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后村新建在村口的村标石。 山后村因座落在唐王李世民东征驻扎的小山——唐王山脚下而得名,距海城市仅8市里,现在几乎与市区连成一片。</h3> <h3>这里是村委会,是在地震后重建的,已不在原来大队部的位置,历经50年变迁,这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h3> <h3>当年,大队部门口的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仍顽强的活着,他已经苍老了,已经成了这个样子。</h3> <h3>八里河现在也逐渐干涸了,当年河水清澈,我们在此嘻戏,游泳。现在却……。</h3> <h3>这是从唐王山鸟瞰山后村的景象,山后村是吕正操的老家,是吕东的故里,山后村是个人杰地灵的村庄</h3> <h3>1968年,10月8日,鞍山市第15中学六八届二年五班和一年一班的42名同学,被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浪潮推动着,来到唐王山脚下,海城县毛祁公社山后大队插队落户,成为知识青年,开启了一段终身难忘的生活,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h3> <h3>编辑制作小组的同学们,用心良苦,通过技术处理,弥补了当年的缺憾,再現当年的情景。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吧。</h3> <h3>金秋十月,参加劳动的第一课就是收割稻子。</h3> <h3>这只活泼的燕子收获了丰收的喜悦。</h3> <h3>这是在开田间地头会吗?是谁在讲什么?个个如此认真的投入。</h3> <h3>同学们坐着马车,这是要去哪里啊?</h3> <h3>英俊的于浩同学,好能干啊!</h3> <h3>徐沈,当年在农村大筐是没少抬呀,若不是被当年重担所压,个子还会再长一长,如今可能会与姚明PK吧。</h3> <h3>这几位是谁呀?哦,是参加修建海沟铁路的几位吧?于宝都累成那样了,刘波昌你还往下拉,魏刚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当年知青们用稚嫩的肩膀,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这一辈不愧是共和国的脊梁!</h3> <h3>燕子在讲什么?那几位听得那么入神。</h3> <h3>秀气甜美的江子是山后大队的广播员。</h3> <h3>哈哈😄,还有这场景,周力那时有那么矮吗?</h3> <h3>阿金在想,晚上给大家做什么饭呢?</h3> <h3>〈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呦下苦功。〉</h3> <h3>燕子,你在想什么呢?</h3> <h3>现在广播大队通知:‘青年点的全体同学马上到大队集合,会餐,吃红烧肉’</h3> <h3>我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山后村。</h3> <h3>1969年江子劳动在棉花田留影。</h3> <h3>这张照片应该是1970年第一批同学回城后,魏刚和孙雁回青年点看望大家,在青年点四队宿舍门前的合影。这可是唯一的一张在青年点的留影纪念。能看清都有谁吗?那时的拍照技术就不要纠结了,能留下这珍贵的影像就不错了,感谢于浩的珍藏。</h3> <h3>1971年9月,第二批同学抽调回城,林晓山在唐王山顶遥望山后村的留影,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h3> <h3>1971年9月,林晓山,于浩,燕子,丹兵回城了,李敏已去了营口,徐沈要回牌楼的家了,分别之际,大家依依不舍,在唐王山顶拍照留念,记录下我们3年同甘共苦的知青情,记录下使我们懂事成长的山后这片土地。</h3> <h3>魏刚第一批去了盘锦,孙雁70年回城在鞍钢工作,分别了却念念不忘同学情,念念不忘山后村,他俩回青年点探望同学,这是与刘波昌,于浩,陈杰的合影。城里人的白衬衫多么醒目啊。</h3> <h3>要分别了,徐沈,燕子,丹兵,李敏在哈大公路山后桥的合影,李敏是特意从营口回来送我们的。</h3> <h3>这张不知在哪照的,但主人公是陈杰,于浩和刘波昌,还爬到了树上,陈杰在指点江山。