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清华——游清华大学校园

云淡天高

<h3>清华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学校,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br></h3><h3>能考上清华大学是每一个有志学子心中的梦想,而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h3><h3>近日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游览了这所著名大学,将一些见闻记录如下。</h3> <h3>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h3><h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br></h3> <h3>我们从西校门进入校园,乘坐校园公共交通车,至清华主楼后,下车步行游览。</h3><h3>校园交通车分内环及外环,双向行驶。</h3> <h3>清华大学西校门</h3> <h3>清华大学主楼</h3> <h3>清华大学主楼,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总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是建国后由清华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1959~1965届毕业生中数百人参加了设计工作。</h3><h3>西主楼首于1956年设计并破土动工。东主楼于1957年设计并动工,1958年基本建成。中央主楼于1959年设计,1960年开始施工,原设计主体12层,中间部分14层,主体框架建至9层时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工。1963年修改设计,改为主体基本为9层,中间部分10层,1964年重新开工,1966年5月建成。</h3><h3>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h3><h3>中央主楼标高40米,登上楼顶,可将清华校园风景尽收眼底。</h3> <h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位于主楼东侧。</h3> <h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占地约1.5公顷,展厅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高校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一座。</h3><h3>2003年,艺术博物馆项目启动,由瑞士著名设计师博塔担纲艺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2012年,在三位校友的支持下,博物馆动工,2013年1月,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慷慨捐资2亿元支持清华大学用于博物馆建设。2016年,艺术博物馆落成并于当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br></h3><h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一万三千余组件,品类包括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藏品绝大多数来自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历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会贤达的捐赠。艺术博物馆展示馆藏精品,收纳最新原创成果,推进国内外馆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br></h3><h3><br></h3><h3><br></h3> <h3>艺术博物馆内景</h3> <h3>艺术博物馆常设展览,下图分别是:</h3><h3>晚霞余晖·瓷器展</h3><h3>莆孙秋韵·百菊展<br></h3><h3>丝绣撷英·织绣展</h3><h3><br></h3> <h3>下图为博物馆内陈放的摆件。</h3> <h3>博物馆外有许多艺术雕塑。</h3><h3>下图上为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的铸铜立像。</h3><h3>下图下为艺术雕塑:磁力</h3> <h3>下图上为博物馆正门前月涵池中的巨型莲藕雕塑。</h3><h3>下图下为铸铜雕塑:行者。雕塑志上有诗一首:</h3><h3>无疆行者,路行之思。</h3><h3>思者无域,胸中罗天地。</h3><h3>行者无疆,足下满芬芳。</h3> <h3>综合体育馆位于主楼北侧,于2000年建成,为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篮比赛场馆,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男篮和轮椅篮球训练场馆。</h3><h3>体育馆内可满足篮球、排球、体操等多项体育竞赛项目需要,更开设了健身房。此外,综体还是晚会、演出、开学典礼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场所。</h3> <h3>综合体育馆</h3> <h3>下图上为综合体育馆门前的雕塑。</h3><h3>下图下为体育馆入门处的标识。</h3> <h3>下图上为综合体育馆北面体育场上的雕塑与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h3><h3>下图下为正在操场上打球的学生。</h3> <h3>综合体育馆正门对面是这组巨石小品,擎天柱与灵璧石。</h3> <h3></h3><h3>苏世民书院位于游泳馆的西对面。</h3><h3>“苏世民学者”项目始于2013年4月,苏世民宣布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亿多元)在清华大学创立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为期一年的硕士项目。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担任书院院长。该项目已募集到了4.35亿美元。<br></h3><h3>苏世民学者”模仿了1902年创立的罗德奖学金。