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明明白白的拍摄》</h3><h3><br></h3><h3>如果自己拍的自己都没有看明白,别人看明白了讲了你才明白,这是件散发出悲催的事情。虽然有可能你的一幅作品能获奖或者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非常遗憾地告诉你,你可能讲想拍出同样或者同一水准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东西,拍摄这样的东西是为什么。</h3> <h3>《方老师语录~~18》---关于摄影的路</h3><h3><br></h3><h3>我认为摄影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手段。怎么表达很重要,但表达什么更重要。怎么表达或许依赖“前面那个头”,表达什么必须依靠“后面那个头”。摄影是需要很多横向的知识做支撑,把摄影看的窄,自己的摄影之路也走的窄。把摄影看的宽,把更多积累的横向知识阅历,生活沉淀然后加以感悟升华,自己的摄影之路才能走的宽。</h3> <h3>《方老师语录~~19》---艺术类摄影创作要求“双重真实”</h3><h3>艺术类摄影创作要求“双重真实”.所谓“双重真实”就是“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相互融汇,亦即客观世界的高度真实与摄影者审美理想的高度真实的</h3><h3>完全契合。它不仅可以“人为虚构”,也可经“暗房、电脑加工”;也就是“艺术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于艺术摄影作品反映生活,绝不是复制生活;而是要摄影家细心观察、选择、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并用艺术手法使表现于画面上的形象能提示当代事物的本质。所以这“双重真实”是艺术类摄影创作追求所独具的,也是它与记录类摄影创作追求“完全生活真实”的根本不同之处。艺术类摄影要求世界事物审美的“表现”.“表现”是主观情意的艺术投射。</h3> <h3>《方老师语录~~20》关于纪实摄影</h3><h3>有人问我什么样子的照片是“纪实摄影”,我还真是不好回答,别看我当了这么些年的摄影的教学和实战,有些摄影的事情可能我一辈子都搞不清楚,要不然怎么出了那么些研究员呢!首先是我对摄影的分类一直兴趣不足,或者说总是弄不清楚,再就是隐约感到将摄影的分类搞得太细会影响到摄影者拍摄新形式作品的思路。您把分类的事情卡得太过严格,真来了出新的、跨界的作品又该把它们往哪儿搁呢?我还真看过一些有名的摄影家说过的话:不要把我归类于是哪一类的摄影师,这样会妨碍我的创作。
</h3><h3>摄影分类应该是那些摄影评论家,或者是摄影史研究学者的事情,这样的归类会较为容易地捋出一条线索,方便研究摄影发展的脉络。
</h3><h3>摄影比赛的组织者也热衷摄影的分类,将大致相同类型的照片归作一类,便于在评选的时候相互比较,这个时候分得越细越好,为的是显示公平,大家都等着那个奖呐!
</h3><h3>作为照片的拍摄者,或者是影像艺术的创作者,其实倒是不必过于关心“摄影的分类学”,关注过多也许会掉进一种模式的陷阱,有点儿耽误您摄影创作的工夫了。在学习了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摄影作品之后,您或许可以放开胆量去拍摄自己认为适合的、合适的照片,运用您所学到的技术技巧,综合着不同类型、不同类别摄影的优点,拍摄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摄影作品。您看呀,京剧是从多个剧种发展过来的,梅派、程派都是在继承了前辈的经典之后,又结合自己的条件形成了新的派别。回到摄影,您要是跟着某一位摄影大师精致地模仿一辈子,顶多会被授予“传人”的称号,但您还是成不了大师,咱可千万别小看了“博采众长”这四个字……</h3> <h3>《方老师语录~21》关于摄影素材</h3><h3>摄影范畴里面的素材,有很多不同的概念,比如为了拼贴创意作品而拍摄的照片叫创作素材;用作平面设计的底图照片叫设计素材;新闻照片也可以叫做报道素材,等等。但是我这里要说的素材则拐了一个弯儿,假如您是在为了自己拍照片,镜头前面的万物景色(包括人的活动)就都是您摄影的素材了。
</h3><h3> 如果说大千世界都是摄影的素材,那么要拍什么就不是问题了,您拍什么都行,您什么都能拍。
</h3><h3> 摄影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光影的分布,景物的布局,曝光的控制,虚实的对比,利用这诸多的手段,将面对的素材呈现在照片之上,就可以将您的情感、思想、取向、好恶、学识,通过拍摄这些素材而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情绪化的摄影,它只服从您一个人的意志,而镜头前面的各种素材呢,不过为您所用而已。
</h3><h3> 面对素材,您只可切取其中的一个小方块,而就是为了这么一小块的选择,却可能令我们颇费周折。不能被别人指责为“司空见惯”,也不可拗着自己的性子拍摄下来还让自己看着“困难”。
</h3><h3> 寻找到合适的素材不容易,了解到素材的“习性”也很不容易,把素材拍摄成对心思的照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摄影真不容易!</h3> <h3>《方老师语录---22》--关于摄影的清晰与模糊</h3><h3>清晰的图片好拍,不清晰的图片不好拍,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图片不清晰还要别人看得明白和想得清楚,这就是标准。关键看你的图片想告诉别人什么?想让别人想到什么?</h3><h3>就摄影模糊摄影创作而言,用虚与实的对比处理,具有明显的艺术感染作用,同时又逐步探求到以虚代实的视觉造型,更具有意想不到的促动人们唤起多种审美联想的效应。</h3> <h3>《方老师语录--23》--关于抽象思维</h3><h3><br></h3><h3>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又称为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法就是利用概念,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协调运用,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摄影创作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因素,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体。创作者通过对事物个性的归纳找出其共性特征,形成新的概念和结论,再借助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产生出新的艺术形象。艺术摄影综合材料的应用,是契合当代艺术的重要手段,而且它直接影响创意和表现的思路,并形成多种多样的展现可能。这样,艺术形式的把握与艺术心灵的延展一脉相承,即“像什么或者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示观念意识”,并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来实现这样的思维的产出,从而达到目的。</h3> <h3>《方老师语录--24》-关于 灵感思维</h3><h3><br></h3><h3>灵感思维是创意摄影思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意摄影创作中,摄影师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创意的飞跃,各种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这就是灵感。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灵感能够使摄影师创意无限,获得成功。</h3> <h3>《方老师语录--25》-关于“知”与“行”</h3><h3>“知”与“行”是经验和经历的贯彻,是作用于潜意识层面,是无意识形成的习惯性,有时你说不出道不明,但却在冥冥中发挥着惯性作用,而这惯性必然要用行为去体验。 如此来看,摄影的提高能力,学没学美术不是关键,关键是正确认识“知行合一”形成的习惯性作用——不嫌麻烦的态度才是关键。而不嫌麻烦不单是行为举止方面的同时也是思维意识方面的。</h3><h3>我们在实际拍摄中题材、场景、光影、透视、构图、对比、色彩等等变量因素太多,常常用一时掌握的方法无法客观的套用和发挥,而客观摄影中每一个画幅都是不同的,机械学了再多的方法也很难实际贯彻。这时候需要用一个规律化的总结概念指导自己,而我的总结就是“区别常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