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尹君子

<h3>2011年的旧作重发</h3> <h3> 闲话酒<h3>  对酒的描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一个是艾青的诗句,“水的形,火的性”;另一个据说是某个历史学家的见解,说游牧民族转而定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发明了酒。<h3></h3><h3> 都说水火不相容,而艾青的诗句却让酒容水火于一身,可见在诗人的眼里,酒是多么神奇的东西。李白斗酒诗百篇,据考证唐朝的一斗合现在的12.5斤,也就是说,如果李白活在当代的话,喝一瓶酒下肚,就可以写出八首诗来。这还只是平均数,如果是在李隆基家喝剑南春的话,恐怕一瓶能写出16首。这绝不是瞎说,李白刚见杨贵妃的时候,不是立马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三首诗吗?估计那还只是刚喝一口。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一晚上估计得赶三四个酒场,总计喝酒在一斤半左右,赋诗12首。</h3><h3><br></h3><h3></h3><h3> 如果改变一个人就叫神奇的话,那改变一个民族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在农耕民族的眼里,游牧民族其实就是流窜犯,除了会抢劫之外啥也不会,但是当他们品尝了酒的美味之后,居然改邪归正了。因为酿酒需要粮食和固定的场所,即便你可以随意抢粮食,但你也无法在马背上酿酒吧?就这样,为了能够想喝就喝,游牧民族居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像浪子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从此不再流浪。</h3><h3></h3><h3> 对个人、对民族能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酒当然有资格接收人们的顶礼膜拜,被称作文化也是实至名归。至少酒和文化一样,没有时间的积淀,酒是薄酒,文化也是浅薄的。</h3><h3></h3><h3> 大概是中国文化和酒的渊源太深的缘故,中国当今的文化和现在市面上的酒一样混乱。三年也称陈酿,所以上六年小学的煤老板比大学教授还牛气,到处可见牛饮水一样的喝酒法,饭桌上都在拼酒而不是品酒,包括知识分子也在拼酒,结果是不用品的酒和不用品的文化成了这个社会的主流,怎么可能不浅薄呢?那些像李白一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以赶场喝酒为荣,动不动就炫耀自己昨晚喝了至少一斤酒,可你那八首诗在哪呢?</h3><h3></h3><h3> 魏晋时代的刘伶,常醉醺醺地坐着鹿车,让仆人扛把铁锹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酒喝到这个份上,肯定也不是什么品酒。“竹林七贤”都是知识分子,喝成这个样子,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要知道,竹林七贤中的多数人以放浪形骸醉生梦死来远离黑暗的官场,而当今的知识分子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把酒场当官场,趋之若鹜。所以,如果以知识分子喝酒的态度来评价社会的话,我看现在恐怕还不如魏晋时代呢。俗话说,“酒壮怂人胆”,人家刘伶还敢直截了当地说“死便埋我”,现在的知识分子谁敢?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才喝酒呢,喝死了那不是傻瓜是什么 。</h3><h3></h3><h3> 酒不醉人人自醉,人瓤差,所以假酒劣酒横行。</h3></h3></h3> <h3>再闲话酒</h3><h3><br></h3><h3>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酒是“三碗不过冈”,武松连喝18碗酒,在景阳冈上徒手打死老虎。后来施恩请武松教训蒋门神的时候,武松提的条件就是“无三不过望”,即每过一个酒店,必须喝三碗酒。施恩担心误了大事,武松豪迈地说:喝一分酒,有一分本事;五分酒有五分本事,若是十分醉了,那十分的力气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喝醉了,当年如何打得了猛虎?</h3><h3></h3><h3> 看看,连武松本人都承认,是酒成就了他一世英名。但是,酒能成事也能误事啊,还是这个武松,醉打猛虎成了英雄,醉打蒋门神却招来了杀身之祸。一部《水浒》,从头到尾都是酒气熏天,连宋江李逵都是被毒酒毒死的。读完《水浒》似乎明白一个道理,但凡造反的人都是离不开酒的,否则没那个胆量。</h3><h3></h3><h3> 造反的人靠酒成事,掌权的人喝酒就只有误事了。比如商纣王,天资聪颖,喜欢美酒美色,建造酒池肉林,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最终落得个朝歌自焚的下场。