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拒颁金马奖:一个人的重量,取决于大是大非的立场。

聚贤書斋

</a><br></br></h3></br><h3><strong>01</strong></h3></br><h3>这些年,不怎么在聚光灯下活跃的演员巩俐,最近因一个霸气的举动,再次回到国民女神的头把交椅。</h3></br><h3>事情的起因不复杂,11月17日晚第55届金马奖在我国台湾省举行。这本是华语电影人的一桩盛事。</h3></br><h3>但,以《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夺得“最佳纪录片”奖的<strong>台湾导演傅榆</strong>,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没有把<strong>“电影的归电影,政治的归政治”,而是用电影影射政治,发表台独言论:</strong></h3></br><h3><strong>“青春很美好,青春却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也是容易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别人的身上,也有可能发生在人对人、或是国家对国家。</strong></h3></br><h3><strong>希望我们的国家能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最大的愿望。”</strong></h3></br> <h3>左为傅榆</h3></br><h3>此言论一出,引发台下电影人反映不一:</h3></br><h3><strong>支持台独者拍手叫好,反对台独者义愤填膺,不愿谈政治的人们极度尴尬。</strong></h3></br> <h3>在傅榆领奖之后,上台颁奖的大陆老艺术家、金马奖影帝涂们,特意强调了<strong>“中国台湾”和“两岸一家亲”。</strong></h3></br><h3>而作为本届评审团的主席,本来给最佳影片颁奖的评委巩俐,在听闻傅榆的台独言论后,<strong>一脸黑地坐在台下一直没有起身,搞得执委会主席李安一个人上台颁完了奖项。</strong></h3></br> <h3>面对台独言论,山东大妞巩俐明确又刚硬的态度,得到中国网民的怒赞,也瞬间上了热搜第一。</h3></br><h3>尽管,巩俐如今的国籍是新加坡而非中国,但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做派,还是暗合了绝大多数炎黄子孙的心愿:</h3></br><h3><strong>发展的中国的确不够好,但地图上的她一点也不能少。</strong></h3></br><h3><strong>眼下的中国可能不够赞,但真正华夏儿女没人盼她乱。</strong></h3></br><h3>拒颁金马奖的巩俐,之所以比当年穿上黄金甲站在聚光灯下,还要耀眼绚烂,还要让人喜欢,是因为:</h3></br><h3><strong>金杯银杯,不如大是大非上的作为!</strong></h3></br><h3><strong>因为,那才一个人行走江湖的修为!</strong></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王晶的《大上海》里,有这样一句台词:</h3></br><h3><strong>我们虽是江湖中人,但在大是大非的关口上,半步也不能错。</strong></h3></br><h3>不管是金庸笔下的江湖豪杰,还是现实中国的风云人物,无不印证了这样一个观点:</h3></br><h3>大是大非前可见英雄本色,小恩小怨前尽显坏人嘴脸。</h3></br><h3>3个月前的亚运会上,27岁的国家游泳队队长孙杨,在2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1分45秒43的成绩强势夺冠。</h3></br><h3><strong>颁奖仪式上,看到中国国旗因主办方失误落地,孙杨走下领奖台,严正要求重升中国国旗、重奏中国国歌。</strong></h3></br><h3>一时间,大白杨刷了屏,被怒赞,被狂挺。</h3></br> <h3><strong>他的霸气和得体,不仅让国人看到90后的王者和风范,而且让外人看到中国人的硬气和尊严。</strong></h3></br><h3><strong>意外事小,但立场事大。领奖事小,但尊严事大。</strong></h3></br><h3><strong>一个人在大是大非上的行为和作为,有时不仅体现了他自己的底线和修为,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内核和魂魄。</strong></h3></br><h3><strong>父母之邦,家国之地,根脉之土,灵魂之所。</strong></h3></br><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苟利国家,不求富贵。”</strong></h3></br><h3>这8个字,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面对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回国”这一问题时的回答。</h3></br><h3>1950年,要求回国的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怀疑为特工,遭到迫害和监禁。</h3></br><h3> </h3></br><h3>美国人深知他的价值不可估量,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形容他<strong>“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strong><br></br></h3></br><h3>1955年,钱学森回国。1956年,他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h3></br><h3>同年,中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建立。从此后,中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迈出了第一步。</h3></br><h3>回国后,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诸多成绩,让他的老朋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史蒂夫也赞叹不已:</h3></br><h3>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果然很好,但并不令人折服。他真正的了不起,是他对自己祖国所做的一切。</h3></br><h3>是的。</h3></br><h3><strong>杰出而优秀的科学家不乏其人,坚定而无畏的赤子心并不多见。</strong></h3></br><h3><strong>一个人能让对手服气,往往不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格局。</strong></h3></br> <h3><strong>04</strong></h3></br><h3><strong>留德十年、历经战乱、辗转回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这样说:</strong></h3></br><h3>每个人都有祖国。</h3></br><h3>尽管她可能国力不强,贫富不均,贪腐丛生,问题多多。</h3></br><h3><strong>而我们也会忍不住批评她、监督她、唤醒她,但从来不希望有人侮辱她,玷污她,分裂她。</strong></h3></br><h3><strong>因为,她是我们代代生养的唯一土壤。</strong></h3></br><h3>在大是大非上,我们对母亲对祖国,秉持怎样的立场,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孩子、一个真正之人的重量。</h3></br> <h3><strong>愿你们都有一个坚韧的立场!</strong></h3><br><h3><strong>愿你们都有一份沉实的重量!</strong></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