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精神独立

随县 李周维

<h3>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史学家们编纂史书时。倘若难以找到证据,或者无从考证的事实,那该怎么办?我相信总会有秘而不宣的事实,或者说,遗失在战争的烟尘中。历史上有名有姓记载的焚书坑儒的事件就有很多,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怎样才能连贯起来呢?虽然学术研究和史书考证的手段已经很先进了。但面对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史料,又怎能穷形尽相呢?</h3><h3>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史学家根据上下历史的推论,补写完善历史是解决历史史料悬而未决谜题的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方法之一吧。</h3><h3> 在《左传》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刺客去刺杀一个叫赵盾的大臣。半夜三更了,赵盾还在阅读竹简,批阅公文。刺客内心悔恨,自己撞死了。我们或许不禁会问,刺客自己撞死了,他也没告诉别人他内心悔恨,又死无对证,史学家是怎么知道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史学家根据刺客的行为做出的推论而已。<br></h3><h3> 有历史学家说,历史才是最真实的科学。因为它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从大量的史实材料中抽象出历史规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这一历史规律来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这种预测就具有了科学的本质。但寻根溯源,如果本身历史事实材料中,合理的推论情有可原,如果是人为的杜撰呢?</h3><h3>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怀疑和批判精神是阅读必不可少的。被奉为经典的历史史料尚且如此。那些没有经过论证和严格推敲的书就更是如此了。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应该有的一种阅读精神。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就要问一问。书中的观点和史料是谁提出的?他是怎么知道的?他生活在哪个时代?跨越时代,穿越时空的学问如何而来?虽然不必像警察探案,假定他有罪,来进行推论,寻找证据链。但绝对不能没有经过思考和判断,就人云亦云,鹦鹉学舌。</h3><h3>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以理解为论语博大精深,只需要学一半就能治理天下。也可以理解为论语里的话,不能全部相信,你只能相信其中的一半,有了这样的觉悟才能治理天下。你是怎样认为的呢?</h3><h3> 阅读需要精神独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