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教育路上的所有风景,有如约而至,更有不期而遇!</h3><h3> 不曾想到,我会有第二次机会来到这所美丽而精致的小学校——南通实验小学,注定我要与它结缘一段文字。</h3><h3> 说它小,因为它真的很小,跟我的学校一样大,占地面积不足28亩。说它精致,因为它的确很精致,感觉里就像是一把苏扇,合上时是一杆竹,一枚玉,风骨莹润;打开又是一幅画,一阙词,秀丽典雅。</h3> <h3> 我们来到学校的时候,是早晨九点左右。初冬的清晨,寒风习习,但古塔下的温馨校园暖意融融。校园里静悄悄的,孩子们正在考试。一位老师带我们脚步轻轻地,先看一楼的文化长廊,再转温馨美丽的校园,最后到巍巍古塔下驻足。我们路过的时候,偶尔能听到孩子们翻阅试卷的声音,清澈地映入心田。</h3> <h3> 眼见,每一处都是历史的文化符号。大书画家王个簃老先生亲题的校名熠熠生辉,古塔下的校园风范依旧。“勤成学业 敬修德行”的百年校训筑就了这所学校的教育品性和文化精神吧,所以滋养了一批批学子的心灵和情怀,这样的情怀让学校处处流淌着文化的气息。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墙面,布满的都是孩子们用手用眼用心或写或画或拍或剪的生活中的作品。</h3> <h3> 耳听,天宁寺的钟声正悠悠荡响。此静彼动,此动彼静,天人合一的动静环境,给孩子们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多么清新的意境,让心境变得平和,让心灵变得澄净,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啊,能修身养性,能沁润心灵。于我而言,这份惊喜跟前次来一样如约而至。</h3> <h3> 静悟,校园文化的“魂”之所在。自然,我们看到的只是学校文化一些外显的“物”,而内涵的“魂”,我们怎么去捕捉去感悟呢?</h3><h3> 不期而遇的便是接下来的意外和收获——</h3><h3> 在报告厅门口等候我们、并从头到尾主持活动、介绍学校、点评课例、总结发言的人,竟是这个实小的校长,而这个校长的面孔是咋那么熟悉呢,定晴一看,竟就是前一天在“40年李吉林情境教育创新之路”展示活动中展示情境课堂《森林学校》的那个声音和课堂都充满磁性的“牛博士”,他就是张洪涛,真的是“吓”我们一跳,果然很“牛”哇,所以大家都惊呼一声,心底的敬仰也由衷而生。</h3> <h3> 而令我内心真正敬仰的,缘自我从报刊栏随手拿起的一份《实验小学第35期》校报,首版首篇就是张洪涛校长来这个学校150个日子时写的一篇文章《酿造学校的味道》,其中这么写道:“我想说,我们的学校不大,也不气派,但却很有学校的味道,这是儿童的味道,这是文化的味道,这是我喜欢的味道。”</h3><h3> 然后追根溯源:</h3><h3> ——“南通味”是从哪儿飘出的呢?</h3><h3> ——“南通味”飘溢的是什么“味?</h3><h3> ——新时代,“南通味”该怎样酿造呢?</h3><h3> 细细品读完,“南通三味”的香味也深深吸引我,似乎一下沁润心灵,透着一股清淡而优雅的余味,不浓烈,但醉人。</h3> <h3> 再翻一页,又是跟李吉林老师并称为南通“五朵金花“之一的陈锡珍老校长深情寄语40年前七七届五(1)40名莘莘学子《敬勤恒远 桃李春晖》,细读完,同样为之动容。其实,无论40年前,无论今天,他们都是在品咂时光的味道,都是把人文情怀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身上,让小小的校园文脉悠长,天雨流芳。</h3><h3> </h3> <h3> 另一个意外,便是我听到的一堂情境教学地方校本课《南通童谣》。南通娃娃跟着老师学说南通话,学唱南通童谣,学做南通游戏(南通地名)一人巷 </h3><h3>二沟头 </h3><h3>三里墩 </h3><h3>四步井 </h3><h3>五步桥 </h3><h3>陆洪闸 </h3><h3>七佛殿 </h3><h3>八里庙 </h3><h3>九华山 </h3><h3>十里坊</h3><h3> 听着如此优美的童谣,你的感觉里,似乎就是在一条长长的弄巷里,一群阿婆们在轻摇蔓扇,吴语绵绵,远处巷外,一群孩子边蹦跳玩耍,边甜甜吟诵,微微清风,淡淡幽香,好像是透过窗口洒入的阳光,温暖明亮,又好像听见小桥流水清溪里的大鱼带着小鱼在灵动欢畅……</h3> <h3> 这堂课先后两人上,课的形式似乎不是多么新奇,但,课的味道值得品咂。</h3><h3> 品什么味?品方言味。方言有什么可品?品的是方言背后的地方文化。</h3><h3> “一方乡土,一方文化”。张洪涛校长无意中说到,李吉林老师就从来不让客人跟她孙女讲普通话,从小到大,她一直跟孩子讲南通话,个中缘由可能大家都明白,她想留住乡土的根。而听课间隙,我们也无意听到,张洪涛校长跟他的老师就是在用方言对话。我不知道他们的学校楼道里有没有树“请写规范字 请讲普通活” 的标牌,但至少,今天他们两个没这么做。</h3> <h3> 本土文化是一城一地的灵魂。哪里没山没水,哪里没有自己的方言?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自己的家乡起步的,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谈得上爱它,只有爱家乡,才能爱及社会和国家。它作为民族血脉和人们精神家园的涓涓细流,植根于祖国大地,融会在乡土之中,涵养了人情风物,彰显着地方特色,于是才形成这样一道道有声有色的美丽“风景线”。</h3> <h3> 真是应景,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傍晚,和同伴老师一起又走上南通老街,步行去南通博物苑。路过了濠河,经过了天宁寺,走过了南通中学,又到了李吉林老师工作50多年的通师二附。这条路不知李老师走了多少年,路边的风景该是不断的变化了吧,永远没有变的是什么呢?</h3><h3> 想着想着,雨飘下来了。我们两人顶一把伞,南冲北撞。南通哪儿都是博物馆。我们要去的博物苑竟几经周折。好不容易走到“博物苑”车站,站牌下的一群老阿婆,听不懂我们说的“博物苑”普通话,回答说“国务院”他们这里没有。方言好美,方言也好难。等我们辗转找到地方,已是闭馆前的最后半小时,还好,管理人员没有催促,等我们一间一间看完才最后一个离去。</h3><h3> 此时,雨停了,天色已晚。不知不觉又走到濠河。夕阳的一点余辉洒了下来,清澈的大地,深远的天空,涛涛的河水,生动的草木,这个城市,永远充满生命力和活力。</h3> <h3> 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一山一水一城一人”的南通骄傲:</h3><h3> 一山——狼山</h3><h3> 一水——濠河</h3><h3> 一城——南通</h3><h3> 一人——张謇</h3><h3> 南通因他,才峥嵘如歌; </h3><h3> 南通因他,才风雨如磬</h3><h3> 南通因他,才芬芳四溢</h3><h3> 南通因他,才弦歌不绝</h3><h3> 这,便是我南通之行中最美的一道风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