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看过热映的大片《集结号》,为影片中谷子地的遭遇唏嘘了许久。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把电影当故事看,但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父辈们,那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p><p><br></p><p>想起了父亲的集结号,一段发生在皖南事变中的往事,又因为WG中的遭遇,这段往事便成了父亲此生最刻骨的经历。</p> <p>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父亲就读于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现无锡市第一中学),我的姑父那时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且和我父亲同班。父亲和姑父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对日寇侵略中国的暴行痛恨不已,抗日救亡的激情燃烧在心中。</p><p><br></p><p>不久,战火烧到了江南。1937年11月13日,上海沦陷;11月25日,日军攻占无锡;12月13日,南京失守。彼时,十六岁的父亲和姑父已同时考入无锡崇经补习中学高一年级。</p><p><br></p><p>不甘心当亡国奴的父亲在共产党的影响下,与姑父秘密联络了一批热血青年,在自己的家里成立了“救亡团”。父亲和他的同学们撒传单、贴标语,甚至把宣传品贴到了伪县政府的大门上,让汉奸们惊恐不已。</p><p><br></p><p>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父亲的学校准备开设日语课,“救亡团”发动学生向校方请愿,罢上日语课。学校恼羞成怒,一纸告示贴出,宣布开除父亲、姑父。</p><p><br></p><p>布告如一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为声援父亲的抗日行动,全体罢课,要求校方收回成命,恢复父亲等人的学籍。迫于压力,学校同意了学生们的要求,再次贴出告示,恢复父亲的学籍(我上中学时,还曾在父亲的相册里看见过那张恢复父亲学籍告示的照片)。</p><p><br></p><p>父亲和他的同学没有再回课堂,他们投笔从戎,投身于抗日战场。父亲于1938年10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无锡梅村抗日游击队,新四军东进后改名为“江抗四路”。</p> <p>“江抗”全名“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的一部分,为了不受国民党政府规定的武器配备和活动区域的限制,初期没有直接使用新四军的番号。人们熟悉的京剧《沙家浜》,就是以“江抗”伤员在阳澄湖疏散养伤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而写作的。</p><p><br></p><p>父亲曾对我说,他们参加新四军也是历史的偶然。闹罢课的时候,父亲并不懂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只是一心要抗日救亡。父亲和姑父受共产党的影响参加了新四军,另一些立志抗日的同学,也有加入了国民党的,命运自然就另当别论了。</p> <p>父亲属于文化青年,在文盲占多数的新四军里,好歹也算是个“秀才”。参军后,父亲立刻被委以文化教员的职务,加上作战勇敢不怕死,没多久便被提升为连队指导员。</p><p><br></p><p>相比于八路军,新四军所面临的形势更为险峻。新四军是在抗战爆发后,由原先分散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装备落后训练差,指挥系统也不完善,加上新四军活动的江南水网地区多湖沼河流,更增添了部队初期发展的困难。新四军不仅要同日军作战,还要时刻防备国民党军队的袭击,皖南事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p><p><br></p><p>1940年,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挺进苏北,在黄桥地区建立根据地,吃掉了国民党韩德勤部12个团共1.1万人,史称“黄桥决战”。历来的官方文件都称,此战起源于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但现在也有一些文章将黄桥决战和皖南事变联系了起来。</p> <p>我不是历史学家,不想究其因果。只是听父亲讲,他们刚遭遇国民党军队时,形势并不可怕。一是敌方的包围圈还未最终合拢,漏洞多多;二是新四军战士不怕死,战斗力远强于国民党军队。父亲所在的部队,指哪打哪,所向披靡。一个个山头被部队攻克,包围圈眼看就要被打破,父亲他们也根本没把国民党的攻击当回事。</p><p><br></p><p>就在部队即将突出包围圈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停止战斗,原地待命的指令,说是与国民党发生了误会,要等上级交涉后再行动。谁知,这一等,便酿成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国民党调兵遣将完成了对新四军的合围,而新四军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战斗力明显下降。</p> <p>发生皖南事变的茂林地区,山高林密,官方文件说,新四军在此遭遇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包围,浴血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阵亡。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遭叛徒出卖被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阵亡。</p><p><br></p><p>父亲却告诉我,就他所见,少数被俘是实,大部阵亡则未必。至少在他的视野里,有不少新四军战士是因高层的犹豫不决而觉察生存危机将至,在等待命令期间,脚底板抹油当了逃兵。高层的迟疑,导致了新四军军部被歼的悲惨结局。</p><p><br></p><p>1966年,WG大串联期间,我和两个同为新四军后代的同学,曾专程到位于江西上饶的国民党集中营参观,那里曾关押过许多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的新四军官兵。</p><p><br></p><p>我军历史上,成建制的部队被国民党围歼有三次,一是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损失约四万人;二是长征结束后的西路军,损失两万余人;三是皖南事变,损失近万人。</p> <p>作战失败并不可怕,让父亲痛心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也遭遇了与《集结号》里谷子地类似的命运。</p><p><br></p><p>皖南事变时,担任指导员的父亲率一个排的兵力前出警戒,约定当大部队转移时,后面再派人通知撤离。一天过去了,撤退的命令始终不见下达,父亲派人到后面联系,营部无人,团部无人,整个部队不知去向。无奈的父亲只好下令,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冲。父亲以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部队。</p><p><br></p> <p> 大部队没有找到,父亲手下的那一排人却被打散了。父亲命大,只身突出重围到了皖中,因身负重伤,行动不便,不幸又被汪伪的和平军抓住。</p><p><br></p><p>和父亲同时被抓的还有一个姓李的警卫员,他们在和平军里秘密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准备伺机把那支汪伪部队拉到共产党这边来。父亲和组织取得了联系,组织告诉他们,附近没有共产党的部队,无法进行有效接应,指示他们分散逃出和平军,各自去找自己的原单位。</p><p><br></p><p>两个月后,父亲逃出了匪窝,在茅山找到了新四军,被安排在句容县担任军事科长。</p> <p>逃离匪窝后,父亲和姓李的警卫员失去了联系。解放后,李被指控出卖父亲,遭单位开除,遣返原籍,命运比父亲更惨。而父亲在文革中又被控出卖李,“罪上加罪”被打倒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外调父亲历史,父亲才得知李姓老人的下落,两人恢复了联系。撰写这篇文字时,李已过世两年。</p><p><br></p><p>《集结号》里的谷子地,因为无人证明他的连长身份,差一点被当成国民党败兵,不得已,只能再从士兵做起。现实中的父亲,也因为这两个月的匪窝经历,在文革中被污蔑为叛徒,打倒在地。而那段历史,父亲在找到部队后就如实向组织作了汇报。每每提及此事,父亲总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甚而引发心脏病。</p><p><br></p><p>在谈到皖南事变时,父亲还告诉我,他的那个经历了皖南事变的连队,除了逃兵,走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三四个人。在父亲的胳膊和小腿上,至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那是被国民党和日本鬼子打穿的弹孔,父亲也因此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新标准为五级),一直还领取着国家发放的伤残抚恤金。</p> <p>感谢冯小刚的《集结号》,他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这残酷不仅是战场上的炮火连天、血肉横飞,也表现在为大局而牺牲小局的无奈。</p><p><br></p><p>有人调侃:“看了集结号,才知道组织不可靠。”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可以因此骂娘,而从硝烟中浴血重生的人懂得,那才是残酷战争的真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只是,不要因此冷了如我父亲和谷子地他们的那颗炽热的心。</p><p><br></p><p> 初稿于2008年2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