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h3> <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b></h1> <h3>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恐惧、生气、愤怒。</h3><div>2.叛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div><div>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div><div>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地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div><div>5.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div><div>6.孤独: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案例分析‖</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案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div> 小阳,女,11岁,是某小学一班上的一个学生,两年前,从外地转来的。虽然也善言谈,但和同学关系一般,班上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不喜欢她。平时在课堂上,她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较弱,不自信,学习成绩差。学校遇到的难题和回家作业,都依赖父母教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原因分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1.儿童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影响着她</div><div> 最初由于新环境的陌生,她会哭。但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知道她爱哭,而且对于她的哭,不再是最初的安慰和开导。为了被认可,课堂上故意拿别人的学习用品,课间故意碰人家等。越这样,同学们就越反感。久而久之,她在班级上的好朋友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差,她自己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div><div>2.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div><div> 由于在学校时常“碰钉子”,容易被忽视,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给她讲解,所以就想回到家里去解决,家里就是她避风的港湾。父母亲对她的学习辅导是过于包办的,当她在做题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父母亲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她在学习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忽视了她意志品质的磨练,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不利于培养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学能力。</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辅导策略」</b></div><div> </div><div> 1.经常谈心,帮助她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我会经常与她交流,使她能感受到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div><div> 2.与家长沟通,找到正确辅导她学习的方式。让家长有耐心地、启发性地辅导女儿,并能做到循序渐进,遇到难题,渐渐地放手让女儿自己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辅导效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div> 如今的小阳,和同学的关系变得融洽了许多,她也变得开朗起来,由于她变得开心快乐了,不再哭鼻子了,所以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交朋友,和她一起玩。学习上她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也肯用功了,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相比她开学那段时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b04fbb"><b>心理健康教育策略</b></font></h1> <h3>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h3><div>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首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大人也会犯错误;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 </div><div>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div><div>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div> <h3>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