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上外附中新一届老三届校友会成立以后,为全体老三届校友办了一件实事,为老三届校友制作并补发了毕业证书及当年校徽。围绕这一抓手,各班级都相继组织班会活动,举行了隆重的颁发仪式,让全体老三届校友重温了校园梦。<br> 现将各班级组织活动、举行仪式的照片制作成视频,既作为老三届校友会工作的资料收藏,又提供各位老三届校友欣赏、惠存。 <br> ---题记</h5> <h5> 老三届校友会召开第三次理事会,部署补发毕业证书和校徽工作。</h5> <h5> 下面请欣赏各班的聚会瞬间。</h5><h3></h3> <h3>68届一(1)班</h3> <h5>68届一(2)班</h5> <h5>68届一(3)班</h5> <h5>68届一(4)班</h5> <h5>68届一(5)班</h5> <h3>67届(2)班</h3> <h3>67届二(3)班</h3> <h5>67届二(4)班</h5> <h3>恩师与二(4)班部分同学小聚,并为美国,日本归来同学补发毕业证书!</h3> <h5>67届二(5)班</h5> <h3>2019.4.14凤祥、志方和万奉为葡萄牙归来的王小文颁发证书并佩带校徽。</h3> <h3>66届三(1)班</h3> <h5>66届三(2)班</h5> <h5> 忆往昔,我们风华正茂,各奔东西;看今朝,我们银发飘逸,相聚一堂。一张张的照片、一个个的班级、一位位的同学,人人手捧迟到的毕业证书,胸别母校的校徽,脸上写满笑容,心中充满回忆,重温校园梦,共叙同学情。感恩母校迟到的厚礼,感谢老三届校友会的付出,回味自己的学生年代。</h5> <h5> 最后,以薛万奉会长的诗,作为后记。 </h5><h5> <b> 迟到的毕业证书</b></h5><h5>当历史的指针移到了二○一八年,</h5><h5>当母校迎来五十五年的华诞,<br>那是我们老三届相继离校的纪年,</h5><h5>半个世纪,整整的五十周年。 <br><br></h5><h5>五十年后的今天,<br>我们苍老的脸上露出了童稚的笑容,<br>满怀喜悦领到了迟到的毕业证书。那红彤彤的丝绸封面传统精美,<br>内页清晰印着姓名、籍贯、出生年月、<br>进离校年月、专业和准予毕业的认可,<br>红红的印章和刘葆宏校长的签名。</h5><h5>这份迟到的毕业证书,<br>凝聚了母校的关心和厚爱,<br>凝聚了老三届校友的向往和努力。 <br><br></h5><h5>手捧证书,<br>一份迟到五十年的厚礼。<br>脑海浮现出母校的曾经,<br>上课、自修、用餐、就寝;<br>学习、体锻、娱乐、会演,<br>一幕幕,学生情;一幅幅,师生谊。<br>那时的我们无忧无愁,<br>欢声笑语伴随我们的青春少年充满了对未来无限的憧憬。<br><br></h5><h5>这份迟到五十年的证书,<br>是一份纪念,一段记忆,<br>是人生永恒的珍藏。<br>记载了属于我们的学生年代,<br>给了我们更多的思索,<br>弥补当年无尽的遗憾。<br> <br>五十五年前的一九六三年,<br>时代的风云孕育着,<br>巨人的手笔书写出,<br>精心选取的少年英才</h5><h5>汇聚到了一起,<br>这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br>从此新中国的大地上,<br>诞生了一批完全新型的学校。<br>从此沪上傲立起一所无法替代的名校——<br>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 <br>学校从她诞生起,<br>就担负起既定的“使命”;<br>服务于祖国的发展,<br>服务于人类的进步。<br>她必将成为外交精英的成长摇篮。 <br><br></h5><h5>谁曾料想,<br>一场风暴把所有的美好打碎。<br>五十年前,<br>三届学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离校,<br>孜孜以求的学业骤然终止。<br>没有仪式,<br>没有证书,<br>推向了社会——军营、工厂、农村,成为社会的最普通一员。<br><br></h5><h5>五十年来,<br>附中的老三届演绎了生命的宽度和厚度。<br>从工人、农民、战士开始,<br>几乎没有任何的选择,<br>几乎没有曾经的理想,<br>但</h5><h5>附中人的血液里是一腔的殷红,附中人的性格里是不屈的坚毅,<br>附中人的心念里是坚定的崛起,<br>附中人的骨子里是透出的傲气,<br>军营里不时地翻阅那年的油印课本,<br>下班后如饥似渴地寻觅各类知识,</h5><h5>忘了田间劳作的辛苦,<br>煤油灯下温习曾经读过的课文。<br>那时的我们,<br>多么地渴望,<br>渴望更多地报效我的国,<br>执著地追求,<br>追求坚实地实现我的梦。 <br><br></h5><h5>五十年过去了,<br>上外附中的老三届,<br>始终萦绕母校的情结,<br>时刻铭记母校的教诲;<br>在逆境下奋起,<br>在平庸中走出。<br>已近古稀之年的今天,<br>可以自豪和自信地向母校说一声,</h5><h5>我们无愧是附中第一、二、三届的学子,<br>我们完成了我们承载的责任,<br>我们实现着我们担负的使命。<br> <br>在流淌的岁月里,<br>在广阔的社会中。<br>留下了我们的精彩,<br>体现了我们的价值:<br>陶华、林晓薇、李笑牛三烈士,<br>谱写了附中人的时代强音;<br>杨洁篪、王光亚、崔天凯,<br>书绘了外交舞台上的附中笔墨;<br>走出了屈指都数不尽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br>成功实现了附中人的目标,<br>在外交领域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r>国企和民企的实业家,<br>在改革开放的舞台上叱咤风云;<br>许多的教育工作者,<br>在不同领域培育后起的栋梁;<br>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附中人,<br>一样地厚实,<br>一样地瑰丽。<br><br></h5><h5>现在的我们,<br>容颜沧桑,<br>鬓角染霜。<br>我们庆贺上外附中有着长寿的因子,<br>林觉真、蔡小榭老师,刘葆宏校长, 董鸿毅等众多老师直奔百岁。</h5><h5>在祝福老师们常乐长寿的同时,<br>我们更要向我们的老师一样实践我们人生的长度。<br>我们尊重,<br>尊重岁月的流逝匆匆;<br>我们珍惜,<br>珍惜同学的世纪之情,<br>我们期望,<br>期望未来的颐养天年。<br>我们相信,<br>相信我们能活出附中人的精致和丰采。<br>把“黄昏的太阳”,<br>永远当作“黎明的曙光”。<br>在母校六十、七十、八十、</h5><h5>乃至九十、一百年的华诞,<br>让我们一次次地相聚,<br></h5><h5>相聚在母校的校园。 </h5> <h5>注:如果今后有其他班级的照片,我会及时添加进去的。</h5> <h3>2018.11 杨璐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