然而后世的文人却个个都是马屁精,从来只敢把亡国的原因推到女人身上,酒才是名副其实形神兼备的祸水。究其原因,就是在中国的文化中,贪酒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好色却近乎于无耻,文人也不例外。</h3><h3></h3><h3> 《三国演义》中有个猎户叫刘安,这货绝对是个王八蛋。刘备逃难的时候住宿他家,他因为没有肉请刘备吃,就杀了自己的妻子,割下手臂上的肉,还跟刘备说这是狼肉(很准确,是豺狼献的肉)。第二天刘备知道真相后,感动得直哭,刘安这小子还拍马屁呢,说什么本来我想追随您一起走的,但是因为还有老母亲在身边,我就不去了等等。简直是虚伪到了极点,你把你妈一起杀吃了不就行了嘛。 更搞笑的是,刘备将此事告诉曹操后,曹操立马派人去送了一百两黄金以示奖励。我操,你俩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论过这个猎户刘安吗?</h3><h3></h3><h3>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逻辑混乱得像酒后胡言。同样是女人,如果你是母亲,别人可以为孝敬你而不去尽忠 ;如果你是妻子,别人可以杀了你去尽忠,事后还能得到百两黄金的奖励。可见女人最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就是早生孩子,尤其是儿子。早一天做母亲,早一天脱离危险,“祸水”一词从来不指向母亲的,无论是传说中的褒姒、妲己,还是确有其人的赵飞燕、杨玉环,都没有母亲的身份。问题是强势的男人,酒是你喝的,祸水是你说的,祸是你闯的,事是你做的,怎么从来不检讨自己呢?充其量顶个“昏君”的罪名,也不过是个昏字而已,哪有祸字更厉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h3><h3></h3><h3> 本来是说酒,结果说到祸水,又扯到女人,这就是酒文化的力量。 </h3> <h3>三闲话酒<h3>  酒喝多了,就要多说说酒文化。现在的酒都知道要往文化上靠,酒文化尤其离不开历史。然而,如果深究起历史来,却又有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总不能借着酒劲把历史的真相抖露出来吧。特别是习惯于说假话的人,万一酒后说了真话,那可怎么办呢?</h3><h3></h3><h3> 据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披露,斯大林最喜欢请同志们喝酒,而且一定要喝醉,但他自己不喝,大概是想看看伏特加能不能揪出几个野心家。所以那个时候的赫鲁晓夫们不仅要懂酒文化,更要懂酒政治,不然连自己的命都未必保得住。</h3><h3></h3><h3> 外国的事太远,咱还是说中国的国酒茅台吧。茅台天天吹嘘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以及急中生智摔瓶子的佳话,可是1915年的时候,茅台酒厂在哪呢?那时民国才成立三年,茅台酒肯定不是国有企业的产品吧。巴拿马的金奖距今还不到百年,社会主义改造距今还不到五十年,这不,赖茅酒已经满大街都是了,口口声声当年的金奖是人家的。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再普通的酒只要耐得住时间的雕琢,时间越长越是好酒;再精致的假话也经不起时间的雕琢,时间越长,真相越容易暴露。所谓让历史告诉未来,就是这个意思。</h3><h3></h3><h3> 再说说咱身边的杜康酒吧。杜康酒的历史太长了,长得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酒祖杜康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可惜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只认500年内的历史,比如北京,只有元明清三代,何况这三代中还有两代是汉人亡国,唯一的明朝也是篡权后从南京迁都过去的,就这就牛逼得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杜康的弱点就在于长的太长,短的太短。酒文化太长,酒太短,酒的历史才从1972年算起。</h3><h3></h3><h3>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提出喝杜康酒,于是周恩来指示恢复生产杜康酒。那么1972年之前,或1949年以前,洛阳有生产杜康酒的记载吗?据我所知没有,至少没有酒窖酒池之类的实物。也正因为只有传说,伊川、汝阳和陕西白水才不遗余力地争夺杜康品牌,反正本来就是空穴来风的事,不争白不争,谁抢到手谁就是正宗。这也是中国文化在酒文化中的体现,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历史由胜利者随意书写”。茅台酒由于在红军长征中出过力,新中国成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中国的国酒,就像李隆基娶了杨贵妃,杨国忠顺理成章地成了国舅一样。</h3><h3></h3><h3> 五粮液也不安生,据说五粮液酒厂最主要的十六个酿酒池是私人所有,主人家姓尹,五粮液酒厂从50年代开始就以租赁的形式租用这十六个酒池。