苏世民表示,罗德奖学金诞生于欧美国家占世界主导位置的20世纪,而在21世纪,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国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愈发重要。他在2013年时就曾说道,“在21世纪,中国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的)核心课程。”</h3><h3>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旨在培养推动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全球未来领导者,并以此践行清华大学新百年新使命。为了满足世界对新型领导者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苏世民书院秉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的深厚基础,选聘国内外顶尖师资,精心打造了全英文“全球领导力”硕士学位项目并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h3><h3>2016年9月10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在新落成的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首批入学的共有来自31个国家的110名学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发来贺信,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开学典礼。</h3><h3>苏世民,美国黑石集团共同创始人、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h3> <h3>苏世民书院”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采用合院式布局。</h3><h3>下图上为苏世民书院外景,下图下为院内入口广场。</h3> <h3>在图书馆的东北方向,有一大片草坪,草坪中矗立着高大的古树,景色及其优美。这个地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谈情说爱往往选中这个地方,加之草坪又是在一个缓缓的土坡处,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情人坡。</h3><h3>情人坡原址是北院,清华最早的教师宿舍区,1911年所建,为青砖坡顶的西式建筑。这里曾大师云集星光灿烂,梁启超,周培源 ,叶企孙,朱自清等著名学者曾在此居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破败,成为大杂院。</h3><h3>2000年北院拆除,只保留北院16号。建筑学院王丽芳教授做的景观设计,保留原址的古树,并在北面建起长廊,西北边堆起一个小缓坡,其它生长古树的土堆都是原有地形。</h3><h3><br></h3><h3><br></h3> <h3>下图为情人坡靠南面的小山坡及草坪。</h3><h3><br></h3> <h3>情人坡北面的长廊,在阳光下如梦如幻。</h3> <h3>清华建校初期兴建过一些校舍,规模不大且多为单层建筑,“清华学堂”两层的大楼算是校园里最高的建筑了。为了适应改办大学的需要,1914年学校专门设立工程处进行校园建设。1916至1920年间,学校耗资约百万元,先后兴建了图书馆(老馆东半部)、体育馆(前馆部分)、科学馆和大礼堂,时称“四大建筑”,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h3><h3>有“中国第一建筑师”之称的庄俊(1910年游美学务处第二批游美生),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并且监造了这批建筑。这四大建筑多为红砖青瓦、铜门钢窗,而且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它们和稍早建成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为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为学校发展成为大学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些建筑群,也是上个世纪初我国首批引进西方建筑科学技术建造的近代建筑,现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h3><h3>这批建筑从外形到内部都极力欧美化,甚至许多建筑材料和内部设备也是欧美的舶来品。再加之,当时学校的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几乎全部仿效美国,于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了“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之深刻印象。</h3><h3><br></h3><h3><br></h3> <h3>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时,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h3><h3>下图为图书馆老馆。</h3> <h3>下图为图书馆新馆,1991年落成。新馆与老馆相邻,尽管建成时间相隔80年,但新馆的建筑风格很好地延续了老馆的风格。两座建筑放在一起显得非常协调,就像一个整体。。</h3> <h3>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侧最北面,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建于1917年4月至1919年9月,包工者公顺记,设计者墨菲建筑师。</h3><h3>科学馆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门额上镌有“科学”和“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h3><h3>建馆之初,这里是学校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馆内开辟有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声光热力电全套的物理实验设备,以及测量、生物、化学实验设备。