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本《红楼梦》惊现!当代红学体系崩塌!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故居与曹无关!磁器口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曹雪芹也未住过!

艺评人画家陈智勇神佐天佑金宝龙

<p class="ql-block">陈智勇·七律·《红楼解梦并非奇》</p><p class="ql-block">木石奇缘《石头记》,</p><p class="ql-block">荣宁著者仍是迷。</p><p class="ql-block">红学众家推雪芹,</p><p class="ql-block">曹公身世亦离奇!</p><p class="ql-block">大观情缘难梳理,</p><p class="ql-block">宝黛群钗更迷离。</p><p class="ql-block">读懂红楼出得梦,</p><p class="ql-block">梦醒莫被红楼欺!</p><p class="ql-block">(陈智勇2022年11月16日晨4点36分修改第三稿)</p> <p class="ql-block">旧时真本红楼梦横空出世,红学大厦轰然坍塌?</p><p class="ql-block">网络 逸兔时空 5天前</p><p class="ql-block">编者按:关于《红楼梦》,这本千古奇书,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中国最有名的一本鸿篇巨著了。而有关它的研究更是门派众多,胜似武林江湖。对红楼梦的研究著作和文稿文字远远超过红楼梦本身的文本字数量上百倍。最近发现一片这样的文章,算起惊奇,权当一论耳,不妨一读。</p><p class="ql-block">旧时真本横空出世,红学大厦轰然坍塌</p><p class="ql-block">2018年2月27日,苏州动物园狮虎山改造工程新年第一铲竟然无意中打通一座古墓。出土300多件文物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部红楼梦全本,学界命名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p><p class="ql-block">《红楼梦》确是一部千古奇书,倾倒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广大红学研究者不断地探佚考证,千万红楼爱好者一遍又一遍地孜孜苦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知道红楼故事的最终结局,想弄清文本背面到底隐藏了一部怎样的“家亡血史”。随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横空出世,真相终大白于天下,几百年来的诸多红楼谜团亦随之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们辛辛苦苦构筑起的红学大厦,顷刻间轰然坍塌了!</p><p class="ql-block">《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共有一百零八回,现在网上已公开发布了从第八十一回起的后二十八回。笔者读之再三,感觉除却部分段落语言粗俗外,绝大部分还是作者的原笔原意,文气一以贯之,情节与前回毫无脱节之感,更重要的是人物判词和“畸笏”等人的批语大都得以验证,当属真本无疑。吴祖本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红楼梦》的传统认识——原来《红楼梦》隐写的就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那一段血泪历史!在清初严酷的“文字狱”高压下,作者不得不借“以家寓国”的方式隐写了那段残酷历史(清人编写的历史全是美化自己的),实在算得上是古今天下第一奇书!中国“红学”经过一百年的轮回,最终证明当年蔡元培的“索引派”是正确的,实在是让人感慨!</p><p class="ql-block">红楼研究经历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如今终归是正本清源、拨云见日了。</p><p class="ql-block">一、《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毁清悼明,伤时骂世”。细读文本,回顾历史,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是有原型的:</p><p class="ql-block">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p><p class="ql-block">宝玉是传国玉玺,喜欢红色喜欢吃胭脂,也就是离不开那红色的印泥。“通灵宝玉”上镂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上篆刻的“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也极为相似。</p><p class="ql-block">黛玉就是崇祯帝的象征,爱哭,小性儿,多疑,率真。“玉带林中挂”就是一朱明王朝的“朱”字——“木”字上加一带子。其仙逝亦同崇祯,崇祯自缢煤山古槐,黛玉亦自缢于柳叶渚边的槐树上,且时间都是阴历三月十九。</p><p class="ql-block">王夫人影射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意外落水成疾。