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问他幸福与否</h3><h3>他笑着摆了摆手</h3><h3>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h3><h3>当年流放归来的朋友……</h3><h3> ——[越过山丘]</h3><h3>岑溪归义,双贵顶下,义昌江畔,有一村落。据说景致风雅视野独到为岑溪少有,此一贵;乡民淳朴敦厚以敬老爱幼崇尚文墨为训,此二贵。是否因之而名双贵村而无从考证,但我愿意相信。</h3><h3>周末乡村行,我去探望自己中学时的老校长。退休后他回归乡里,悠然田园,一直是我所追随的生活。</h3><h3>隔着刚刚收割后的稻田,不远处就是双贵顶;而山与村落之间,是一座记忆中荒芜的山丘。</h3><h3>当时细雨初歇,空气中在泥土的味道里、有淡淡的稻香。</h3><h3>舒缓而清畅。</h3> <h3>山里的景致的确与众不同,站在双贵村的小桥上,低头能闻义昌江的水声,仰望可见清秀的画面。</h3><h3>作为双贵人,老校长在故乡过自己的退休生活,我觉得倒也可以理解的了,城里哪有这般的自如惬意。</h3><h3>我跟老校长说,听传闻您这几年在家乡侍花种草,整了个公园般的去处,倒是自得其乐,是不是真的啊?</h3> <h3>已逾古稀的老校长听我言语,爽朗一笑说那就带你去看风景,到村后的小山丘走走。</h3><h3>上山的路尽管较为陡峭,也已硬化;道路两旁树木葱葱,有鸟鸣自远而近,连风过林间的方向也能看到。</h3><h3>登高望远,视野果然不同。</h3><h3>而就从此刻开始,我的老校长才和我说起了关于这个山丘的过去现在与未来……</h3><h3><br></h3> <h3>原是荒草丛生的半山处,已然有路通畅;路旁长亭可供人小歇,“读书亭”为校长所题,捐建者都是他当年的学生。</h3><h3>老校长说双贵村民素有崇尚文墨的传统,若某家的孩子因贫缀学,乡邻都会给予支持与帮助;可若谁因奔钱财而让后代弃学,必会被乡民谴责,其人则颜面不存。</h3><h3>有此读书亭,是希望大家都能牢记文化的重要,断不可弃。</h3> <h3>在山丘的另一面坡上,也有一个亭子。</h3><h3>与读书亭不同的是它完全采用本地的竹子搭建而成,与读书亭各有风格、遥相呼应。同样的变化是,以前满是杂乱野草的地方,已在路边种满了各种花树,多得让人叫不全她们的名字。</h3> <h3>直到我抬起头,才明白校长说“遥相呼应”的真实意思:此为慈孝亭,与读书亭相应,正是双贵村的精神所在。</h3><h3>岑溪市第一任市长江涛亲笔题书“慈孝”二字,温厚自然,恰如其分。</h3> <h3>数百亩荒芜的山丘,仅仅四年有余,已山路环绕,遍种花树。紫薇、风铃、凤凰、樱花……我能说出的只是我能记得住认得出的,许多品种连听都没听说过。看着我一脸懵懂,校长戏言我这傻傻的样子跟读书时候一点都没有改变。</h3><h3>让我欢喜的是,此时深秋季节虽非花期,仍能见到各种不同的花朵。可见美好,那是多么的幸运。</h3><h3><br></h3> <h3>时光回到四年多以前,老校长与四个年纪相仿的老人,走在这个荒芜的山丘。他们想象着可以在这里看日出日落,想象着可以在雨中看风吹过山间,想象着能够闻着花香聊起岁月……就这样荷锄而来,一点一点地梳理他们的想象,一滴一滴的开始滋润着这片土地。</h3> <h3>从来没有谁付给他们酬劳,也从来不曾有谁负责他们的饮食,可就因为一致的向往,这片荒丘给予他们不同寻常的快乐。</h3> <h3>退休教师,花甲农民,就那么四五个老人,开始创造他们的乐园。我无法想象这个年纪的人,如何才能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重复单纯的劳动,可他们真的就这样做了。</h3><h3><br></h3> <h3>他们把自己仅有的都拿了出来,而校长的退休金也全部用在了这里。带几个水壶,扛一锅米粥,不约而至成为这几个老人最重要的聚会。</h3><h3>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被他们抚过,每一块泥土,都经过他们的翻整,每一株花树都是他们亲手所栽——开始时山上无水,老人们就从山下挑水浇灌,其中艰辛化作林间的笑声,让鸟鸣也变得异常动听。</h3> <h3>慢慢地老人们在山上的举动,传遍了整个双贵村。这个小聚会也从当初的四五个人逐渐变成了七八九个人,从单个的组合,到老夫妻俩,老人团变成了兄弟姐妹团。</h3><h3>我很幸运地见到了这张相片,九个老人稍显拘谨的合影。我问校长怎么没有你的身影,校长腼腆地说他们才是主力。</h3><h3>可旁边的几个老哥们马上就否定了这个说法:没有他,这事根本就做不成!