</h3><h3>科学馆主体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h3><h3>从1926年物理系建系,特别是1929年清华理学院建院以后,直到1999年新理学大楼建成,科学馆一直被作为物理系馆。</h3><h3>1990年2月,科学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2005年9月,经国家和文物保护部门批准,清华大学对科学馆进行了加固和修缮,工程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结构的风貌。</h3><h3>如今,完好如初的科学馆已作为杨振宁和林家翘两教授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研究中心(即高等研究中心)及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办公基地,仍然屹立在校园中心大草坪西侧。</h3> <h3>下图为科学馆。</h3> <h3>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1920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h3><h3><br></h3> <h3>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h3><h3>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h3> <h3>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h3><h3>“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h3><h3>下图上为大礼堂侧面,下图下为“人文日新”石刻碑。</h3> <h3>下图为大礼堂草坪南端的日晷,日晷下方写着四个大字“行胜于言”。</h3> <h3>清华学堂大楼位于大草坪的东南方向,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其西部建于1909~1911年。</h3><h3> 1916年清华学堂大楼向东进行了扩建,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4560平方米。</h3><h3> </h3> <h3>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基本都设在清华学堂大楼里。</h3><h3>解放初期,学堂西部仍是校领导机关(校委会)所在地,东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室。</h3><h3>上世纪 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h3><h3>“文革”期间,清华学堂大楼因年久失修遭到了严重损坏。</h3><h3> 1978年底对该楼进行修缮。</h3> <h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为精密仪器系工程制图教研组所用,并有全校公用制图教室。</h3><h3> 目前,清华学堂大楼是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注册中心等机构的办公场所。</h3> <h3>清华大学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的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 </h3><h3>二校门为清华大学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br></h3><h3> 1966年8月24日,二校门被“清华大学红卫兵”当作“四旧”推倒、砸毁。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在清华校友捐助下,二校门得以原址重建。</h3><h3></h3><h3><br></h3> <h3>清华大学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h3> <h3>化学工程系及物理系教学楼</h3> <h3>下图为土木工程馆——何善衡楼。</h3><h3>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800万元港币由香港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捐资,冠名何善衡楼。何善衡先生是香港恒生银行名誉董事长,香港金融界、商界老前辈。</h3> <h3>清华大学1-4号楼位于情人坡的北面,建造于1954年,用于学生宿舍。</h3><h3>下图上为三号楼,下图下为四号楼。</h3> <h3>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位于大草坪西侧,科学馆以南。</h3><h3>下图为第一教学楼。</h3> <h3>下图为第二教学楼。</h3><h3>下图下,适逢学生下课从二教楼中走出。</h3> <h3>大师别墅位于二校门的西南方向。</h3><h3>为了给高水平的大师提供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清华大学规划建造“大师别墅”。清华园里已落成的“大师别墅”坐落在清华校园核心地带,绿树翠竹环抱,环境幽雅,生活便利。乳白色的两层小楼设计简洁,面积在300平方米左右。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就居住在此。</h3><h3></h3><h3><br></h3> <h3>下图为大师别墅区。</h3> <h3>下图为杨振宁的住所。</h3> <h3>胜因院位于大师别墅的西南方向。</h3><h3>胜因院为1946年造。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教授住宅。因抗战期间联大曾租借昆明“胜因寺”等房屋为校舍,又因这批住宅建于胜利之后,故取名“胜因院”以资纪念。</h3><h3>胜因院共建住宅40所,总面积5101平方米。居住者曾有金岳霖、梁思成夫妇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嘉炀故居,他从1947年至2001年居住在37号达54年,现庭院内仍旧青松挺立,是管理得最好的一所故居。胜因院现在已经有近一半被拆除,所存住宅旧貌依然。</h3><h3><br></h3> <h3>下图为胜因院现状。</h3> <h3>下图为穿校而过的万泉河,河边的柳树婀娜多姿,已是深秋了,但树叶仍然绿着。</h3> <h3>工字厅位于大草坪以西,科学馆西侧。</h3><h3>工字厅原名工字殿,原为满清皇室园林建筑,现为校长办公厅。