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远行记第六篇

董元臣

<h1><b><font color="#ed2308">感恩为我拔苗助长的母亲们</font></b></h1><h5><b><font color="#167efb">(2018年12月)</font></b></h5><h3><b><font color="#ff8a00">董元臣著</font></b></h3> <h1><b>我的小孙子一边翻着画册一边用他那孩子的话语,给我讲述他颇感兴趣的拔苗助长故事。我紧紧闭着双眼,像是在洗耳恭听,其实我的思绪已经被他的故事诱导到我童年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拔苗助长故事”的回忆之中……</b></h1> <h1><b>1950年3月23日我出生在一个名曰东西沟的大山深处的一个农户家中。出生后的第五十天,父亲应征入伍,母亲与我相依为命。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精力主要用在家中的农活上,我成了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在孩童的天地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与小伙伴们在雪地里玩耍嬉戏,夏天经常是一丝不挂光着脚板在雨中奔跑追逐,天真烂漫的我开心极了。</b></h1><h3><b><br></b></h3> <h1><b>这张照片是我父亲给我留下的唯一的一件遗物,中间持枪者是我的父亲。他所在的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120师360团1营3连2排6班。</b></h1><h1><b>‌1950年10月19日夜晚,父亲所在部队官兵换上朝鲜人民军的服装于辽宁省宽甸县的河口镇摸黑进入朝鲜国土,25日21点半与韩国的部队交上了战火,在球场郡间洞南山打响了极为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枪。我军在“宁肯前进一步死,不许后退半步生”的战斗口号鼓舞下激战一夜,第二天凌晨虽然保住了中方阵地,但我的父亲与他的绝大多数战友却倒在了与间洞毗连的北开洞313高地上,抛下了父母和妻儿,结束了他24周岁的暂短一生。</b></h1><h1><b>听母亲说,父亲入伍后每半个月給家中写一封信,反复叮咛家人要把他的宝贝儿子抚养好,培养好。父亲对我的深情,使我终生难忘,成为我前进力量的源泉。</b></h1> <h1><b>我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了一个淘气包和小孩王,今天与小伙伴们一起扫荡东邻的黄瓜地,明日又去袭击西舍硕果累累的杏子树,终于在偷摘别人家的桃子时,被主人的嚎叫声吓破了胆,从桃树上摔了下来,肚皮被树橛子划了一道大口子,差点露出了肠子。</b></h1> <h1><b>1955年春季的一个傍晚,我兴致勃勃地跑回家中,想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发现正在农田中劳作的妈妈没有回来,就急急忙忙地向房后的那片农田赶去。我望现长长的地垄北头母亲正弯着腰像男人一样挥动着锄头用力地在除草,不时地在擦拭额头上的汗水。我站在母亲劳作的那垄地的南头,发现两边是齐刷刷尺八高的苞米苗,唯独中间夹着3垄“草”。我灵机一动,拔起“草”来,想用自己的劳动帮助母亲减轻劳累,赢得她老人家的欢心。</b></h1><h1><b>当母亲与我碰头时,她先是高兴地喊着我的乳名,我也在呼唤着妈妈,那充满母爱子情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在暮色中显得分外洪亮,伴随着晚风仿佛要伴奔向远方去唤醒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沉睡不起的灵魂。正当我想扑到母亲怀抱的时候,莫名其妙的一幕发生了。她老人家一只手将我按倒在地,另一只手朝着我的屁股拍了两下。我似乎没有感到疼痛,倒是母亲把我紧紧地拥抱在怀中,失声痛哭起来,母亲的嚎啕大哭是我从未见过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先是不知所措,后是与母亲一起抱头大哭起来。如果苍天有知,是应当给予我们这对孤儿寡母一个公道说法的。倒是月亮懂得我们的心情,它含情脉脉地从东大山的垭口冉冉升起。母亲扛起锄头牵着我的手,在月光的陪伴和安慰下回到了清冷的家中。</b></h1> <h1><b>在母亲的嚎啕大哭和呐喊声中,我知道了我的父亲已牺牲在朝鲜战场,撒手人寰,不可能与我们娘俩团圆了。从母亲的喃喃自语中,我才知道我是好心做了错事,把谷子苗误以为是小草一起拔掉。这种想“拔掉草苗”,“助长苞米苗”的错误想法,虽然没有“拔苗助长”的本意那么愚蠢,倒也成了我脑海中抹不掉的童趣。母亲从来不再提这件蠢事儿,因为她深知幼小儿子的良苦用心。</b><b style="font-size: 17px;"></b></h1><h1><b>那天晚上我们母子二人很晚才吃上晚饭,母亲破例给我煮了两个鸡蛋。我知道自己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母亲是我的依靠,我应当关爱母亲,就把那两个鸡蛋让给母亲,可是母亲不吃只是流泪。</b></h1><h3><b style="font-size: 17px;"></b></h3><h1><b style="font-size: 17px;"></b></h1> <h1><b>当晚我们母子二人辗转反侧很晚没能入睡。母亲虽然没能上学,但天资聪颖,她反复开导我,让我上学读书。