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打大火

青山绿水

<h3>文:青山绿水</h3><h3>图:网络</h3> <h1>  我的老家柳家坡村,有着正月十五晚上打大火的习俗,这也是过年系列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br></h1> <h1>  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有时也会提前两三天,哥哥们就会去野地里刨圪针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酸枣树,为正月十五晚上打大火准备柴火堆。圪针树很难刨,由于都长在地堎上甚至于崖壁上,再加上那时候也没有手锯以及果树剪等辅助工具,只能用镢头把圪针枝条尽量往一边打压倒,然后把圪针根部的土使劲刨开,圪针扎人哄哄的,刨起来既要躲避圪针扎人,还要刨在根上把根刨断,想想真是个扎手的活,等刨的多了就摞成一大堆,用绳子捆好拖在地上拉回家放到街外,为了大火烧的旺,往往要刨几回圪针,拉回来垛了老高。当时村里很多人家都没有院墙或者有院墙没大门,街外就是院子入口处相当于大门外的位置,这里比较宽敞离窑洞也远,打起大火来安全。</h1> <h1>  正月十五这几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去野地里刨圪针树,只有少数人家不刨,而用高粱秸秆或其它秸秆打大火,但是秸秆打大火不耐烧,一会就烧完了,不像圪针树耐烧,能烧很长时间。</h1><h1> 那时候由于年年正月十五打大火,年年起来刨圪针树,导致圪针树也长不粗长不大,所以到了正月十五圪针树还比较稀缺了,村子附近圪针树已不多,得跑的远一点才能刨到长得大一些的,地堎上的刨的差不多了,实在没办法就得刨崖壁上的圪针树,这个时候一种叫做铲子的工具就有用武之地了,铲子的铲头是铁打的,有着锋利的刃口,塞着一根长长的木把子,估计有两米多吧,使用的时候得侧着身子,尽量躲开落下来的土块,用铲子铲断崖壁上的圪针树根,待到铲断的一瞬间,必须快速跑开避让,以免圪针树掉下来落到身上,如果那样就悲剧了。</h1> <h1>  到了正月十五下午天快黑下来前,家家户户街外都堆起了柴火堆,一堆一堆的颇为壮观,就等着到了晚上点燃了。</h1><h1> 这个时候孩子们是非常兴奋的,成群结伙跑东家看西家,比谁家的柴火堆的高堆的大,总想把别人家比下去,有时难免为争出个高低胜负吵吵起来。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此刻迫切的心情,毕竟是孩子们嘛,开心不开心都是一会儿的事,都迫切的盼望着天赶紧黑下来,天黑了就可以打大火了,更盼望的是可以领两个“花花”烤着吃了。我们老家说的“花花”,其实是用白面蒸的简单的面塑,就是将发酵的面团用刀切成菱形状小块,再将两小块错开靠到一起,拿筷子在中间部位一夹,既使两小块粘在一起,又使四个角分开成了不规则的四角形,很好看的,放到锅里蒸出来就大功告成了。</h1> <h1>  等到晚饭时间,吃了本地凉菜喝了油茶后,天也就基本黑下来了。吃凉菜喝油茶可以说是每年正月十五晚餐的固定食谱,记得小时候从未变过,只有在后来改革开放后条件好了的时候,才学人家大地方过元宵节吃元宵了。这时孩子们吃完饭陆陆续续的都来到了院子里,打大火基本上都是孩子们的事,玩火是孩子们的最爱,喜欢热闹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孩子太小怕烧着孩子才由大人点燃大火。</h1><h1> 那会家家户户孩子都多,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大的带小的来到街外,在圪针树枝底下放上一些比较好燃烧的秸秆之类,划根火柴就点燃了,初时只是小火苗在火堆底下燃烧,毕竟圪针树刚刨回来还是湿的不好燃烧,等过上一会,圪针树枝被烤的干些了引燃后,火焰就会一下子串的老高,熊熊大火燃了起来,圪针树枝被烧得噼噼啪啪作响,好像音乐伴奏,火光把整个院子照的亮了起来,这时候就应验了一句老话,火大没湿柴。</h1> <h1>  只要有一家的大火燃起来,紧接着全村的大火就都陆续燃烧起来了,孩子们早就等不行了,巴望着赶紧打大火呢,于是都开始点燃大火,要是谁家的孩子还小需要大人来点燃大火的话,大人准得赶紧点燃,要不小孩子先嚷嚷的不行。全村的大火都点燃后,一堆一堆的大火遍布整个村庄,红彤彤的火光遥相辉映,火光映红了天空照亮了山村,用蔚为壮观一词来形容毫不夸张,整个村子笼罩在祥和欢腾的气氛中。