</h3><h3>工字厅是清华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h3><h3>工字厅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院内曲廊蔓折,勾连成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形成这组建筑的主要特色。</h3><h3><br></h3> <h3><br></h3> <h3>工字厅前的一对石狮。</h3> <h3>工字厅西侧门及院内小景。</h3> <h3>清华大学新闻中心</h3> <h3>下图为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办公所在地。</h3> <h3>学生宿舍楼,位于东区体育馆球场西对面。</h3><h3>下图下为习近平在清华读书时住过的宿舍楼。</h3> <h3>古月堂,清华园的古建庭院,建于清道光二年前后,清华大学的名胜之一,与工字厅一巷相隔。古月堂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垂花门,至今完好无损。</h3><h3>古月堂最初用作清华园园主的书房,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h3><h3>现在是学校各总务机关所在地。清华大学建校后转用作教师宿舍。1928年清华开始招收女生后,古月堂改为清华第一座女生宿舍,因此而闻名。女生专用宿舍静斋于1932年落成后,全校女生和部分女教师迁入静斋。</h3><h3><br></h3> <h3>从工字厅向西北方绕过去就是著名的水木清华。</h3><h3>“水木清华”是清华大学校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h3><h3><br></h3><h3><br></h3> <h3>水木清华一带景色的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隐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一变而为“水木清华”。</h3><h3><br></h3> <h3>后厦正额的”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有待考证)。</h3><h3>“水木清华”四个字则出自晋朝诗人谢坤诗“”汇丰当繁育,白云屯曾啊。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h3><h3>正中朱柱上悬有清朝道光进士、咸丰、同治、道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栏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澶荡洵是仙居。</h3><h3>10年动乱期间,水木清华区曾遭到残暴的破坏,栏联、横匾都被当成“四旧”而取缔,门廊用青砖砌死,景色一片荒凉。拨乱反正以后,学校又花很大人力物力尽量恢复旧观,但许多事物已无法挽回。</h3> <h3>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水域面积1000平方米,东边有一条小河流出,注入荷花池荷塘月色景区。</h3> <h3>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水木清华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立朱自清教授的汉白玉塑像。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另一景近春园的荷花池。</h3> <h3>水木清华的景观设计者独具匠心,用山林环拢着一泓碧水,山水之间掩映着两座典雅的古亭,其中一亭中就悬挂着清华校徽的那座钟。</h3><h3>原有“钟亭”,建校初即有之,是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原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铸有“大明嘉靖甲午五月□日阜城门外三里河池水村御马监太监麦监造”字样。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以后,学校南迁,清华园陷入敌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连同另一件珍贵文物——明代铜炮一起被敌寇掠去,至今下落不明。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口大钟现在挂在复建的钟亭即闻亭内。<br></h3><h3>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下图为自清亭。</h3> <h3>自清亭前的碑志</h3> <h3>在“自清亭”东北小山上,耸立着一座古式六角亭,名“闻亭”,是纪念清华教授闻一多先生而建的。</h3><h3>该处为原有原有“钟亭”位置。“七·七事变”以后,学校南迁,清华园陷入敌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h3><h3>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员北上,为了纪念在昆明被害的闻一多先生,即在原址重建钟亭并改成古式,命名为“闻亭”。后来这口大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敌伪所办之“土木工程专科学校”院内。抗战胜利后,清华接受了该校校产。先期北上至“清华校产保管委员会”经昆明清华办事处批准移来悬挂在补建的钟亭内。</h3><h3></h3> <h3></h3><h3>闻一多是清华1921届游美预备部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是有名的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之一。在文学、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毕业后留学美国,时刻流露出强烈的思念祖国的情怀,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存世。</h3><h3></h3><h3>闻一多于1925年回国后,一度不问政治,专攻学术。抗日战争期间,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运动,终为反动派所不容。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与昆明住所处,终年47岁。