朱由校1627年服用“灵露饮”而死,把皇权交给了兄弟朱由检,即崇祯帝。而王夫人的死何其相似于朱由校,她最后把她的“命根子”宝玉(玉玺)托付给了黛玉(明思宗崇祯帝)。</p><p class="ql-block">宝钗象征满清,因为她的名字里带“金”,这是满清的象征符号。她那金锁是人造的,不像“通灵宝玉”是神造的,金锁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铸造上去的,暗喻大清的“不正统”。带金的多代表满清,像鸳鸯(姓金)、玉钏、金荣等,后来都成了反面(清派)人物。鸳鸯是压垮贾府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带水的、带北的,后来都倒向满清,例如北静王水溶、贾雨村等。</p><p class="ql-block">夏金桂影射吴三桂,狡诈尚气,出尔反尔,对宝玉怀觊觎之心,且付诸于行动,最后不得善终。</p><p class="ql-block">贾敬影射嘉靖皇帝。“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嘉靖帝在位45年,居然20年不理朝政。贾敬之死用的是“老爷宾天了”,“宾天”是指皇帝“驾崩”了。</p><p class="ql-block">贾环就是“家患”,喻指闯王李自成。</p><p class="ql-block">贾蓉、贾蔷谐音“戎羌”,乃胡虏蛮夷之徒,象征满清。</p><p class="ql-block">另外,湘云隐喻历史,香菱影射南明永历帝,王熙凤影射宦官魏忠贤,邢夫人象征大明刑法,贾政喻指大明朝政,元春、林红玉影射袁崇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大都能找到历史原型。</p><p class="ql-block">二、《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只是在原创基础上加以增删润色的修改者,并且只是一个化名。试想在清初“文字狱”高压之下,谁敢在一部“伤时骂世”之书上署自己的真实姓名,不是找死吗?这“曹雪芹”极有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团队,与吴梅村志同道合。这些人皆文学功底深厚,兴趣爱好广泛,且深知作品创作底里。现有人考证指出,对原作“增删五次,批阅十载”之“曹雪芹”,是吴梅村的学生严绳孙,笔者在此不发表意见,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探究思考。</p><p class="ql-block">吴祖本第一回里有一条非常惊人的批语:</p><p class="ql-block">“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名曰《风月宝鉴》,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p><p class="ql-block">全书的最后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余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p><p class="ql-block">单凭这两条批语,就足以证明《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吴梅村,即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p><p class="ql-block">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p><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梅村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p><p class="ql-block">崇祯四年(1631年),参加会试,遭乌程党人诬陷,被控徇私舞弊,幸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在吴伟业之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方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年(1637年),迁东宫讲读官,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期间仕途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皆因与崇祯帝之殊遇知遇密切相关,内心十分感激崇祯帝。</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梅村号哭痛欲自缢,幸为家人所觉。出于对明王朝之依恋,尤其对崇祯帝之感恩,吴梅村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p><p class="ql-block">在明亡后长达十年,吴梅村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顺治十年(1653年),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乡里。对此经历,内心深感耻辱。