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神话--尼康Auto50/2 PK 徕卡Summicron50/2DR (下)

张衡年

在上半部分贴出后听说有徕卡迷表示强烈不满。俺并不是有意贬低徕卡,摄影器材史上,徕卡的高品质标杆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徕卡的旁轴机械相机,又比如徕卡最新出品的50/2标头,就是那只卖到4万5千元的M50/2AA,绝对可把Auto50/2踩扁。 但是以现在标准来衡量,不是所有徕卡镜头,尤其是部分徕卡老镜头都有高质量成像,把徕卡说成神话就过头了,问问用过“七妹”,“八妹”的,在全幅上边缘效果如何? 不管是否承认,部分徕卡老镜头边缘成像差是客观事实。于是有徕卡迷改口说,徕卡镜头不是跟你比分辨率的,而是玩“味道”,像徕卡镜头与众不同的成像色调、还有徕卡镜头特有的立体感、空气感。 还真有什么所谓“空气感”,“立体感”镜头吗? 以下所有图片拍摄条件跟上半部分一样,“三同”:同一机身、同一场景、同一曝光条件,并且,除了文件量,片子不作任何后期改动,以求客观公正。 因为元数据中无镜头信息记录,拍的时候就自我约定,第一张A头,第二张M头。如果拍好第二张忘了换镜头,另个场景第一张成了M头,马上作好笔录,回来倒入电脑后即刻在该文件名后缀注明M或A。 先看一个比较能体现味道的场景,田子坊一家餐厅内景,这张是DR,色调很不错。如果没有其他镜头同时比较,有人会说,看,到底是徕卡,味道就是不一样。 这张是Auto头,再跟DR头对比一下,有啥不同,徕卡的味道在哪里? 下面两组有区别吗? 徕卡对绿叶的表现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德味话题,仔细比较下面三组 至少在DR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两者几乎一样。 说实在的,把别人很新的镜头拿到外面频繁地换上换下,心理压力很大,每次换这只DR头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弄上痕迹,坏了品相。 还有种说法,徕卡镜头层次特别丰富。有次在环龙遇上一徕卡迷,说他同样拍一间屋子,用佳能拍,冲出来的片子层次就不请,徕卡一拍什么都出来了,神了! 这两张是人像,人物立体感有区别吗? 这两张是逆光,很能体现立体感。 所谓“立体感”、“空气感”就是受环境光线和大气透视影响形成的影调效果,跟镜头没有一点关系 再来看几组焦外 看来DR焦外也没啥特别之处 分辨率、立体感、空气感、味道、焦外都对比过了,徕粉仍争辨道,徕卡镜头不是用来拍彩色的,拍黑白徕卡就是王了,那个层次其他镜头是无法比的。一步一步退,不断找理由,就是不认帐。好吧,来看看黑白片。 上图再放大看看 这里所有黑白片都是以相机黑白模式拍摄,非后期去彩色的黑白。 别扯淡了,真没发现DR头黑白片层次突出,凡DR能看到的,Auto也能体现。 顺便看两组L/M50f2一代和Auto50/2对比图,感觉一代并不比DR差 还是有人不服,说徕卡镜头是专为胶片成像设计的,只有用在胶片上才能看到优势。按这种说法,这只五十多年前的Auto50/2是专为今天数字成像设计的? 个人总结:徕卡,作为文化不能不信;作为神话不能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