</h3> <h3>刘波昌和于浩,年轻的岁月真好!</h3> <h3>当年有这样美照的人可并不多啊!两位靓男。</h3> <h3>于浩和孙雁,纯真的友情!</h3> <h3>一队的铁三角,英子,江子,老魏,友情相伴到永远!</h3> <h3>杨华和穆玉华,二花🌸姐们情深!</h3> <h3>魏春莹和张文涤,忘不掉的友谊。</h3> <h3>于浩和柯正义,当年的帅哥!</h3> <h3>张钰和燕子,张钰可是短跑健将。</h3> <h3>杨华和魏春莹,在山后那片土地结下的纯真友谊!</h3> <h3>丹兵和张岩,张岩要离开青年点,抽调到三线,分别之际留影纪念。</h3> <h3>一队男生孙雁,于浩,陈杰,孙学信。</h3> <h3>庆华,燕子和老魏的革命友谊!</h3> <h3>72年10月拍的,是不是送张文涤回城?难忘曾经一起战天斗地的战友。</h3> <h3>这是回城后拍的,还穿着工作服,燕子,丹兵,徐沈,是徐沈来电修厂实习。</h3> <h3>铁三角的战斗友谊!</h3> <h3>五队的女同学,张小娟,穆玉华,胡素荣。</h3> <h3>那个年代的特殊风貌,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看庆华,淑华和李敏真是英姿飒爽啊!</h3> <h3>经历坎坷而坚强的燕子!</h3> <h3>胸有城府的徐沈。</h3> <h3>善良能干的莲波。</h3> <h3>热情阳光的李敏</h3> <h3>红宝书捧在手,主席像章別胸前,多么虔诚。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年轻!</h3> <h3>一队的同学。其中孙学信同学故去了。逝者安息吧。</h3> <h3>二队的同学,范思源同学失联了,不知在何方。</h3> <h3>三队的同学,李安泰同学也早早走了,石春联同学也病倒了,愿他早日康复。</h3> <h3>四队的同学,张文涤也去了天堂,愿她安好。</h3> <h3>这是部分同学和来山后野营拉练的解放军合影</h3> <h3>同学们欢送李凤春,当兵入伍</h3> <h3>1970年,欢送第一批离开山后,回城的同学们,从此同学们陆陆续续分别离开农村,走向社会,进入工厂,走进机关,走进部队,走上不同的岗位,但我们没有忘记乡亲们教给我们的,在风浪中保持善良。在浮华中保持质朴,在顺境中保持勇猛,在逆境中保持坚韧,成为社会各条战线上有用的人。</h3> <h3>回城后,大家分别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但山后知青们的情谊却绵远流长,他们时常相聚,畅述友情。</h3> <h3>三队的同学们。</h3> <h3>五队的林兆国同学病故了,李凤春同学也病倒了,愿他早日康复。</h3> <h3>我们虽然离开了山后,可那里仍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忘不了那片土地,我们忘不了山后的乡亲们,我们时常回来探望,这就是当年我们尊敬的老书记杨荣发。</h3> <h3>这位就是当年从15中把我们接到山后的妇女主任徐桂兰,三队队长吕正孔和吕宗山。</h3> <h3>这是同学们,回山后探望,在村委会门前合影留念。</h3> <h3>斗转星移,转眼大家有了各自的家庭,有了孩子,可是他们这份情谊依然如故,你看他们带着孩子依然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啊</h3> <h3>这画面多么温馨,孩子们长大了,我们的情谊更深了。</h3> <h3>当年的我们,在219公园的环翠岛上留影。</h3> <h3>对比一下,再看看我们的下一代,你们是什么感觉?</h3> <h3>这是上山下乡40周年同学相聚的留念。</h3> <h3>50年后的10月8日,30名山后知青汇聚一起,隆重纪念下乡50周年,上山下乡的生活虽然已离我们久远,可那段情感将永驻我们心间,陪伴我们到永远。</h3> 《山后知青》老照片 <p class="ql-block">编辑:于浩 周利 林小山 </p><p class="ql-block"> 刘波昌 李敏 崔小燕 </p><p class="ql-block">制作:孔丹兵 </p><p class="ql-block"> 感谢山后知青们提供的大量资料</p><p class="ql-block"> 2018 11 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