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哈 图|文</h5><h3><br></h3><h3>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在这里生活过12年,那个年代从来未感到这片土地的神奇,反而是无尽的冷漠和荒凉。在这个国度里一切都让你超乎想象,无论是沧海桑田还是人生的喜怒哀乐。慢慢的,慢慢的,时间就会说明一切……</h3><h3> 赤峰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沃土,魏巍<b>红山</b>是她永恒的根系,浩浩<b>西拉木伦河、老哈河</b>是她奔腾的血脉,红山文化是她闪耀出的文明之光。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孕育出了灿烂的远古文明: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由此开篇,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灿烂的远古文化,绵延不绝,繁荣发展。<b><font color="#ff8a00">“日出红山后,龙兴潢水源”</font></b>龙从这里腾空,凤从这里展翅,玉从这里闪耀,赤峰地区的远古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赤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红山文化诸文化时期大事纪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之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十六、1974年昭乌达盟(现赤峰市)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省博物馆在三道弯子、四棱山和南台地分别发现并调查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窑穴、窰址和小河沿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层层位关系。</h3><p style="text-align: left;"> 1974年昭乌达盟文物(现赤峰市)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省博物馆对白斯朗营子遗址进行发掘。</h3><p style="text-align: left;"> 1973年和1974年,张戴天、方启东、苏兴钧和刘振华奈曼旗满德图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h3><p style="text-align: left;"> 1974年和1975年,朱风翰对奈曼旗大沁他拉遗址进行了调查。</h3><p style="text-align: left;"> 1974年和1975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翁牛特旗海金山等遗址进行调查。</h3><p style="text-align: left;">十七、1977年和1979年,昭乌达盟(现赤峰市)文物工作站、翁牛特文化馆、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对大南沟墓地进行了发掘。</h3><p style="text-align: left;">十八、1979年李恭笃、高美璇对凌源县三官甸子遗址进行了发掘。1979年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对喀左东山咀遗址进行发掘。</h3><p style="text-align: left;">十九、1980年首次在那斯台遗址中采集了大量成组玉器,以数量、品类之多,制作精美,质地细腻、晶莹等特点,得到了中外考古界关注。</h3><p style="text-align: left;">二十、1981年,李宇峰对辽宁建平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调查。</h3><p style="text-align: left;"> 1981年12月,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上,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孙守道先生等人,向大会提交论文《<font color="#ff8a00">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font>,又一次确认了上述发现均属“红山文化”,一时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大批海内外学者纷纷到东北考察。与此同时,已故的中国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对红山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肯定,确认“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h3><p style="text-align: left;">二十一、1982年秋冬之际,敖汉旗文化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在敖汉旗南部宝国吐乡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兴隆洼遗址,1983年进行发掘,随后命名了兴隆洼文化。</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二十二、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在内蒙古敖汉旗进行文物普查时,相继发现了赵宝沟遗址和小山遗址,采集到一些以压划几何纹为主要特征的夹砂黄褐陶和夹细砂黑陶标本,其文化特征不同于已知的考古文化。苏秉琦先生在观察和研究了采集</font><font color="#010101">的标本以后,称这类遗存为</font><font color="#ff8a00">“赵宝沟类型”</font><font color="#010101">。1984——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先后对小山遗址和赵宝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font><font color="#39b54a">鉴于两遗址的文化内涵不同于以往已确认的考古文化,逐提出了“赵宝沟文化”命名。</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二十三、1982——1983年,辽宁省文物</font><font color="#010101">考古研究所对牛梁河第二号地点以及1号冢进行发掘。</font><font color="#010101">1984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梁河</font><font color="#167efb">女神庙</font><font color="#010101">进行发掘。</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二十四、1981——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和敖汉旗博物馆对敖汉旗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span><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二十五、1986年9月,设在牛河梁的考古工作站接待了参加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的近百名工作者。次年9月12日,苏秉琦先生来到牛梁河,在工地住了三天。他说,女神像是仿照真人塑造的,<font color="#ed2308">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二十六、1988年、1989年、199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对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进行发掘。</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二十七、牛河梁遗址1983</font><font color="#010101">年开始发掘,至今发掘了20个遗址点。</font><font color="#39b54a">1988年,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100个大遗址保护名单;2006年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工作在2008年也正式启动了。</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二十八、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发掘了位于敖汉旗孟克河左岸的</font><font color="#ff8a00">小河西遗址,提出了“小河西文化”的命名</font><font color="#010101">。经正式发掘的同类文化遗址还有敖汉旗西梁、榆树山、翁牛特旗大新井遗址等。1998年 ,文博工作者又在喀喇沁旗牛营子镇马架子村发现了大型小河西文化聚落。</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二十九、1990年10月召开的“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font><font color="#b04fbb">“千斤营子类型”</font><font color="#010101">的命名,认为这类遗存时代较早。</font></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三十、199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梁河“转山”地点进行解剖科研。</font></span></h3><h3>(文章作者:王相骊 王耀武)</h3></div> <h3><font color="#ff8a00">〔特别注释:文章所用图片皆为红山文化器形图片,不以真伪论之。〕</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