣经》,并把犹太教的大卫王、摩西和耶稣基督都看作先知。对耶路撒冷的未来命运,他强调了“末日审判”的到来,而所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都强调,末日的审判只会出现在耶路撒冷。</h3><h3>这就是伊斯兰教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的由来。</h3><h3>下图为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圆顶清真寺,也称阿克萨清真寺,传说中穆罕默德在这里踏上体验天堂和地狱的精神之路。但目前很多人,包括国内的穆斯林误将圣殿山上那座熠熠生辉的金顶清真寺视作阿克萨清真寺。</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18.从十字军东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耶路撒冷几度陷于绝境</font></h3><h3>公元7世纪,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因连年互斗而两败俱伤,阿拉伯帝国乘虚而入迅速扩张,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广阔领土,此时作为基督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了伊斯兰教手中。</h3><h3>从公元1099年开始持续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是在罗马教廷的准许下,由西欧各基督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穆斯林统治的“异教徒国家”发动的9次征战,最重要的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h3><h3>1099年7月,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4万人攻陷了耶路撒冷,把这里变成了屠戮场,无论男女老幼全被杀死或活活烧死,清真寺里被杀异教徒的血水漫过了脚踝。十多万人遇害,全城被洗劫一空,十字军士兵则个个在一夜间暴富……之后,拥兵自重的十字军将领们在这里建了一个个城邦小国,与阿拉伯人、突厥人、塞尔柱人之间你争我夺,争战不休,耶路撒冷多次被血洗。到十字军东征结束,13世纪中期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崛起,建立起包括西亚地区在内的横跨亚、欧大陆的强大军事帝国。此时的耶路撒冷一半荒芜,一半被毁,陷入长期的悲惨境地。</h3><h3>再后来,突厥人的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崛起,于1453年灭了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成为又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从此又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灭亡。</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下图:以色列第一处获得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5000年历史的阿卡古城。这里完好地保存了1000年前十字军修建的罗马式城堡、教堂、剧院等设施。</span><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