</h3><h3></h3><h3>1986年7月,清华师生在闻亭小山南面,为烈士建立了一尊红色花岗岩坐像。像高2.8米,在黑色大理石座像的前沿,镌刻着“闻一多教授诗人学者烈士”。雕像背后是一面黑色石壁,上刻烈士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石壁后面,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述了闻一多烈士的生平事迹,另有一条石阶甬道直通闻亭。<br></h3> <h3>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h3><h3>清咸丰皇帝在做皇子时曾在近春园居住。</h3><h3></h3><h3>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时拟重修圆明园,但由于经费不足以支付从新疆运送材料的运费,决定拆毁近春园,将石材用于圆明园的修缮。但拆毁近春园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国力衰微,重修圆明园计划被搁置,从此近春园沦为“荒岛”达100余年。<br></h3><h3> </h3><h3>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大学校区,统称清华园(在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时代,近春园原本不是清华园的一部分)。此一景点在清华校内常被称作荒岛或荷塘,1979年清华大学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现常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h3> <h3>《近春园遗址》石刻碑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北京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h3><h3>下图近春园遗址碑正反两面。</h3> <h3>遗址碑西侧的近春园遗物。</h3> <h3>近春园景色(一)</h3> <h3>近春园景色(二)</h3> <h3>近春园内的休息座椅,椅背上的铜牌为捐赠者的铭牌。</h3> <h3>近春园内的吴晗石雕坐像。</h3> <h3>1927年仲夏,住在近春园附近的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来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为这处古址增添了新的文化特色。</h3><h3>  </h3><h3>1979年以后,清华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近春园这座“荒岛”改造成一处富有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胜迹。</h3><h3> </h3><h3><br></h3> <h3></h3><h3>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就在近春园东山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并命名为“荷塘月色亭”。</h3>下图为荷塘月色亭。 <h3>透过下图上中清澈的水面,可以看见湖底的荷花的枯枝,想必夏季一定荷花满塘吧。</h3> <h3>下图上为在湖对面遥看荷塘月色亭。</h3><h3><br></h3> <h3>荷塘,湖面没有一丝波漪,使美丽的风景区呈现出对称或镜像的画面。</h3> <h3>湖边摆了三桌麻将,老人们在阳光下娱乐。</h3> <h3>下图为莲桥,平静的湖面映出莲桥的倒影。</h3> <h3>静斋</h3><h3>原为女生宿舍,据介绍,现为留学生宿舍。</h3> <h3>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h3><h3>校园里有不少彰显这些校训及文化精神的碑刻。</h3><h3><br></h3> <h3>下图石刻中的文字</h3><h3>左:厚德载物</h3><h3>中:清华大学</h3><h3>右:自强不息</h3> <h3>下图下石刻中的文字为</h3><h3>左:行胜于言</h3><h3>中:清华大学</h3><h3>右:严谨勤奋务实创新</h3> <h3>下图石刻上的文字:</h3><h3>清芬挺秀,华夏增辉</h3> <h3>艺术小品——读万卷书,伫立在离西门不远的路边。</h3> <h3>1958年,全校师生员工义务劳动,将近春园遗址南面一个池塘中的污泥挖出,用砌石修建成一简易的露天游泳池,起名为西湖游泳池。</h3><h3>如今,游泳池分为教学池(亦称浅水区)和比赛池(亦称深水区),内有12条50米的泳道。西湖游泳池还设有消毒过滤设施,及男女更衣室、沐浴室。</h3> <h3>下图为互联网上的一张西湖游泳池内景图片。</h3> <h3>听涛园,学生食堂。</h3> <h3>荷园,教工食堂。</h3> <h3>下图为荷园内景。</h3> <h3>下图为熙春园餐厅。</h3> <h3>清华大学首家创业咖啡馆——1911咖啡,一个有几家连锁店的咖啡馆。</h3> <h3>咖啡馆(荷塘店) 位于近春园荷塘附近。</h3> <h3></h3><h3>三峡石,位于清华西门内附近。</h3>三峡石系长江三峡江底石,1997年大江截流后,沉睡于江底亿万年的水下石林得见天日。三峡总公司将其部分分开运上岸。适逢清华大学93年校庆,将其赠之,以表庆贺。<h3>邹家华同志手书“三峡石”,刻于石上。</h3> <h3><br></h3> <h3>秋日的校园,处处是美景。</h3> <h3>地图中标志红圈的位置是我们走过的地方。</h3> <h3>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校园里走了约一万六千步,相当于近12km。</h3><h3>清华校园太大了,我们走过的路有限,走马观花而已,看到的仅是凤毛麟角,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走到、没有深入。</h3><h3>本文大部分文字都是从互联网上摘录的,难免有张冠李戴,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有发现敬请原谅,并请指正。</h3><h3>清华园就像一座花园,又像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治学严谨、让我们仰望的高等学府,希望我国能有更多的这样水平的学校,为祖国建设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h3><h3>本文部分照片由李秀颖、杨辉菲提供。</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