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看完合上这本书,有一种感觉猛然涌上心头,城的灯,永远牵引着乡下的人。尽管在城的灯的牵引下,有人走的坦坦荡荡,有人走的畏畏缩缩,有人走的畅通无阻,有人走的坎坎坷坷。条条大路通罗马,走法却不一样。</h3> <h3>《城的灯》作者李佩甫。小说的主人公冯家昌,小名“钢蛋”,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下面有“铁蛋、狗蛋、瓜蛋、孬蛋”四个兄弟,家里是一贫如洗,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父亲憨厚老实,在有三千多人的村子里,又是单门独户,一点威望没有。由于母亲去世没人做鞋,他带着四个兄弟用蒺藜当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过着赤脚生活。在他十六岁的时候,才有了一双鞋,那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刘汉香送给的。刘汉香村支书的娇女儿,天生丽质,作者的描述“灿烂的一塌糊涂”,他们是同班同学,从最初的相互帮助,到相互暧昧,再到情窦初开。然而村支书(也就是刘汉香的父亲)的决定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当村支书知道他们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后,简直气疯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用支书的权利来处理“钢蛋”,最终在自己姑娘的哀求下才饶了他。并对“钢蛋”定下了目标,要求到部队穿上“四个兜”,才能娶他女儿。</h3> <h3>冯家昌到部队后,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奋发图强,忍辱负重。从秘书到参谋这个过程中,他的价值趋向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为了爱情,慢慢的向城的灯改变。而这个过程中他把“忍”和“韧”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同志面前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领导面前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首长面前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了前途他压抑着对刘汉香的感情,为了升迁他抛弃了对刘汉香的爱情,感情的扭曲导致人性也在一点点的扭曲。虽然他内心也纠结、痛苦、彷徨、无助,但是为了城的灯,为了冯家的迁徙计划,依然娶了一个市长的女儿做妻子。当他成了领导后,先后把老二、老三、老五安排到部队上,按照自己的计划,逐一对他们培养。老二性格倔,他让老二从连队小兵做起,白天搬炮弹,晚上给老兵洗裤衩,牢记他的教诲,第一“吃苦”,第二“忍住”,最终老二在他的培养帮助下,成长为团级干部;老三性格浮躁,他安排在戈壁滩上当放羊的兵,而且是独自一人,为的是让他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为考军校做准备,实践证明,环境是可以改造人的,并如愿以偿考上军校,读完研究生按照他的意思去国外当使节了;老四太愚直,执意不出来;他对老五的安排最好,可能是最小有些溺爱,所以他安排在上海,但老五是最机灵最精明的一个,在部队就偷着做生意,并在证券市场上通过炒股积累资本,转业后自己开公司成了亿万富翁。</h3><h3> 冯家昌经过自己长时间的运筹谋划,又经过殚精竭虑的不懈努力,冯氏一门(除老四外)终于完成了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大迁徙!老大冯家昌已是副厅级干部,;老二冯家兴也是地级市的公安局局长;老三冯家运为驻外武官,上校军衔;老五冯家福已是资产过亿的企业老总。</h3><h3> 在家乡人的眼里谁都认为冯家昌六亲不认,忘恩负义,攀龙附凤,可他们不知道冯家昌为了冯家的责任,努力煎熬,放下尊严,唯唯诺诺,苟且生活。现实就是这样,该抉择就的抉择,该放弃就的放弃。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艰难的,人性是无奈的。</h3> <h3>小说另一个主人公刘汉香,她被作者圣神、崇高化了。在家里是养尊处优的公主,但为了爱情,背叛双亲,没有征得情人的同意,依然来到冯家,支撑起冯家一片天。八年的艰辛付出,为了当初的海誓山盟,为了每年的五好战士奖状后的“等着我”三个字苦苦支撑下来,然而八年的苦苦等待却是他和别人结婚的消息。这是怎样的打击和摧残,简直就是五雷轰顶啊,看过她对冯家的付出,无不感动和打抱不平,但是她却非常冷静的对着要为他打抱不平的父亲和想为她出头的乡人说,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处理。最终她选择了宽容,选择了成人之美,人们对她的善良所折服。</h3><h3> 冯家的老四是兄弟几个里面最老实最聪明最听话的,但是不论他哥和兄弟们怎么劝也不出去,就守在乡下。其实他是对曾经的“嫂子”念念不忘,心存感激和感恩,甚至于后来爱上了她。</h3><h3> 刘汉香冷静下来后,在城里学了一年种植,回乡带领村人把农村建设成城市的信念,带领整村人一起发展,一起走向富贵。她担任起了村支书,人们亲切的叫她“香姑”。她带领村民先种植苹果树,之后又培育月亮花,把她的家乡建设成月亮城,冯家昌是小富,而香姑却是大富,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冯家昌能做到的,她也能做到,甚至更好。</h3><h3> 小说的结局是悲情的。好人没有好报,香姑的死,让人心痛,同情,气愤。其实作者写到最后香姑的死是有深意的,一方面通过香姑的这种大爱精神,福泽延绵,把城的灯引入乡村;另一方面她死于六个不到17岁的孩子手里,让我们看到农村教育的落后,未成年孩子的愚昧无知、自私自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