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东林书院,历史上名声显赫!小小的书院隐于无锡市一隅,若不曾刻意寻访还真不好找,如今寻访,重温先贤的历史过往,仍然有它特殊的现实意义。</h3><h3>寻访书院,联想当下,对其有一种新的解读,这就是说起东林书院人们自然会想起东林党,历史上对东林党的评价就是书生叛逆,危害社会稳定,影响朝廷执政的乱党分子,受到了朝廷的镇压。后人对东林人的评价自然是正面的,再者东林书院的讲学,读书,舆论等读书人的关心时事,热心国事,关切民生给予了东林人正面的褒扬。</h3><h3>若是按时下的价值标准来评估东林党人的历史地位,贬褒相依,贬的方面自然不能低估,东林书院兴起于明朝,随着东林书院的兴起及朝廷对其的默认,影响力的扩大,人们的追捧,舆情的传播及影响力,已经影响朝廷的执政能力,也可以说是明朝社会的一颗毒瘤,加速了明朝廷的灭亡。也有后人对其的评价是:空谈误国。东林书院及书院的活动,孰是孰非只能放在大历史的长河中去评判了。</h3> <h3>东林书院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余年,是当初的北宋理学家程颢及程颢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h3><h3>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修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界的普遍响应,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h3> <h3>书院的入口处叠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正面书写的是“东林旧迹”意即此处就是相传距今已900余年始建于北宋的东林书院遗迹处。石牌坊的背面书写的是“后学津梁”,“津梁”意为桥梁之上,后学津梁就是跨越台阶而上达到桥梁之上再无障碍。引伸到东林书院就是经讲学,讨论进而明辨事理,求得真理,达到人生智慧的一定高度!</h3> <h3>牌坊后的小池</h3> <h3>东林精舍为东林书院内大门,又称为仪门。大门内悬挂的匾额为“佑文翊运”。此匾原为清乾隆年间无锡著名画家邹一桂所题,原匾毁于1958年,现匾额为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于1994所书。</h3><h3>佑文翊运的意思概括的可以理解为:东林讲学对人文发展与国脉振兴均有辅助作用。</h3> <h3>跨进东林精舍门内左侧,墙上挂有这几块东林党人榜,榜上的人名均系明末阉党窃位对东林学者进行清洗捕杀迫害,并冠以“东林党人”。此榜仿佛让我们看到明末清初,明朝廷对东林人在当时议论朝政得失,抨击当朝权贵,主张广开言路的行为大开杀戒,到处弥漫着腥风血雨的场景。</h3> <h3>东林朋党录,榜上的有识之士不是杀头就是关押,革职。</h3> <h3>丽泽堂提示石牌,指示牌。</h3> <h3>丽泽接意:两泽相丽,以丽泽来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明辨事理。</h3> <h3>依庸堂屋前的石碑上的提示介绍说明。</h3> <h3>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的依庸堂,是东林书院最有影响力的主体建筑,也曾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这幅天下闻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悬挂在依庸堂内,此幅由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由大文豪廖沫沙在1982年手书。</h3> <h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联前半句挂在依庸堂的右侧</h3> <h3>“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后半句挂在依庸堂的左侧。</h3> <h3>东林书院闻名于江南,想必也与明末清初中国朝代更替的历史休戚相关。</h3><h3>从历史背景下的视角去看东林书院及东林人士在追求真理,讲学,求真及有志于国事,天下事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作用,无疑于是现今乃至于此后知识分子追随的方向。</h3><h3>然而从明后期由于东林书院的影响力及社会号召力日益扩大,再加上由于宦官庵党对东林党人的镇压所引起社会反响,动摇了明政权的根基,导致明政权的灭亡,这也不得不让今天的我们认真思考:舆情,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对于社会稳定是如此重要,这是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予以重视的。</h3><h3>东林书院的介绍包括游记,相关文章已经不少且内容翔实,在此我也无需多言,走马观花一点感悟而已,所思观点纯属个人视角,如有不妥敬请阅者海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