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一九九六年初,瑞丽市委、市政府及瑞丽农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師十一团)联合发函,邀请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九九六年四月六日,瑞丽知青联谊会发函倡议,建设知青纪念园。瑞丽市旅游局率先拨出两亩地,捐资三万做为启动资金,并向广大老知青提出捐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返瑞,最大的活动:知青纪念碑奠基仪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震惊环寰的鞭炮声,隆重宣布知青纪念碑的奠基仪式正始破土动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破土动工,瑞丽五大领导班子及旅游局领导均到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6年,为纪念支边35周年。由知青联谊会和忆程旅行社〈龙州旅行社前身)牵头,并得到云南省农垦总局、省旅游局、德宏州政府、瑞丽市政府、瑞丽农垦分局及各农场领导大力支持,1300多名知青再次重返第二故乡。5月3号上午9点,艳阳高照,瑞丽江边广場云集此次返瑞知青,为历时十年建成的知青纪念碑落成举行揭幕仪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又是一个10年过去,这次,我队知青集体返回,大家又来到了纪念碑,祭奠我们已逝的青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已是知青爷爷知青奶奶的我们能不感叹吗?!流年似水、岁月无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来吧,老姐妹们留个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放下曾经的苦和悲,举起现在的甜与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发小。小学、中学、知青,一路走来……,夕阳路上也并肩携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亲热的兄弟姐妹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历来只有‘哥俩好’的说法,这次我们是‘姐俩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和苏保存双双扑在纪念碑上,缅怀知青时代那同苦乐共悲欢而自然生成,最终因天各一方无法圆梦而被撕碎埋葬了的初恋,心中感慨无限……。1969至1979历时10年整整一代人,酸甜苦辣的生活、哭笑不得的人生。至今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悔与无悔,谁能说清;是爱是怨,谁能道明。悔:悔在与一帆风顺的‘从中学到大学再读研攻博’的成长方式失之交臂;无悔;是那令当今青年无法想象的畸形生活,将‘知青’的凡胎肉体历练成钢筋铁骨。以至回城以后,无论生活有多大压力或艰辛,‘知青’都压不弯摧不垮。还有那份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知青情结,将我们与瑞丽的山水人情紧紧的系在了一起。八年的知青生活,给我们人生的图画抹上了一笔映衬反差的色彩,瑞丽这块遍布我们青春足迹的红土地,以及早已成为历史的知青生活,今生今世都将是铭刻在我们心中的里程碑!<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几十年后,我们在现代发达的网络信息中相逢,才知各自都在孤独的情感中满跚着晚年。默契:该圆梦了。当牵手时,心中一片平静与坦然,共同感觉:出差半辈子,终于回家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仰望…………沉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云南省纪念抗战70周年大型活动在此举行。当年爱国华侨反哺祖国,与国民同仇敌忾,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将永世长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和‘南洋华侨总会’号召鼓动南洋华侨中的司机和修理工回国抗战,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320O多人组成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怀着满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这片热土,他们英勇抗战,不怕流血不怕牺牲。顶着入侵者的狂轰滥炸,9个月就修成了滇缅公路,运送部队及抗战物质。他们是历史的英雄,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永运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大地的子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果有一天的时间,在南洋机工纪念馆里慢慢看该有多好,可惜我们只能走马观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告别南洋’。‘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十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千百万被压迫者都闹着饥荒。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屍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著名军旅词曲作家杨非先生之墓’。杨非(1927……2007)。江西人。著名军旅词曲作家。一九四九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任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演奏员,创作员,创作组长,艺术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创作了100多首优秀歌曲<阿细跳月>、<背起背箩上山来>、<边疆牧歌>、<孔雀飞来阿佤山〉、<空谷兰〉、等等。一九五四年,27岁的杨非到瑞丽下连队体验生活,在勐秀山头极目远晀,阳光下的瑞丽坝碧绿无垠,江水从坝子间缓缓流过,一曲优美婉转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也从杨非心中流出,从此,先生与瑞丽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缘,和我们一样,将瑞丽视为第二故乡。‘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成为瑞丽市歌。而且,此歌入选中国100首爱国歌曲和电影‘勐龙沙’主题曲后,更是唱响舞遍大江南北。二OO七年十一月,先生病逝,由妻子蒋秀姑亲自护送骨灰到瑞丽勐秀山,完成了先生回到美丽的地方,魂归故里的遗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这里已成旅游景点,供后人瞻仰缅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饱含对杨非先生的崇敬和热爱,我们在墓前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刻在先生墓地的石碑上,陪伴先生至永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等大家都离去后,怀着一份敬仰,我静静的肃立墓前凭吊,在心中感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份优美与绵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潞江坝位于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中,拥有怒江72拐、高黎贡山、云南百花岭、腾中热海、丙中洛等等等等的旅游好去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的惠通桥在知青眼里可不一般,横跨在怒江上,是滇缅公路要塞,也是我们探亲的必经之路,而且需执边境通行证,通过检查才能过往,一般情况下是审查通行证的真伪以及人与证是否吻合。但检查站的兵哥哥只要觉得有一丁点疑问,就要求全车旅客都将各自的行李拿下车打开来逐个检查,那就得折腾好几个小时……。而且,知青时,我们都认为惠通桥是内地与边境的分界线。探亲时,过了惠通桥就是内地了,感觉家就没那么遥远了,探亲结束,走过惠通桥,就意味着‘那日子’又开始了……照片上的微缩惠通桥,那时历史的缩影,当年的知青对它还是很有亲切感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抗战时的美式坦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式吉普车,应该是有职位的军人才能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式军用卡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代,云南省公路局的第一代拖拉机和汽车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感觉背后的竹楼象电视剧里黑社会的窝,所以,借支烟,摆个PS‘黑’一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好耍,再把PS摆得标准点</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