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燃烧的生命

肖肖

<h1>时间过的真快,路遥离开我们一晃二十六年了。在一个物化的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还有许多人记得他,记得他的作品和生平。这是路遥的价值。路遥去世时不过43岁,在平均寿命达到75岁的今天,他活在世上太短暂、太悲苦。但死而不亡者寿,人们仍旧以不同的方式回忆他纪念他,路遥的精神和文字是不死的。</h1> <h1>路遥的影响力最大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的《人生》刚拍成电影,那时的城乡差距还没现在这么大,但城乡的烙印却是巨大的。对农村人来说,穿草鞋和穿皮鞋,当农民和当工人,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故事,就是一部矛盾且无奈的人生。当然,电影《人生》的表现形式,远没小说成熟与韵味。其实,文字的魅力是镜头无法完全表达出来的,就如《红楼梦》永远无法拍成电影一样。</h1><h3><br></h3> <h1>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出版了,那是陕西作家<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牛作品的时期。陈忠实</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相继在那几年推出。《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改编成广播剧。孙少平、孙少安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寒门学子,有许多人是伴着路遥的作品在逆境中成长的。我那时在南京上大二,为了阅读的梦想,开了间小小的书屋。记得最新的文学类的书籍总能在我的书架上找到,而借阅量最大的是《平凡的世界》和《金庸全集》。为此,我不得不买了几套《平凡的世界》供同学们阅读。</span></h1> <h1>《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不是路遥最好的作品。个人认为,他最好的是《人生》,无论是故事的架构或语言的驾驭,《人生》都比《平凡的世界》成熟。《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长篇的开端和探索,可惜的是天妒英才,路遥的生命嘎然而止,他的创作为此也划上句号。但《平凡的世界》更能反映路遥创作风格和他的人格取向。</h1> <h1>第一,《平凡的世界》展示了宏大的叙事背景与时代<span style="line-height: 1.8;">烙印。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路遥自己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在反映我国当代社会生活方面,还没有令人十分信服的表现。为此,他要用现实主义手法结构一部规模庞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达到了这个高地。读者从《平凡的世界》读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其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纪实小说。</span></h1> <h1>第二,《平凡的世界》不仅是小说,也是充满激情的人生哲学宣言。作品中无论是主角还是卑微的生命,总是洋溢着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命运屈服的强烈的挣扎意识。诸如“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作品的每章中几乎都有作者的人生独语,或大段论述。如第三部卷五第十八章写到煤矿工人王世才的死时,路遥说,王世才和这个<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界永别了……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够做的祭文。诸如此类,文中的格言隽语比比皆是,这也是除了故事情节引起读者共鸣之外,还能让读者血脉喷张的一个重要因素。</span></h1><h3></h3> <h1>第三,《平凡的世界》燃烧了路遥的生命。路遥写这部长篇时写的很苦写的很累,确切地用他的话说,是赌注了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他回忆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路遥在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从读书、资料查阅就是一年多,工作量之巨大,手指头被纸张磨出了毛细血管;其后,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熟悉生活,又是一年多。在无穷的奔波中,路遥欣喜的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上”。正是秋风萧瑟的时候,路遥带着最主要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西安来到陈家山煤矿,开始正式写作《平凡的世界》。从铜川矿务局到榆林宾馆,路遥燃烧了整个生命,来照亮这个平凡的世界,让平凡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郝红梅等,依稀看到微弱的光芒。</h1> <h1>路遥反复地无比狂热地讴歌劳动。他不止一次地说,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艰辛的,我们要说,路遥是更艰辛的。作一个俗的比喻,他真是一只春蚕,也是一只蜡烛,他太爱写作了,真是在用生命在写作,至死尤不悔。了解路遥的贾平凹在2007年11月17日路遥十五周年祭日时指出,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说的极为中肯。</h1> <h1>第四,《平凡的世界》仍有一些明显的范式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8;">痕</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迹。从路遥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有着政治抱负的人,在“文革”中一度参与县革委会工作。他亲密的朋友也是作家海波讲,路遥《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和获奖,可以说在总体上规定了他创作的取向:站在政治家的高度选择主题,首先取得高层认可,然后向民间“倒灌”。《平凡的世界》试图展现农村改革的全貌,是现实主义,但离现实太近,纯文学的思考较少。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大段大段的旁白和议论,是其优势也是其短处。因为太直接、太热烈、太哲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又太说教,失去了文学的美感。从这点上讲,看看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同样有作者的议论和主人公内心独白,但不失人生回味无穷的思考。还有在小说场景的安排上,《平凡的世界》个别地方仍显得“粗糙”,如田晓霞的出现和死亡就极为简单与“碰巧”,给人“草草”的感觉。但瑕不掩瑜,《平凡的世界》仍不失一部伟大的作品。</span></h1> <h1>第五,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是极为悲苦的。这个悲苦主要反映在缺失爱上。以前看《早晨从中午开始》,不明白路遥说:“我的难言的凄苦在于基本放弃了常人的生活”,不明白他写的“尤其是每个星期六的傍晚,医院里走得空无一人。我常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的家属楼。看见层层亮着灯火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人们全家围坐一起聚餐,充满了安逸与欢乐。”不明白路遥为什么春节也在招待所写作,以为他有“病”啊!不理解他说的,悄悄地,用指头抹去眼角的冰凉,然后掉过头走回自己的工作间——那里等待我的,仍然是一只老鼠。待自己成家立业后,重读路遥,才明白原来他的无奈与凄苦是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才明白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这让人想到另外一个天才作家王小波来。有细心的朋友分析发现路遥作品的女性结局都是悲哀的,无论是巧珍或田晓霞,这可能与路遥的性格和内心深处的渴望有关系吧?</h1> <h1>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祭奠了路遥。2014年7月6日,刚到延安干部学院学习。那天下完大雨,延河水势汹涌更加浑浊。过了延河大桥,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鲜花店,买了一束玫瑰和康乃馨,还买了一盒中华烟。据说,路遥生前喜欢抽中华。向店里小姑娘打听路遥的墓在哪儿,让人吃惊的是小姑娘没听说过路遥何人,更别谈路遥的墓了。幸好知道路遥去世后就葬在延安大学的后山上。按照大概方位,奔向延安大学。多方打听,才找到上山的小径。沿着泥泞的小路,爬到半山腰。路遥就静静地长眠在山腰。圆形的墓冢在两个方向面对范仲淹的摘星楼和延安宝塔,俯瞰路遥曾经学习过的校区,可谓了却了他的心愿。墓碑石墙上镌刻着那句熟悉的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前有敬献的还未枯萎的野花。路遥不是寂寞的。</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