我虽然听不懂她的唠叨,但理解了她老人家想让我早点接受教育,除掉我身上的毛病,让我长大成人,可谓是个“拔苗助长”的盘算了。当时我们居住的村子小学很小,只有两名教师,两个教室,4个年级不足百名学生,复式班授课。小孩10岁才能上学,获得学籍。第二天早晨,母亲终于对我开了口。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孩子,上学去,将来有个好出息。”我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满口答应了母亲的要求。</b></h1><h3><b><br></b></h3> <h1><b>母亲找到了村长,让学校破例招收我这个4年后才能入学的孩子。细心的母亲在对我做出“拔苗”的决定后,又怕我被累坏了,又对我的学业做了周到的安排。村长答应了母亲的请求,与校方约定,让我读两个一年级两个二年级两个三年级两个四年级,这样就相当于我既上了四年的“幼儿园”,又读了小学四年级。</b><b>谁也没有想到,在王茂林老师的“助长”下,我没有留级,竟然一口气读到小学毕业。</b></h1> <h1><b>母亲用我给父亲戴孝时用过的一块白布缝了个书包,当年的9月份我就踏入了那所只有4个年级两个复式班的村办小学,接受学校对我的漫长的“助长”教育。</b></h1><h1><b><font color="#010101">我们班是个由一三两个年级学生构成的复式班。40多人挤在一间废弃的牛棚里,搭在土坯上的长条形破旧木板就是我们的课桌。在我的眼中,使我最感兴趣的是满脸堆笑诲人不倦的王茂林老师。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比我爷爷还好的印象。每堂课他都要提问我鼓励我,我先是听懂一年级的课,再去听听三年级的课,使我每天的学识受益匪浅。课间他拉起胡琴,教我唱歌跳舞,使我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茁壮成长。当我感冒在家发烧的时候,王老师就买了糖豆来看我,他笑呵呵地摸着我的头说:“我来看看我的活当裤子怎么好几天没上学了。”这父亲般的话语温暖着</font></b><b><font color="#010101">我这个缺少父爱的心,我被感动得哭了,我就带病上学,令我终生难忘。我成了同学们的小弟弟,他们送给我两个绰号,一些人叫我“活裆裤子”,一些人叫我“小不点”或“拉巴乍”。</font></b></h1><h1><b>1961年我上了初中,学校既不通汽车,又不通电灯,起码的办学条件都没有,环境十分艰苦。我家离学校30多里,只能住校。学校在农民家租用宿舍,夏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冬天外面下大雪屋内飘小雪,没有炕席就用茅草替代,经常在菜碗中吃到七八个虫子。我们班入学时有68名学生,毕业时只剩下22人。当</b><b>困难临头时,我总会想到我的“拔苗助长”的错误举动,想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想到王茂林等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于是我化困难为动力,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奋勇前行,使我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助长”了毅力和韧劲。</b></h1> <h1><b>时光荏苒,1957年春我读到小学三年级,光荣地戴上了红领巾。老姨为了鼓励我的进步,自己出资,请游走乡间的摄影师拍了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b></h1><h1><b>这是亲属们对我倾心呵护、充满期望的一个缩影。</b></h1> <h1><b>1964年我考入县城重点高级中学,我第一次步行30多里山路坐火车去上学,第一次享受到电灯的光明,第一次上俄语课,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照片……这若干个第一次使我大开眼界,“助长”了我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虽然因1966年的政治运动我只读了两年高中课程,但也为我1977年的高考取胜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当初母亲为我设计的“拔苗”规划和老师们对我的“助长”教育,那么是在高考榜上不可能有我的名字。</b></h1> <h1><b>1966年国庆17周年,我作为红卫兵大串联中的一员,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大游行,接受毛主席、周恩来和林彪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使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温暖,深感自己应当肩负的重担和责任。10月2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国照相馆拍了一张纪念照。没想到我们从这一年开始停止了学业,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用我们稚嫩的翅膀经受12年的暴风骤雨般的考验!</b></h1> <h1><b>母亲的过度忧伤和劳累,使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急剧消瘦。