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1月13日,辉南一中语文组一行七人在徐善令校长的带领下,于早4点20坐车赶往长春,乘机飞往桂林,参加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漓江水岸,独秀峰下,靖江王府,国学堂里,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语文教师,聆听了两节专家报告,十五节竞赛课,两节名师授课,两节课专家评课,尽享了一场语文教学的饕餮盛宴。</h3> <h3>本次竞赛由《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张蕾主持,桂林教育研究所所长文泽鸿致开幕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校长何红雨、《中学语文教学》社长高立平、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理事会顾之川理事分别致词,指出"中语杯"举办11年,中青年教师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走向全国,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灵魂和力量。此次竞赛,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必将书写语文教育的新篇章。</h3> <h3>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王云峰作了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报告。他指出,根据高考改革趋势和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各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都指向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所以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聚焦课程目标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构成,只有尊奉构成文化骨架的东西才能成为经典。</h3> <h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汪峰,以诙谐的语言,为我们分析了新高考视野下的语文能力建构与教学,他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既在最低层,又在最高层,应该充分确立语文本体的重要性。</h3><h3>两位专家的报告,简明扼要,拨云见日,让我们知道推动语文教师理解新课标和迅速进入新课标的实施迫在眉睫。</h3> <h3>本次竞赛课聚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以古诗文为载体,展示文化与语文的传承和融合。</h3> <h3>上课教师教学风格鲜明,创设雅美课堂,品读文字之美,培养人文情怀,各自颇有亮点。</h3> <h3>大连二十四中王丹老师执教《长恨歌》,注重对诗歌多重主题的挖掘,让学生结合文本,以集句成诗的方式创作绝句。学生创作热情高涨,其中不乏好诗。集句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在创作中钩深致远,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h3> <h3>石家庄四十二中的李毅老师,坚持让学生在扎实高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文化知识,习得读写技巧。他在《廉颇与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运用评点法,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进阶平台。先是教师展示评点事例,然后学生分组交流评点结果,最后引导学生抓关键言行全面客观的认识人物形象,从而探讨人物品质,体会人物先国后私的家国情怀。这样层级式的平台搭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增长自信。</h3> <h3>再如乌鲁木齐八中的宋孟花老师执教《张衡传》,注重落实基础,加入古代礼仪和官职的文化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而且为学生理解人物关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为张衡拟写对联表达情感,思维的碰撞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所写对联大受好评,超越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此吧。</h3> <h3>江苏南通一中杨斌老师执教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践行言意创生的教学主张,采用填字法、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学设计看似老套,实则老到,受到与会专家与教师的一致好评。</h3> <h3>每节课都像一件艺术品,它自有加工者的精雕细琢,但也有欣赏者的个体感受。讲课就是这样一门遗憾的艺术。它自有其巧构与妙思,与之伴生的我们的研讨与思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也。</h3> <h3>如:有的教师文学素养高,语文功底深,过于注重展示自我的风采,弃文本于不顾,自始至终舌灿莲花、口若悬河,自己说得得意忘形,学生听得一脸茫然。一节好课旨在启发引导学生,如果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一个人的演出再精彩,也只能黯然收场。</h3> <h3>有的课过于注重小组交流的形式,仿佛被这种形式捆绑,不分组不交流不成课堂,造成授课模式化,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课收集堆砌大量的资料,没有考虑到课堂容量及学情,一片片幻灯片走马灯般换过,学生目不暇接,更何谈思考?教学设计的繁复,导致收效甚微。</h3> <h3>瑕不掩瑜,我认为每一节课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心血,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团队的支撑。我们吹毛求疵,只为了更好的进步。</h3> <h3>为了能看清、听清授课教师的内容,我们每天都至少提前半小时到会场,认真听,仔细记,随时拍,生怕错过一分一秒的授课精华。竞赛课的高潮出现在17日下午名家授课环节。当天中午,会场清场,我们在食堂匆匆吃过午饭,提前一小时到门口等候。校长与组织者积极沟通,被我们的诚意打动,组织者终于同意让我们八人最先入场候课。</h3> <h3>一切的等待,只为最美的邂逅。吉林省教育学院张玉新教授讲授读《绝句两首》,他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从律诗的结构入手,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绝句的特点,淡化意象、情感等多元化易变的内容,举重若轻,以不变应万变,展儒者风范。</h3> <h3>他乡遇故知,有福之人齐聚桂林,徐校长与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张玉新教授亲切合影,成为此次辉南一中桂林之行的最美画面。</h3> <h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老练成熟,很有大家之风。一篇《阿房宫赋》把我们讲得如痴如醉。示范诵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使我们眼前如同铺展出一幅万里河山图,重现了秦王朝的兴衰史。</h3> <h3>两位教授或亲切不失睿智,或洒脱不失博学,给我们带来了语文教学美感的极致享受。</h3> <h3>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严华银教授在专家点评环节时说,这三天竞赛课让他看到了教学改革的希望和曙光,语文教学有传承,有坚守,有突破,有创造,真正体现语文核心素养。</h3> <h3>但课堂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课堂中教师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虽然有追求,但片面理解、机械施之者有之。对文本的理解粗疏、含混,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状态漠视,对古诗文的思维和审美挖掘不够通透,导致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割裂。</h3> <h3>怎样才能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真正融合呢?严教授主要从教学设计这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他说,优秀教师的课堂都是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的结果。教学设计应具有整体性和美感;设计应有结构与台阶,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价值和意义;设计要注重素材的整合,不要堆砌和拼凑;设计要有理性和逻辑,注重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严教授特别强调:教学中教师要有点化,要做到"有我"。四两拨千金,点拨化解疑难,无我转有我,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思维融入到教学中。</h3><h3>严华银教授的点评如醍醐灌顶,引发了与会教师的强烈共鸣,给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指明了方向。</h3><h3><br></h3><h3><br></h3> <h3>吉林省教育学院语文研究所所长王鹏伟教授的点评幽默风趣。他告诉与会教师,古诗文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有古诗文教学意识,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隐含在经验背后的原理,用解读古诗文的形式去解读古诗文。要多浏览古代诗文批评文献,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要用古诗文的语言韵味,去表达古诗文的教学内容,处理好文道之间的关系,不能生搬硬套。</h3><h3>他批评个别教师,不能区分教师和演员的角色,不能区分课堂和剧本。一言以蔽之:幻灯一片接一片,如同拉洋片。引发与会教师的阵阵掌声和笑声。</h3> <h3>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有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17节语文课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人格的促进和影响,真正把语文课堂变成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h3> <h3>品读文化,润德课堂,收获满满。三天时间,我们聆听的是专家讲座的字字珠玑,艳羡的是教师素养的广博高深,感慨的是语文教学的学无止境。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落下帷幕,而我们的语文研究、教学改革依然在路上,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