</p><p class="ql-block">康熙十年(1671年)夏,吴伟业旧疾大作,留下遗言:死后敛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后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p><p class="ql-block">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不愿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通一“诗人”。 (注:吴伟业简介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三 、《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大大提前。</p><p class="ql-block">既然确定了吴梅村为《红楼梦》的原创作者,那《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就不是主流红学专家确定的乾隆年间,而是康熙年间。初稿完成不会晚于吴梅村去世的1672年,修改润色稿则不晚于康熙癸酉年,即公元1693年。</p><p class="ql-block">其实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新红学始终有一个死穴,就是《红楼梦》的成书时间问题。因为一旦证明《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不是乾隆时期,那他们的“(北京)曹雪芹作者说”就被抽去了脊梁骨,“曹学大厦”就会因失去根基而瞬间轰然倒塌。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多次提出质疑,并且摆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然曹学大师们就是“咬着屎头子不松口 ”,百般抵赖,死不改口。笔者也曾近怀疑过,生于败落之家穷困潦倒的(北京)曹雪芹,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那还有精力创作一部近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况且到雪芹时,曹家早已败落,凭他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果不是生活在其中,是很难靠想像描写出来的。现在证明,《红楼梦》与北京曹雪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对于近百年的红学研究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讽刺。</p><p class="ql-block">胡适、周汝昌已先后作古,但他们的继承者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仍是固执己见,极力维护他们的“红学大厦”。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无论你如何巧舌善辩口吐莲花,都无法改变“《红楼梦》原创作者是吴梅村”这一铁的事实,红学大厦的坍塌也只不过是顷刻间的事。其实推到伪红学,在其废墟上重新建一座“新新红学”楼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该是把曹雪芹(曹霑)请下神坛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重点工程巡礼 │ 系列之六:曹雪芹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21年8月24日</p><p class="ql-block">由集团公司承担施工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修复工程已于2020年8月30日竣工交付。项目由北京崇文新世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8年12月21日正式开工。工程涉及土建、古建、装饰装修、机电、避雷、园林绿化等专业。目前工程已完工移交东城区文旅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施工过程中,集团东方古建公司团队发挥古建专业施工优势,精心组织施工,将传统古建修缮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应用BIM技术保存古建筑数据,解决信息断层等问题,为后期古建筑修缮、构件替换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同时将现代硬质围挡、脚手架与古建罩棚相结合,有效保证了雨季施工进度。该工程已获得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杯、竣工长城杯金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悉,此次修复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是国内唯一的一处有清代档案可据、有《京城全图》可证、有遗迹遗物可寻的曹雪芹故居遗址。按原有布局、传统的施工工艺复建的传统三进院民居院落形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面,院落占地面积约800平房米。曹雪芹在蒜市口地区生活期间(现为广渠门内大街磁器口附近),是曹雪芹《红楼梦》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红楼梦》中的很多场景都能在蒜市口地区找到“影子”。