去年,五粮液酒厂突然单方面宣布这几个酒池是酒厂的国有资产,双方还为此对簿公堂。说也奇怪,五粮液为什么没有像茅台那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彻底完成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造”呢?</h3><h3></h3><h3> 还有泸州老窖,据说酒池子始建于1573年,即明朝万历年间,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酒窖估计不会是“国窖”,产权是谁的呢?我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估计也和那一场“社会主义改造”有关。</h3><h3></h3><h3> 于是,酒文化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在酒界进行了一场“强制拆迁”,如同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以建设国家的名义征收个人资产,这就是强国之路,很多人至今还信奉这一套,像被人灌晕了一样。</h3><h3></h3><h3> 所以说,酒还是要喝,喝晕了啥都不想,而酒文化是让人清醒的,还是少知道为好。</h3></h3> <h3>再三闲话酒<h3>  写了三篇闲话酒,有人问还有吗?当然有,既然是酒后之言,想咋说就咋说,想说多少就说多少。东北话管这叫“整点NB散,不服天朝管”,着实形象极了。一般知识分子的命运之路就是这样的:酒后胡言——言多必有失——因言获罪,轻则被贬,重则丢命,杨修就是这样玩完的。人家曹丞相梦中杀个人,偏偏他露能,指着死者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喝完酒讲真话毕竟还有借口,没喝酒就讲真话那不是找死吗?结果杨修就因为“鸡肋”被曹操杀了。曹操会吃鸡肋吗?当时肯定是在喝酒,鸡肋就是喝NB散的小菜。</h3><h3></h3><h3> 酒,说白了就是粮食和水,所以好酒必定有好粮或好水,外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比如四川,天府之国,粮食丰饶,有大量的余粮可酿酒,所以有五粮液、郎酒、泸州老窖等等;八百里秦川也有大量的余粮可以酿酒,所以有西凤、太白等等,那粮食不够吃的地方能舍得拿粮食酿酒吗?</h3><h3></h3><h3> 贵州,人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估计没有多少粮食,但是人家有好水,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粮食可以从外地运进来,所以贵州可以像四川一样出好酒,茅台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h3><h3></h3><h3>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八大名酒中没有东北酒,为什么呢?东北地大物博,有“北大仓”之称,绝对不缺粮食;白山黑水也不缺好水,怎么会没有名酒呢?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年四季温差几十度,天气又干燥,不适合好酒的酿造条件。所以说,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粮食大省,如果肯认认真真地酿酒的话,酿出的酒虽然比不上四川和贵州,但比东北还是要强一些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前两样我们还是有些优势的。但急功近利是酿不出好酒的,三年的酒能和三十年的酒相比吗?做人也是如此,耐得住三十年积淀的寂寞,普通酒也变成好酒了。浮躁是做人的大忌,也是酿酒的大忌,偏偏中国人浮躁,文化也浮躁得很,更别提酒文化了。</h3><h3></h3><h3>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这是喝酒人常说的一句玩笑话。能不能“越喝越年轻”,取决于你喝的是不是粮食精和喝多少。汉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一字之差,甚至一两个笔画、一两个语气语调不同都会导致天壤之别。请注意,你喝的是酒还是酒精,酒是粮食精而酒精不是,用粮食酿造出来的酒和用粮食生产出来的酒精,哪怕是食用酒精,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当你想越喝越年轻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你喝的是不是粮食精。浮躁的中国人常常是在没有找准方向的情况下撒丫子飞奔,越跑越得意,说自己的高速奔跑令全世界瞩目。那可不是?隔几十年就掉头疯跑一阵,这样的傻小子谁不围观呢。胡主席说了,不折腾,喝酒也是如此,喝的不是粮食精,还想越喝越年轻,这就叫瞎折腾。</h3><h3></h3><h3> 浮躁的人、浮躁的文化,焉能不折腾?</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