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是2018年3月27日,天气晴好,上午从梅里雪山出发,车辆在国道滇藏214线昆明至青海路段上行进,本次目的地是盐井千年盐田,盐井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端,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东北与四川巴塘相连,南与云南德钦接壤 西与西藏左贡县扎玉、碧土门孔等相连,历史上盐井在交通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卤水井修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700年的漫漫长河中,当地居民始终在这里取卤水晒盐,而且全部是女人们在盐田上忙碌,在此晾晒食盐,更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这里还是佛教的本土文化与天主教文化的融合之地。</h3> <h3> 大约中午时分车辆到达芒康,既然已是午餐时间,那就先找个地方把中午饭解决了,让劳累了一上午的司机小哥也休息一下,说到吃饭,不得不提这里一定极具特色的盐井加加面 ,这里的加加面是每位客人25元人民币,客人就坐后,老板会为您摆上几盘泡菜,然后就开始为客人煮面,每次煮很少的面,面煮好后,老板用容器将汤面端到客人面前,给每位客人加面,每次每碗仅加三五根面,连同少量芹菜肉末汤汁共同注入碗中,客人便趁热吃起汤面,每吃一碗,就在桌上的石盒里拿一粒石子放在碗边,就这样循环往返,老板不停的煮,我们努力的吃,实在吃不下时,就把筷子交叉放在碗上,老板才能停止煮面,如果您是大胃王,不妨去挑战,据说如果打破记录,除现金奖励外,还会收获一个美丽的卓玛哟!</h3> <h3> 午饭后,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拜访千年盐田,车辆沿绛红的澜沧江行驶,绿色的庄稼,白色的藏式建筑,衬托着壮观的盐井,澜沧江左岸为上盐井村及下盐井村,右岸为下达村,左岸产白盐,右岸也就是下达村产红盐,说到这里的盐井,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地变迁,沧海桑田,盐井由于澜沧江不断切割,形成高山峡谷,由于气候干旱,当地土著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地神山达美拥把此事告诉了观音菩萨,菩萨非常同情,化作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飞来,分别停在澜沧江二岸,化身为盐田;上盐井村和下盐井村是公鸡变来的,下达村是母鸡变来的,当地传说公鸡胆小,因此把盐田建在距江边较远的高处,害怕被江水淹没;母鸡胆大,不惧怕澜沧江的涨潮,把盐田建在了澜沧江的边上。</h3> <h3>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盐田就已经存在了 ,因为这里生产食盐,所以一直是各部落抢夺的地盘,终于有一天,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在此有了一场羌岭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格萨王战胜了纳西王羌巴,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直到吐蕃王朝后期,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这些盐田才慢慢的回到纳西王的手上。</h3> <h3> 这里的盐田是以木头为支柱,上面搭建一个长方形的木结构顶棚,有劳力的每年都要重新搭建,没劳力的最多三四年也要重新搭建一次,顶棚上面放上泥巴,然后把泥巴打实,把卤水抽到上面,太阳大的时候,五天即可收盐,一口口天然的卤水井,相同的工艺,晒出的盐却有红白之分,由于加达村的土质含丰富的矿物质,因此生产出来的全都是红盐,这里的大部分人们都喜欢吃白盐,仅有少部分西藏的老人们比较喜欢吃红盐,这里的红盐大部分用于腌制火腿及喂食牲畜。这是阳光、风、人三者合作的作品,也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悠美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赋予了盐田更多的色彩。</h3> <h3>拍摄 浅秋 文字 浅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