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一直受到红学会、政协、媒体等多方关注。且本项目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后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永久保留下去,历史文化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注:此曹雪芹故居门楼,是北京香山植物园内,黄叶村曹雪芹故居门楼 ,而非广渠门外磁器口,曹雪芹十七间半故居门楼!此为借用,特此说明 !</p> <p class="ql-block">北京香山卧佛寺植物园黄叶村,曹雪芹故居 !</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纪念馆游记</p><p class="ql-block">原创 太极大玩猫 太极大玩猫 2020-10-23</p><p class="ql-block"> “一场欢喜忽悲辛”。赞叹文学大家用词之精妙。“忽”字是点睛之笔。诗句将贾宝玉的一生形象的描述出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历经家族的没落和爱情的毁灭双重打击,悲愤交加。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与他笔下主人公贾宝玉一样,命运多舛。走进曹雪芹纪念馆,高悬的“黄叶村”三字的匾额让人顿感萧瑟,似乎预示了故居主人的命运充满飘零哀伤。如今的曹雪芹故居修缮一新,而从1983年前的老照片中看到,除了门前两颗槐树一直坚守岗位几乎不变外,旧时的故居破败不堪,满目疮痍。当年曹雪芹在此居住时,故居应该也是在风雨中飘摇,如秋扫黄叶般的凋零吧。从曹雪芹的书斋名“抗风轩”我们可以体会一二。曹家作为“上三旗”包衣家族,近百年来经历了辽沈、京城、山西到江南的从政路径,世代备受皇恩。任江宁织造约六十年。他幼年过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雍正五年,一连串的失误致使曹家被抄家,一下子陷入悲凉的境地。曹雪芹也被迫离开生活了十三载的江南,前往京师开启自己与家族的新生。从“温柔富贵乡”的荣华到“卖画钱来付酒家”的窘困,虽悲辛不沉沦。在这里他创造了名垂青史的巨著《红楼梦》,为了帮助鳏寡孤独废疾者掌握一门技艺,他写作了《废艺斋集稿》。“抗风轩”中曹雪芹奋笔疾书,开创了他作为文学巨匠的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北京植物园内,1984年在胡德平先生的倡导下,由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北京曹雪芹学会前身)推动成立。自18 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1971年,在香山地区正白旗村39号发现的一座带有几组题壁诗的老式民居被部分专家认为是他著书之所。1984年,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晚年"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园(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顷,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借名"黄叶村"。在这里,他完成了《石头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过程,其中的许多灵感和素材,均来自香山;在这里,他还撰写了一部《废艺斋集稿》,希望为众多缺乏谋生能力的人,找到符合自己的谋生方法。在这里,他经常与好朋友雅集,还将有深意的诗词题写在墙壁上;在这里,他也经常听村民讲故事,还免费为他们看病,为他们写字画画。</p><p class="ql-block">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在《红楼梦》中,到底是“木石姻缘”还是“金玉良缘”一直是争论不已的问题。鲁迅先生说:“《红楼梦》里面的人物,象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些人物,都使我有异样的同情⋯⋯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到许多的死亡,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的评价。被誉为中国人灵魂刻画师的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见解独到,一针见血。“木石姻缘”也好,“金玉良缘”也好,都只是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下不可避免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爱情毁灭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曹雪芹的情感生活是幸福的。他有两任妻子,在他生命最后陪伴他的是他的第二任夫人芳卿。他们成亲时友人所赠的书箱上,刻着一首诗:“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这是他们深厚情意的真实写照。雪芹小道也见证了他们相伴相随的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瑰丽无比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思考。