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从自身出发,从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掌握的语文能力,运用于实践,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是笔者在内的八年级语文同仁共同追寻的目标。为此,在学校的组织筹划下,在八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安排下,于10月16日至11月13日,我组开展了“人人讲好一节优质课”暨“同课异构”活动,在听讲、评议和研讨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活动效果。</h3><h3> 本次活动在李积福老师授的《与朱元思书》一课中拉开了帷幕。课上,他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文体骈文的介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试译文句,充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生词难句,去解答,去点拨,化解文言之难点,让学生品悟文言之简约。</h3> <h3> 同样一课,李彩风老师采取了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透过静美的文字,去体悟作者流动的情感,感受文言短篇之意蕴,品味文言词句之隽永。</h3> <h3> 作为七律“压卷之作”一一《黄鹤楼》,段广业老师抓住律诗之特点、唐诗之意境,结合诗中相关的历史背景、神话传说去赏析文本,让学生想象一首诗犹如一幅画,去领会诗的情愫,在读中切身感受诗的韵律。</h3> <h3> 提到《背影》,我们不由被父爱的真挚、语言的朴实无华所打动,所折服;说起焦兴连老师,我们不由被他的字体遒劲、课堂之紧凑严谨所叫好,所感染。</h3><h3> 在家境遭受两次变故的情况下,父亲安暖着作者的心,正如焦老师用细致入微的讲述,层层深入的剖析安暖着听者的心域,让大家在回味课堂,也在回味浓浓的亲情里夹杂着的淡淡的忧伤。 </h3><h3><br></h3> <h3> 严国旺老师另辟蹊径,从检测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入手,让学生结合预习谈文中父亲是怎样的人,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眼和主要事件,一步步引导学生探析四次背影,品评动词的妙用,体悟父爱之深沉之博大。</h3> <h3> 好的抒情散文,是由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组成的,作为茅盾先生写的传世名篇《白杨礼赞》也不例外。王以成老师抓住这一特点,加上这是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四幅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中“物”的境美、形美、神美,领会托物言志一类文章的构思和立意。</h3> <h3> 听课,是为了吸他人之长,补己之所短;听课,是为了倾听他人对文本重点之考虑、难点之解读跟自己有何不同,以便在议课中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弥补自己的教学之不足,提升自己的课堂效率。</h3><h3> 他们在思,在想,在记,笔下流淌的便是个人的所感所悟,脑中浮现的可能是个人要上这一课的思路和情景。</h3> <h3> 一堂堂的课,在议中再现,在评中还原。授课人基于语文学科,从读音到笔顺,从词义到运用,从古诗积累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从文章背景的插说到内容情感的把握,从文体特点的讲述到语言词句的赏析……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个个不断打造自己的优质课堂,提升自己的课堂水平。</h3> <h3> 或许我们的课堂还有很多不足,有时为了呈现“完美”而设计了过多的教学内容,有时为了完成教学而忽略了学困生的存在和疑难,有时为了课堂的情景而囿于课件的图片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句优美的体味和品析,有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一味地讲解却不顾学生的理解和吸收……然我们在议课中虚心吸纳他人之建议,在研讨中认真倾听他人之经验,相互学习,以便在今后教学中改进提高。</h3><h3> </h3> <h3>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相长。在倡导树立“大语文观”的今天,在提倡回归“真语文”的大背景下,作为八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家要基于语文学科特点一一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结合我校学生薄弱的语文水平,要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工作,让文本解读成为一种常态,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种习惯,还何愁学生语文能力提不高?</h3><h3> 如果语文是高山,那么我们便是引领学生登临峰巅观阅美景的人;如果语文是大海,那么我们便是领航学生遨游海洋撷取浪花的人。面对可爱幼稚的学生,我们任重道远,责无旁贷,要不忘初心,乘风破浪,砥砺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