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8年11月3日“爱心背包一对一帮扶”工作组到凉山州甘洛县团结乡挖姑录村“秋林小学”,回访助学金发放情况;了解营养午餐及“爱心背包”捐赠的微波炉、冰柜使用情况;向初中生宣传9+3职业教育及升学等情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记得2013年金秋10月,“爱心背包”第一次来到“秋林小学”,为村小送去爱心人士捐赠的课桌、椅凳以及学习用具等物质,我就与这里的山水草木、师生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h3> <h3>当年就写下了一篇“爱心浸染秋林”的文章发表在《民族》杂志上。<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怀抱着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阿呷子金”。</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现在她已经上初中一年级了。</h3> <h3>进校的泥土路已经铺设成水泥路,新修的校门和洁白的围墙格外醒目,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有的考入了县中学,有的在乡中学就读,村民的住房也在政府的扶贫款补助中逐步修建改善,进村的山路大部分铺上了水泥路,并通往大部分村民家门口。<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么些年来亲历着山村的喜人变化,倍感欣慰。 </h3> <h3>队友们不顾行程劳累,到校后立即开展工作,向学校李校长了解学校营养午餐的情况,微波炉、冰柜使用情况。捐赠微波炉、冰柜的初衷是让学生们中午带饭到学校,以保证学生的营养和下午的学习,但并未随我们所愿,使用情况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学生靠学校发放的营养午餐解决中午饭,然后坚持到下午放学回家吃晚饭,这里的村民大多数还沿袭着每日两餐的习惯。<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现在学校师生人数也越来越少,目前“秋林小学”幼儿园、学前班共有15名小朋友,老师2人;小学一年级学生4名,三年级学生8名,加上李校长共有2位老师任教。一部分二、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到团结乡中心校住读,另一部分学生随打工的父母或亲戚去了外地就读。前几年秋林小学一至六年级教室里学生坐的满满的,考入县中学的比例是村小中最高的,如今学生分流严重,一定程度上考验着我们的老师。 </h3> <h3>接下来我们工作组分成小组分别对帮扶的学生进行家访。挖姑录村现有爱心人士帮扶资助学生32人,今年新增5人。我和毛志松到彭荟燕、彭丽锦,果铁尔富家中回访。彭荟燕和彭丽锦是两姐妹,2013年我们到秋林小学时荟燕上小学六年级,丽锦上四年级,助学工作完成后,我们向时任校长阿时木牛提出到几户贫困家庭走访,阿时校长推荐了荟燕家。荟燕父亲以前在矿山做工,后来患上职业病回到家中,再后来卧病在床瘫痪七、八年,用光了家里所有能变现的东西还向亲戚借了许多债,母亲靠种庄稼和喂猪喂鸡供养两姊妹上学,两姐妹也很懂事,学习很刻苦,放学回家帮妈妈做家务干农活,平时还照顾生病的父亲。当我们来到她家,看到已不能行走说话的父亲,看到泥土坯垒起的空荡荡的家,心里好难过。我丈夫用相机为彭荟燕一家拍摄了一张合影,而这竟成为他们全家最后一张有父亲的合影照片。第二年清明节,荟燕的父亲离开了这个家,我和丈夫商量资助荟燕完成今后的学业,把她接到成都上中学。<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荟燕五月底参加了成都市“七中八一学校”小升初的入学考试,七月我们接她到成都提前上衔接班补习语文、数学、英语。最初我们很担心小孩子还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害怕因生活反差太大而失去本真的自我。为此我们做好正面引导,积极加强与老师沟通,及时反馈荟燕的思想状况,尽快让她适应新的环境,教她如何与老师、同学融洽相处。可喜的是,荟燕没有丢掉农村孩子质朴、能吃苦的优点,学习成绩提高很大,保持全年级前五十名的优异成绩,最好的成绩是年级第二十三名。由于户口等原因荟燕回到甘洛县上高中,目前是县高中七中网班二年级的学生,成绩保持在年级前二十名。她的理想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我们也鼓励她刻苦学习,考上自己心仪的医科大学,放飞理想翅膀,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来回报社会和自己美丽的家乡。妹妹丽锦现在县中学读初三,由爱心背包另一位队友资助,妹妹成绩今年下滑严重,上课精力不能集中,每天睡眠时间超过十个小时,就这样上课还经常打瞌睡,无法自控,找医生看过,说是身体健康原因造成,已经吃了中药调理,希望通过药物治疗与自身努力,尽快提升学习成绩。</h3> <h3>之后我们来到果铁尔富家中,我们到校时他是第一个迎接我们的学生,今年上小学六年级,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看护,爷爷奶奶身体都不好,爷爷已不能干重活,奶奶患严重风湿病,每天都必须吃药,我们是在田里找到正在干农活的奶奶。<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们家的房子还是土坯修成的,进大门就是灶房,昏暗的灯光下摆放着一张小饭桌,几把长条凳,一个碗柜,左右分别有3间住房,除了睡觉的床,几件简单的家具便是全部家当,这是我们“爱心背包”帮扶的又一位贫困学生家庭。