向文学巨匠曹雪芹致以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旧事文摘:北京的寺庙与曹雪芹</p><p class="ql-block">旧事不沧桑 2019-11-16</p><p class="ql-block">  曹雪匠自幼从南京来到北京,饱尝世间冷暖,经历诸多不幸。作为获罪之家的末世子弟,他与京城中一些寺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直接影响到他《红楼梦》的写作。本文试图从曹雪芹在北京生活的一些片断,及他与城中的一些寺庙关系的考证,探寻当年曹雪芹的生活轨迹和创写小说《红楼梦》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卧佛寺</p><p class="ql-block">  本文所说的卧佛寺并非北京西山脚下的那座,而是城内位于崇文区花市以东及西长安街复兴门一带的一东一西两座卧佛寺。花市东口的卧佛寺本名云盖寺,现仍存其遗迹,地点在今崇文区东花市斜街东口路北,遗址掩于民居之中。此寺始建于明代,英宗天顺年间由云盖寺更名为卧佛寺,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该寺原山门内有圆殿,中置一立佛。后殿又有巨大的木制卧佛,长约七米,横卧祭坛之上,其后环立十余佛。此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北京最大的卧佛,比西山脚下的卧佛(铜制)还大二米。文革期间,卧佛移至城西南的法源寺内。</p><p class="ql-block">  若论曹雪芹与这座寺庙的关系,应从他刚回到北京时谈起。雍正初年,曹頫获罪被抄家,曹家老少由江南归京,曹雪芹随之落脚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的“十七间半”房中。</p><p class="ql-block"> 花市的卧佛寺离曹家所居蒜市口很近,当时此寺香火正盛,是当地一座十分有影响的寺庙。少年时的曹雪芹时常来此寺游玩,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甚至日后他成年时,因生活困顿,一度还寄住在该寺之中。</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曹雪芹寄居卧佛寺时,此寺香火已不似他儿时那样旺盛,变得冷冷清清。衣食无着的曹雪芹目睹破败的今非昔比的卧佛寺,凄凉的心情怎不油然而生。独伴古寺青灯,笔写红楼,抚今追昔,于是欣然写下了“贾雨村寄居葫芦庙”的情节。尽管书中人物易名,但二者境遇何其相似,非切身体验者,不能写出如此史笔。</p><p class="ql-block">  对于曹雪芹这段破庙著书,寄居度日的遭遇,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已有所耳闻,对此十分感兴趣。他曾于1931年某日与其友张次溪一起前来花市觅旧踏访卧佛寺旧址,缅怀历史。但因寺已凋敝,民居崛起,齐、张二先生遍访未见该寺无功而返。事后为表遗憾之情,白石先生曾为此作画一幅,题名为“红楼梦断图”,并赋诗云:“风枝露叶向疏栏,梦断红楼月半残。举火称奇居冷巷,寺门萧瑟短檠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诗道出当年雪芹生活无着三餐维艰、寄居寺内的悲凉处境。</p><p class="ql-block">  笔者日前也曾去往东花市踏勘,经多方寻找,方在民居厂房间觅得此寺遗址。此寺的山门已拆除变为民房,现仅存后殿一座。文革期间这里曾改作东花市玉器厂,现又被医疗器械厂占用,但殿宇的规模宏大,建筑的精美,仍然显现着往日的风采。其寺又名作“妙音寺”,是因旧日该寺西廊下挂有一座明正德年铸造的铁钟,钟上铭“妙音”字样。此钟现已荡然无存,仅发现残断倒地的石碑一座,是清乾隆年间重修此寺时所立。此寺虽是区级保护文物,但保护并不完好,不仅石碑遭弃,而且就连大殿门窗也已面目全非,换上了铝合金制品,变得不伦不类。曹雪芹若是有灵,目睹如此惨状,不知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另一座西城的卧佛寺也与曹雪芹有过密切的关系。该寺又称鹫峰寺或淤泥寺。因寺内供有卧佛而又俗称卧佛寺。此寺在解放后因长安街扩宽工程被拆除,故址在复兴门立交桥与闹市口之间,今长话大楼一带,距城隍庙不远。清代朱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载有此寺,并称之“卧佛寺,唐淤泥寺也,中有檀佛像。康熙四年移奉宏仁寺。”</p><p class="ql-block"> 此寺历史悠久。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又曾加以重修,至曹雪芹时代此寺佛事尚盛,距离曹雪芹当时供职的“右翼宗学”———西单石虎胡同不远。曹雪芹因生计一度在贵族子弟宗学这“富儿门”下谋生,充当学校职员(满语:瑟夫),又曾借住在不远处的刑部街岳丈家中。然而,这位落魄公子贫寒的处境却受到丈人一家的冷遇,气愤之下,他断然迁出岳丈家,寄居在附近的这座卧佛寺中。这段经历又成了曹雪芹一生中不堪寄人篱下的佳话。此寺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有所标识,就曹雪芹当年在西单右翼宗学谋生的活动范围而言,寄居此寺的经历是可信的,也符合他不肯寄人篱下的一贯性格。以后,曹雪芹离开京城而转徙到北京西山居住,当其进城拜访家住石附马大街(今新文化街)的表兄福彭(平郡王纳尔苏与曹雪芹的姑姑曹佳氏之子),或是去寻好友敦城、敦敏兄弟(家住太平湖畔)都不时以此中转寄宿。