孩子们兴奋的围着火堆转着圈子,大火烤的身上热乎乎的,火光照的小脸红扑扑的,浑身上下涌动着幸福快乐的节奏,这个时候无疑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h1><h1> 孩子们在自家火堆边玩的还不尽兴,兴奋的成群结队跑东家个西家把左方邻近甚至全村的大火看个遍,议论着谁家的大火烧的高,品评着谁家的大火燃的旺,少不得又是一番争论,待到大火烧的差不多燃尽时,就该进行下一个项目了,于是迫不及待跑回家和母亲要上两个“花花”,每个“花花”捅上一根筷子,跑出来蹲到火堆边就烤起“花花”来了,手里不停的转着,不一会筷子上的“花花”就变得焦黄起来,香味弥漫开来,香喷喷的真香啊!每次和母亲聊起这事,母亲也说正月十五的烤“花花”就是特别的香!香的都舍不的吃了,看着外焦里嫩,香气扑鼻,为之陶醉,总是先闻个够才下口,咬到嘴里嘎嘣脆响,味觉细胞全部启动享受这难得的美味。</h1> <h1>  用秸秆打大火的人家,这时就会来到圪针大火上烤“花花”了,秸秆大火起火快但残起来也快,根本没办法烤。再则圪针树枝烤的就是香,或许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记得几年前遇到了一个做烤鸭的,聊起了烤鸭用的木柴就是枣木,说是只有枣木烤出来的烤鸭最香,这就说明枣木里可能有特殊的成分特别的香味最适合烤鸭了,我想圪针树是酸枣树,也是枣树的一种,根据烤鸭的经验类推,说不定酸枣木烤出来的“花花”就是最香呢!</h1><h1> 当然了,在哪个贫穷的年代,本身一年也吃不上几顿好面,就是吃个白面馒头也香的不得了,更不用说烤“花花”了,每年正月十五的两个烤“花花”,可是难得的固定福利了。说到这里,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最香的记忆最深刻的一碗饭,其实也不是啥好饭,就是一碗煮了白菜叶的稀饭。当时父亲捎回了几支白菜,母亲就在做晚饭时给稀饭里煮了点白菜叶,并放了点盐和调和面,记得吃饭时我端起碗来尝了一口觉得很香,就端着饭碗出门到院子里吃去了,这是农村人的习惯,喜欢到院子里或者走东家串西家吃饭,结果抬脚被门槛挡了一下,失手把一碗饭倒到了门外,好在碗拿的牢没把碗摔了。一碗饭瞬间就被家里养的鸡跑来吃光了,把我心疼的,那么香的一碗饭就这样被我给糟蹋了,只是好活了养的那些鸡了,我都吃着这么香,估计鸡吃着会更香,毕竟鸡们平时吃的还不如人啊!过后我问母亲那碗饭怎么会那么香,母亲说就是放了点盐和调和面,那年月饿肚子是常态,有点调和面就香的不得了,现在想想不就是一碗白菜饭嘛,咋就会那么香呢。</h1> <h1>  吃完了烤“花花”,我们一伙孩子们就跑着跳着到当街池去了,这是一个位于我家上面,比我家窑顶略高,地名叫做当街的打谷场,这儿已经聚集了很多大人,准备闹秧歌,在靠近北边的位置,用煤块垒了一个大火炉,正燃烧的旺着呢,火苗哄哄的一闪一扑,增添了欢快的气氛,边上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个铜锣,铜锣里放着从烟盒里倒出来的散纸烟,有一个负责的人就坐在哪儿,给闹秧歌走过来的人依次散着纸烟,每人一支,我们小孩子也钻到闹秧歌的队伍里瞎跑着,实际上并不会闹秧歌,只不过为了领一支纸烟罢了,领上纸烟再瞎玩一会就跑回家去了,爸爸是抽烟的,这一支纸烟当然就给爸爸抽了。</h1><h1> 这就是我小时候经历的对正月十五打大火的美好记忆,回想起来就觉得非常的温馨特别的有趣。现在回到村里,看到路边和地堎上的圪针树长得很是旺盛,又粗又高又密,有的长成高高的树了,可以想象现在没有人刨圪针树了,也不听说正月十五打大火了。</h1> <h1>  一般传统的节日总有个传说故事,关于正月十五打大火,我也问过母亲,母亲说没听说有什么传说,我的朋友老邓遇到这种情况,总会编一个故事出来,我受启发本来打算这样做,可是想一想还是觉得算了,后来百度了一下,没找到打大火的传说故事,倒是找到一个正月十五挂灯笼放烟火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而迷路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炸了一个响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挂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h1> <h1>  这个故事里天兵天帝也太好糊弄了,我倒是觉得正月十五打大火,一来是过年了打个大火喜庆热闹一番,二来也是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一种向往,通过正月十五打大火,祈求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h1><h1> 正月十五打大火已成心中一块永远的印记!</h1><h1> 好想在正月十五回到老家再打一次大火!</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