</h3><h3>我没有强求要再拍一张合影,作为学生我深知老校长的为人。而在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中,九已是至尊之数。</h3><h3>我唯有听从,并心怀敬意。</h3> <h3>老人们改造山丘的事迹传开后,双贵村民以及远近人士皆解囊相助捐款捐物,虽非丰厚巨资,也是给予老人们的鼓励和支持。</h3><h3>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几年来的习惯,简淡饮食,减少用度,尽可能的把资金与物资都用在山丘的建设上。</h3><h3>工棚里的小黑板,记录着近期带米上山的名字和数量,轮流而捐自给自足;一旁的纸张则记录着社会人士的捐助,老人说这一切都应该铭记,不能忘了人家的善意。</h3><h3>但他们,唯独忘记了自己。</h3> <h3>当我见到围绕着三面山坡、一片鲜红的花球时,不禁惊奇!</h3><h3>老校长说这是洛神花。改造山丘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需要不少资金;光靠老人几个所有、好心人的支持仍有不足。而且,老期待别人的捐助总归是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商量了好久,才选择种植可供做茶饮用的洛神花,现在已经收成不少了呢。</h3> <h3>洛神花当年开花,即可采摘,但每年都需重新再种,才有收成。可新鲜煮水,也能晒干泡茶。</h3><h3>我问为什么不选种一劳永逸的品种?校长微笑着说:付出与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这世间本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而且,洛神花,喝着好,村里人都喜欢呢,而且,你不觉得花朵很好看吗?</h3> <h3>离开学校这么多年,又一次耹听教诲,幸运之余不禁惭愧。不同的是,当年是在教室,捧着书本,如今却是喝着温暖的一杯,在山丘上。</h3><h3>是的,现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在工棚里喝一杯洛神花茶,老人们的热情并无不同。</h3><h3>但我更加幸福的是,我是学生,我能如此亲近地与他们坐在一起,而身边还是一位跟我老父亲一样八十多岁、还能开着摩托车上山的老人!</h3> <h3>午间,听他们说起往事,听他们说到未来,顿觉自己那么的肤浅。</h3><h3>我也曾想回归田园,过一过悠然的日子;甚至以为老校长也不过如此的心绪。可此刻我才明白,校长和这些老人,年轻时各自打拼、年老了归来故园,几年如一日的付出与努力,不仅仅是为了改造一个小山丘,不仅仅是建设一个公园,而是一起在巩固和体现了双贵人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境界,以夕阳般温暖的绚丽,为家乡锦上添花。</h3><h3>这份情感,恰是老人们内心深处、对故土无可替代的慈爱!</h3> <h3>就在我把这个故事,说与朋友闻时,朋友们说你怎么不着一字来介绍每个老人?我们甚至还不知道你的老校长姓甚名谁,你的敬重在哪?</h3><h3>此刻我想说、这是我选择的尊重方式,因为我知道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如何不逮。当时,我也曾想过,要如何充满感情的去诉说这一切,但最终我明白有些事情,是文字也所无法表达的。即使现在,我如此庆幸能与老校长一起走过这一回,却仍然不懂如何表达内心的谢意!</h3><h3>所以,原谅我只能这样简单而平淡地说起,就象说起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情。</h3> <h3>如果你也敬重九个老人们的行为,体会得到他们心里那份情怀的温柔,想去认识这些忠厚长者,甚至愿意并期待给予他们支持,很好!</h3><h3>2018年11月30日在归义的岑溪市第二届石材博览会的农业展厅里,一定会有他们的身影!</h3><h3>如果你来,会有一杯可口的洛神花茶,会有一袋带着自然芬芳的洛神花许你带走,而你给予老人们的一切、即使是一句赞美,都将弥足珍贵!</h3> <h3>离开双贵村,走过义昌江,回望这份美好,我知道来年春天,这里的山丘上会开满鲜花。</h3><h3>我当然会重来,当然会再一次听老人们说起他们的岁月。因为这世间有无数值得铭记的,可在九个老人与洛神花的身上,我看到了最浪漫的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