难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摹写寺庙是那样得心应手,恐与他生活经历中多次借宿在寺庙中,尤其是城中这两座卧佛寺有密切关系。其实,曹雪芹本人不也就是文坛上的一尊“冷眼观天下”的卧佛吗?</p><p class="ql-block">  二、 东岳庙</p><p class="ql-block">  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路北的东岳庙又叫东嶽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最初由道教清微派宗师张留孙修建,后由其弟子吴仓节续建。最初建成名为东岳仁圣宫,后在民间称为天齐庙。这是因为此庙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的神灵,谓泰山之高可与天齐。此庙规模宏伟,占地近百亩,有殿宇600余间。元、明、清三代长期香火旺盛,是京城中享有盛名的大庙之一。该庙曾于康熙三十七年失火,稍后于三十九年重修,之后香火更旺。东岳庙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仅正院山门外有硫璃石牌坊一座,门内分别有戟门、仁圣宫(岱宗宝殿)、育德殿、玉皇殿、庑殿等。庑殿内有地狱七十二司。后面有两层的罩楼,内有娘娘殿、关帝殿等。这东岳庙的殿宇布局,尤其是庑殿的七十二司的格局,对曹雪芹构想《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给予了极大的启发他在小说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当下随了仙姑进入二层门内,至两边配殿,皆有匾额对联,一时看不尽许多,惟见几处写的是:‘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悲秋司’……宝玉喜不自胜,抬头看这司上的匾上,乃是‘薄命司’三字……”(《红楼梦》第五回)</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不仅“太虚幻境”与东岳庙相关,而且在第八十回中,还直接写出贾宝玉“随两三个老嬷嬷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来烧香还愿。”书中说“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这很明显地表明了《红楼梦》借用东岳庙(即天齐庙)的痕迹,是“前朝所修”、“极其宏壮”都符合此庙实际。唯一不同的是小说将庙的方位由城东改为城西,这是因为书中贾府位于城西,故出西门便捷。</p><p class="ql-block">  现在东岳庙经近年来修缮恢复,并辟为民俗博物馆。庙前仍称“神路街”,此街相传是东岳大帝出入之路,故曰“神路”。路南的牌坊遥相耸立,就仿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计的太虚幻境:“有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由此可见小说《红楼梦》中所写的太虚幻境实际上是取自东岳庙,从门前的牌坊、宫门,及至其中的殿宇,房舍均与东岳庙的设置、布局相同。这些都说明少年时曹雪芹来此庙游玩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至长大成人创写《红楼梦》时,便把京城的这一庙宇写成了天上人间。二者景致如出一辙,相似之处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太虚幻境的游历者变成了贾宝玉。</p><p class="ql-block">  三、夕照寺与育婴堂</p><p class="ql-block">  小说《红楼梦》中,晴雯病重后被迫离开大观园而住到寺庙中。书中描写这座凄惨寺庙的环境时写道:“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落日荒邱,零星白骨……”这种景象的描写,多少得力于曹雪芹当年居住崇文门外蒜市口附近的寺庙,除去前文所述的卧佛寺,当属另一夕照寺。夕照寺位于花市卧佛寺南不远处的广渠门内,今夕照寺中街东口路北,故址已改为北京齿轮厂一所分厂的车间。该寺的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明代以前。明代爱国将领于谦曾到过此寺并为之题词。清代时,由文觉禅师在此寺住持,重新装修殿宇,使寺庙得以完善保护。寺内曾有画家陈寿山于乾隆四十年绘制的壁画“古松图”。此图绘于寺内大悲殿之西壁,东壁是书法家王安昆书写梁代沈约的“高松赋”。两壁书画相映生辉,相得益彰。该寺与卧佛寺均在当时作为停棂之所,是异乡游子客死京城以待家人接回故土的“旅榇”之地。这个习俗被曹雪芹拿来写入《红楼梦》:晴雯病危时被抬出“大观园”,移至寺中等候“旅榇”回归。曹雪芹时,夕照寺地处京城东南偏僻之所在,因距蒜市口曹家不远,曹雪芹熟知这个停棂的“西风古寺”,于是将晴雯安置在这所绘有“古松图”、“高松赋”的洁净寺庙中,也正寄予了曹雪芹对笔下的晴雯喜爱与怜惜之情。至于书中所写的育婴堂确有其地。它与夕照寺同处一街,在该寺之西。此育婴堂建于清康熙元年,《乾隆京城全图》上标名为养育堂(小说中称养生堂)。创始人是清初大学士金之俊。雍正二年,皇帝谕旨赐金及匾额以昭奖励。堂中所收多为当时穷苦人家的孤儿。曹雪芹因家住附近,对此十分熟悉,况且他本家堂兄族内便有出自这所育婴堂的少妇。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所育婴堂也被写入书中。他在构思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身世时,把她安排由其养父———营缮郎秦业(秦邦业)从这所育婴堂抱养出去的。