1980年暑期我乘给两个企业的电视大学数学班讲课之机,把母亲和家人接到大连小住,善良的王守礼老师为我们家提供了住处。我上午讲课,下午带着一家老小游逛,晚上看文娱表演。从母亲快乐的眼神中,我读懂了她的惬意和欣慰。</b></h1><h1><b>我们全家依偎在老虎滩公园的“老虎”石旁,背向朝鲜,面对大海,留下这张与母亲一起合照的唯一一张“全家福”。我父亲的乳名叫“虎子”,我把那块老虎石看作是父亲的化身,大概只有我悲伤的母亲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吧,她一直把这张照片作为自己的珍爱,带在身边。</b></h1><h1><b>‌没想到6年后就在我准备举家迁居瓦房店市内,让她老人家过上几天清闲日子的时候,1986年的正月十八,我的勤劳善良,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的母亲与世长辞了,终年63周岁。呜呼,我没有尽到让母亲晚年享受有天伦之乐的孝道,没有完成好父亲期盼我养护好母亲的职责,没有报答完母亲“拔苗助长”的养育之恩,成为我心中天理难容、遗憾终生的愧疚和悔恨!哀哉,如果苍天有智,应当制止或杜绝战争,为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勤劳善良因战争而失去温暖和爱情的母亲们讨回一个公道!如果苍天有情,应补偿神圣的母亲们在人间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惩罚那些战争狂人草菅人命的滔天罪行!</b></h1> <h1><b>1982年我走上了城市的工作岗位,全家成为市民,爱人进城工作,后来我又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而今我已是个子孙满堂的老汉。每当想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总要想起为国捐躯战死在朝鲜至今尸骨未能归国的父辈们,怀念曾经为我操心“拔苗”的老母亲,眷恋那些为我成才“助长”的老师们,我衷心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b></h1> <h1><b>‌1989年秋,正当我在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学业务轻车熟路、工作顺心顺水并当上了学校中层干部中师部主任之时,我怀着一颗好奇心和进取心,弃教从政,40岁去做行政部门的一个“新媳妇”,从头做起,接受新环境对我的“助长”和考验。</b></h1> <h1><b>好奇是我的秉性,进取是我的追求,不畏困难勇攀高峰是我的乐趣,这些都是我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意志和品行。即使退休了,我也自寻艰险,攀登涉足华山、黄山和张家界等名山大川,陶冶自己拼搏进取的情操。</b></h1> <h1><b>2018年10月21日下午我爬上了河南省驻马店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嵖岈山顶峰,远眺豫南地区的锦绣山川。这嵖岈山既是吴承恩撰写名著《西游记》的圣地,又是享誉海内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外景拍摄胜地。我新潮激荡,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就是一部用正义战胜邪恶的“西游记”嘛,掌握自己命运的就是拼搏进取的精神,它就是主宰我们精神世界,给予我们意志和力量的“孙悟空”。</b></h1><h1><b>在对我“拔苗助长”的道路上,不仅有母亲的心血,亲友们的呵护,老师们的关爱,更有祖国母亲的培养和教育。我要深深地为母亲们鞠躬,向母亲们致以崇高的敬意!</b></h1> <h1></h1><h1><b>回首往事,在母亲们对我进行“拔苗助长”的实践过程中,使我意识到,逆境和压力是驱使一个人不断成长进步的摇篮。如何落实好“不知苦中苦,难觉甜中甜”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给晚辈们增设逆境和压力,让他们在“驱使”和“助长”的氛围中艰难前行,不断地完善自我,铲除消极隐患,助长积极因素,应当成为我们培养蜜罐中长大的孙辈们的一个课题或秘诀。</b></h1><h1><b>每当看到我的孙子(右)两个外孙天真烂漫地玩耍的时候,一股幸福的暖流就会涌遍我的全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今的幸福生活正是千百万先烈的血汗换来的,是我们的前辈对后辈不断督促、鼓励、"拔苗"、"助长"的结果。“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我们应当把前辈培育我们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后代身上发扬光大,开出更加艳丽的花儿,结出更加香甜的果实。</b><b></b></h1> <h1><b>小孙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拿着手帕,不停地为我擦拭面颊上的泪痕,他好像读懂了我的心思。我情不自禁地把他搂在怀中,用嘴巴亲昵着他的额头,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在充满爱意和期望的朦胧中,我好像看到小孙子攀岩等一幅幅超越自我的画面,在践行着他爷爷曾经有过的“拔苗助长”故事,在涵养自己感恩的心。</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