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月,踏着色彩斑斓的秋之韵律,我们来到康县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行下高速,大巴车一路向南,公路两边青山环抱,绿水潺潺,一望无尽的苍翠中让秋风随意涂抹上缕缕火红、簇簇金黄……好似一幅绵延不绝的山水长卷。</h3> <h3> 下车第一站,是平洛镇团庄村,该村因清朝年间抗击白莲教在此建立民团得名。这个打造于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处处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芒,村内氐王墓、明月山等遗迹,都成为时下风靡景点。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曾在平洛古道发挥重要枢纽作用的龙凤桥,虽历尽百年风雨,几经修缮仍横卧于山涧之上完好无损,斑驳梁柱上依稀可见的各色绘画,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时下,依立于桥畔前古槐下,静看脚下涓涓溪流,别有一番抚古昔今情思。盘踞村头的古城墙,经过修葺,仍不减当年护村卫民的雄风,拾阶而上,从城堡之巅极目远望,天高云淡之下,一簇簇傲立于秋风中的老树掩映着青砖蓝瓦粉墙的村落,让我倍感乡味的厚重。</h3> <h3><br></h3><h3> </h3><h3> 午餐时刻,我们来到香子坝村。在一栋栋漂亮小洋楼前,依河而建有开阔漂亮广场,四周一派张灯结彩的节日喜庆。洒满暖阳的广场上,几位老人悠闲地靠在长椅上晒着太阳,一群小孩尽情地嬉闹着,看得人眼热,忍不住上前打招呼,老人喜笑颜开回应着我,“我们都八十了,啥都好着哩”!洪亮的嗓门和青铜色面颊上泛满的笑容浸透出浓浓的幸福味。</h3><h3> 在主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广场前侧一溜溜古色古香的桌椅前就坐,这是今天的露天餐厅。正当晒着暖暖阳光,惬意地欣赏着与山水交融的村容村景时,热情、麻利的村民们很快端上了各色小吃,煎的脆黄的麻花、砸的筋道的洋芋搅团……个个都是农家特色,样样美味可口,盘盘被我们扫的精光,一些同学看着光盘意犹未尽,村民笑道“后面还有更好吃的”……一席农家饭,饱了口福,吃出了乡味,更勾起了无限思绪!</h3> <h3> 饭后,我们闲步村巷内,看见农家大院的各个墙头都挂有一个木牌子菜单,仔细品读后,发现各户菜单都各不相同。通过打听才知道,为了彰显特色、提升质量,村上对农户经营门类进行了明确分工,专蒸包子的、做水饺的、砸洋芋搅团的……体现了“业有专攻”,但分工不分家,农户们一同办席接待游客,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正实现着康县“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抱团发展理念。</h3><h3> 正感慨间,门口的一位哄着孙子的老大妈热情招呼我们到家里坐坐。一进门,大妈便利索地揭开煨在火炉上的锅盖,为我们每人打上一杯黄酒,温烫的酒液冲过喉头,浸入五脏六腑,有种说不出的舒畅。淳朴的民风暖人心脾,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其实,在随后的参观中,我们随处受到村民的真诚欢迎,不相识的农户每见客人路过,都会停下手里的活,热情的邀请到家里做客,犹如多年未见的亲戚一样,令人动容。</h3><h3> 两天的观摩体验,我们走进了凤凰谷、桂花庄、苏家河等村庄,一个个昔日偏僻贫困的小山村的华丽蝶变,带给我深刻的思考和启迪。</h3><h3> 要说康县乡村因“景”迷人,但我更喜欢美景之中的厚重岁月和沉甸文化,一株株古树、一栋栋老屋、一汪汪旧井,一个个村史馆……浸透着岁月沧桑,承载着乡村记忆,成为了最具魅力的风景线。古人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村内的一角一落,都成为了历史再现的展台,让人品味到5000年璀璨历史文化中的点滴沉积。</h3> <h3></h3><h3> </h3><h3> 要说康县美食因“味”独具,但我更痴迷普通农家饭里包含的“乡土”味道,一道道独特的家乡菜肴,彰显的是浓郁的民俗风情,更勾唤起心底的故乡愫情。时下,当饮食不再是满足生存的唯一需求时,赋予它的将是更多的精神要素,乡土、健康等“味道”必将成为人们更为青睐之处,康县,给了我最深的感触。</h3><h3> 还要说康县旅游因原生态出名,但我更依恋这浓郁的乡风,每到一村,总能看见古稀老人由衷的笑脸,得到不相识的老乡们热情招呼……让我切身感受到有怎样纯净的山水,就有什么样淳朴的民风,真实体会到“幸福”原本的味道,再美的景点,哪有厚重的民风更能温暖、吸引人呢?</h3><h3> </h3> <h3> 可以说,康县美丽乡村所展的“美”,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又复活了文化内涵,根植了乡愁乡恋;更激活了新的产业,赋予了乡村新活力,当然,这种“美”还在不断完善、前进中。与当前许多面临生存窘境的乡村相比,康县,让我们真正感触到乡村应有的温暖,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明亮曙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