小说中的育婴堂被改为养生堂,说秦可卿是秦业由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是秦钟的姐姐,后来秦可卿嫁给了贾蓉为妻。现在这所育婴堂已改建为一所小学校,校园内尚存石碑一座,上有雍正十年间刻写的《育婴堂记》碑文。可以说,这又是一处与曹雪芹及《红楼梦》有着密切关系的文物古迹。虽不属寺庙,但与夕照寺相邻并列,故于此记之。</p><p class="ql-block">  四、 蟠桃宫</p><p class="ql-block">  建于元代的蟠桃宫正名为护国太平蟠桃宫,是北京有名的道观之一。蟠桃宫位于北京东南东便门外护城河西岸,清康熙年间曾重修。前殿祀王母娘娘,后殿供奉斗母娘娘。庙虽不大,但香火旺盛,尤其每年阴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在这里举办庙会。届时,沿东便门护城河畔长达两里多地摊贩云集,玩物杂食,琳琅满目,构记之成京城一大景观。此庙会自明清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庙期应民众要求,从三日延至五日。后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庙会停办,蟠桃宫也被拆除,如今仅剩下石碑一座,立于新建的东花市小区楼群之中。</p><p class="ql-block">  当年曹雪芹住在蒜市口时,对这个热闹的庙会经常光顾。自幼便由家人带领来此地玩耍。周汝昌对此记述道:“再一处最令小雪芹神往的庙宇便是在他家东面的太平宫了。(即蟠桃宫)”“这块地方对小雪芹影响很大,一直联系着他日后写作小说的构想。”的确如此,曹雪芹长大成人后,仍时常对护城河———通惠河沿岸情有独衷。日后,他与好友敦敏、敦诚兄弟二人常来赏游通惠河上的庆丰闸一带“河干”,对两岸包括水南庄等景点神往之至,并有诗歌唱和记之。(敦敏诗《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沓,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眸。凭吊无端空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诗中所记为敦敏与曹雪芹于二闸望东楼聚会集饮的回忆,其中萧寺为二闸旁的双林寺,河干指通惠河庆丰闸的河岸带)或许,这些沿河两岸的风光多少能勾起曹雪芹儿时在南方度过的岁月之回忆,江南水乡的景色不时因这通惠河而浮于眼帘。难怪他在《红楼梦》中时常忽南忽北,把北京写成金陵,又在京城大观园中再显江南园林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清虚观</p><p class="ql-block">  此观建于明景泰二年,《宸垣识略》载:“清虚观在旧鼓楼大街,有明景泰五年胡碑。”《乾隆京城全图》标明位于旧鼓楼大街南口路西,庙门临街。</p><p class="ql-block"> 今有胡同清秀巷,小巷尽头仍存清虚观遗址,院落及殿房已改为民居杂院。明代张爵编撰的《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称此地为“稻田清虚仙院”(日忠坊)。</p><p class="ql-block"> 在清《乾隆京城全图》上,此观规模有所扩展,除原有东西向院落以外,在西北处又扩建出一个院落。这个院落至今仍残存的坐北向南的两排殿房。这个变化说明此观在清代,尤其在乾隆朝前后,其香火正值旺期,规模也较为空前。仅《乾隆京城全图》上东西两院就标有殿房四十余间。值得一提的是此观在全图上明显地标有一座后楼。这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予以参照借鉴用于构思小说。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他把贾母安排到此清虚观来。贾母是携贾府中众家眷来此进香打“平安醮”:书中写因一行人口众多,以至后面的人刚上得车,前头出发者早已到了清虚观。从这一情节来看,曹雪芹当时写小说,心目中将贾府的地域方位安排为鼓楼以西的清虚观不远处,也就是位于后海西沿的如今恭王府左近。否则贾母一行的车马队伍不会首至清虚观,尾还在后海处。这一情节正好侧证出曹雪芹构思小说时是以曹寅当日购置的“后海别业”———李广桥旁、后海西沿恭王府前身的那所老宅作为贾府原型的。小说中贾母打醮清虚观的情节即以此出发,经后海向鼓楼西的药王庙街(即今旧鼓楼大街)上的清虚观进香,车队头尾相连、浩浩荡荡,只有曹雪芹熟悉此处地理环境方能写得出。不仅如此,曹雪芹还细致地描写介绍了这座道观,并在原型基础上作了一定的艺术加工:除了写出观中有后楼外,还加写了东楼、西楼、使这座道观更显宏伟,也显示出贾府的气派。笔者前日往此地考察时,仍发现多处保存完好的汉白玉香炉基座,殿房上雕花墙砖十分精美,显示着清虚观往日的辉煌。生活的原型经曹雪芹经精心加工,结构成小说生动的情节,反过来,小说又不失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从清虚观这一景点上,即显现了当年曹雪芹创写《红楼梦》的刻意安排,巧妙构思。</p><p class="ql-block">  六、 水月寺</p><p class="ql-block">  水月寺遗址在今东四五条东口路北的小巷之中。现在寺之山门等建筑已无存,仅存有后殿一排,被改为民居使用。笔者寻踪觅迹,得见院前地上遗留着香炉石座一只,往日的香火早已是灰飞烟灭了。此寺建于明代。在明人张爵的《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的“思诚坊”栏中,记有此水月寺之名。清代于敏中等辑《日下旧闻考》中也有所记载:“(东四)五条胡同有水月寺,旧碑剥落,惟篆额水月庵三字可辨”。</p><p class="ql-block"> 在《乾隆京城全图》上,于东四五条路北标有“月水寺”,寺院两侧有一小巷名为水月巷。</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这些记载为证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采用此水月寺化作馒头庵提供了历史依据。《红楼梦》第十五回中,王熙凤带着贾宝玉、秦钟等人曾到馒头庵附近的铁槛寺;第九十三回又写了在此庵掀翻风月案,书中还明白写出,这个庵有两个正名,一为“水月庵,也称水月寺”而馒头庵只不过援引前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之诗而起的一具混号。曹雪芹点明这俗称馒头庵的寺名,实则借鉴于水月庵(水月寺)。在京城中,叫水月庵的不止这一处(如复兴门闹市口处也有水月庵),然而叫水月庵又叫水月寺的却只有此一处。难得曹雪芹交待得如此详细。“馒头庵有两个正名”,他在小说中明白写道“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一时到了水月庵。”这说明曹雪芹是熟悉此寺的。当年曹雪芹曾于朝阳门南小街内的正白旗官学念过书,校址在今新鲜胡同内。往北不远即为东四五条,其中在南、北小街口上的朝阳门大街上,还有跟曹雪芹相交好的怡亲王之子弘晓的府邸(今称九爷府或孚王府)。往南在今内务部街(旧称勾栏胡同)内,有曹雪芹的好友,明瑞、明琳的宅邸。曹雪芹于此宅养石轩中曾巧遇好友敦敏,为此,敦敏对曹雪芹从南方归来的不期而遇写了诗,题句曰:“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余矣……”。</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位小怡亲王弘晓更是仰慕曹雪芹的小说,曾亲自带领家人抄录曹雪芹的《红楼梦》,史称“怡府过录本《石头记》。”这一切都说明,曹雪芹以他熟悉的寺庙构思小说,作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从而使得小说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七、 福佑寺</p><p class="ql-block">  福佑寺位于今北长街路东,寺址保存完整。此寺前身为康熙朝时的外宫,雍正朝改名为福佑寺。寺中曾供奉康熙帝的功德碑及御制文集。此宫初建于清顺治年间。据《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幼年时,此处作为“避痘”(天花)的外宫。曹家祖上,曹雪芹之曾祖曹玺之妻孙氏正是在此时照料幼年康熙的保母。孙氏带着小玄烨住在此宫,后来,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作为玄烨的伴读陪小皇帝又在此处读书。正是因为有着这层密切的关系,曹家在康熙朝颇受恩荫。康熙帝长大成人执掌江山后,仍念念不忘那位从二十三岁入宫作他保母的孙氏夫人。据当时宫中的规定,皇子生下后,皇后于孩子满月后即交由保母带养。所以,小玄烨是由孙氏夫人从小哺育养大的,其恩情胜过自己生身母亲。康熙不仅册封曹玺为一品尚书(这是当时最高的文臣头街),而且还封他的保母孙氏夫人为一品夫人。并让曹家三代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几十年之久。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下榻于织造府曹家。君臣间先叙国礼,后叙家礼,见到孙氏夫人时,康熙帝感激地称她说:“这是我们家的老人那!”并亲题“瑞萱堂”巨匾一块赠给曹家。曹家的显赫地位与当年福佑寺中的那段生活自然是密切相关的。曹雪芹生长在这种鸣鼎食之家,又亲眼见到大家族经历“一朝天子一朝臣”即在雍正朝的抄家巨变,感受到生活的落差和世态的炎凉,因此激发了他创作小说《红楼梦》的冲动,促成了曹雪芹在繁华过后的困顿中完成了不朽巨著《红楼梦》。故人长已矣,曹雪芹历尽千辛万苦“字字皆是血”地“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得历史上显赫殊荣的大家族的兴衰往事呈现于世人面前,为封建社会唱出一曲末世的挽歌。这不能不说是得力于他生活积累的切身感受与生活原型的深厚积淀。其中仅以对北京寺庙的借鉴,即可见其创作的认真执著和深厚的生活基础。曹雪芹在这些寺庙中的或悲或喜的体验与感受写入小说中相关的情节,创立了独特的真假难辨的艺术氛围。晴雯被抛弃在“淹滞青”的“西风古寺”中,妙玉先入蟠香寺带发修行,后又住在大观园栊翠庵中;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乡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又有“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水月庵掀翻风月案”“散花寺神签惊异兆”等情节。此外,还可从小说中窥见“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葫芦庙,贾母打平安醮的清虚观,前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空空道人”,后有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指点迷津,这些都与京城中众多的寺庙相关。甚至在后四十回中,续书者也心领神会,秉承曹雪芹的初衷,安排贾宝玉随一僧一道飘飘然出家而去,最终归于寺庙,就仿佛当年曹雪芹自己寄宿在青灯古佛的寺中一样,面壁撰写着这本石破天惊的《情僧录》、《红楼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