对每户村民我们会一再地叮嘱:家里再穷,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建设和改变家乡面貌,才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h3> <h3>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太阳渐渐落山,山里天黑的很快,转眼就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和李校长、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谈村里的变化,谈孩子们的成长教育,此情此景我突然想起了当年磨子沟村小学唯一的老师兼校长向巫牛。2009年端午节,“爱心背包”首批13名队员,肩背爱心物质徒步几十公里来到那时不通公路的磨子沟村,夜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听向老师讲山村孩子的教育问题,讲彝族的风土习俗,讲村里有趣的故事。<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年因条件艰苦,分配到磨子沟村小来的老师纷纷离去,向老师主动辞去县城教师工作,为了山里的孩子有书读,他回到家乡磨子沟村一个人教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搭好了帐篷,夜深了大家不舍入睡,都想多听听向老师的讲述,然而最让我们心痛和最难以置信的是那个夜晚竟是向老师和我们诀别的夜晚,第二年向老师因病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和他深爱的学生.......</h3> <h3>当队友们唱起金庸前辈影视剧主题歌时,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此次工作组组长王学军拿出手机说:给大家播放一段彝族“歌王”的歌!手机里传来了原“秋林小学”阿时木牛校长的一段唱歌视频,而这位英俊、正直、有爱心、有担当的阿时木牛校长,却因意外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又是我们最惋惜、最痛心、最遗憾的一件事情。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甚至怀疑对于“好人”的评价,质疑“好人有好报”、“人若良善,上天眷顾”的词义,所有的不幸和不公为什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令人拥戴与尊敬的两位老师还没有完成他们的梦想与心愿就早早地离开了我们?<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渐渐地,我从所有认识这两位彝族老师的人们中找到了答案,在大家这么多年来对他们的爱戴与崇敬、缅怀与祈福中,明白了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做一个好人,是遵从着自己内心的选择,坚定并且成为一种信仰,做一个好人是他们永远不变的选择!善良,有德行之人,能够运用才学,处理纠纷,赢取和平,便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都要经历生离死别、病痛与苦难,无论命运以怎样的形式安排,都改变不了一个好人告诫自己永远要做个好人,上苍早已将完美赐予给了好人!走在季节的光影里,我们应懂得繁盛败落,接受聚散别离,承受欢喜孤寂。岁月就像一本无言的诗,只要真诚以待,即使是凄风苦雨,亦存温婉纯善之美。梅花香自苦寒来,桃李满天下,芬芳满山崖!我想,这正是在天堂的向巫牛和阿时木牛用一颗感恩和感动的心去感激身边的人,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感触生命中的人和事,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精彩而美好!</h3> <h3>第二天在鸡鸣声中醒来,山边亮出了天际,清新的山风沁人心脾,在操场上跑两圈回味学生时代的青春年华,振奋精神,我们又开始了一天新的工作。到离学校最远目前还没有通公路的一户人家回访,汽车开到半山腰停下了,我们步行翻越了两座山坳才到达龚福仲家。房子是其他已外迁的村民借给他们住的,院子里挂满了洗净的衣服,土墙外、屋檐下挂满了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和金黄色玉米,看的出是勤劳人家。龚爷爷的儿子在外打工,两个孙儿由他和老伴抚养,大的龚红山上小学三年级,小的龚红成上一年级。<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两兄弟不爱说话,刚开始就用摇头和点头回答我们的问话,很有爱心的高洁给两兄弟洗脸洗手剪指甲,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聊天,渐渐地两兄弟与大家熟悉起来,脸上有了笶容,不仅回答我们的问话,还主动拉着小高姐姐的手去看爷爷养的羊。哥哥已经有爱心队员资助了,刚入学的弟弟还没有,美丽善良的小高当即决定资助弟弟。组长王学军和负责安全的石磊让小高一定想清楚,资助一个孩子不是一年两年的一时冲动,而是对他们整个学习阶段的资助,包括与他们的思想交流,与任课老师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小高坚定地回答,不是冲动,真的是想好了作出的决定,当即在龚红成资助人一栏写下自己的名字!</h3> <h3>兄弟俩坚持要把我们送到停车的地方,我对两兄弟说:挺远的山路不用送了!哥哥说:我们上学都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习惯了。走着走着,哥哥在路边釆上一束野花送给小高姐姐,当时大家好感动,真是很懂事很重情的孩子!</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李校长说这两兄弟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他们学习、做事都非常认真,很守规矩,现在因为孩子小,奶奶每天接送他们上下学,回家督促他们做作业,孩子也能干,做饭洗衣放羊,帮爷爷奶奶做许多事情,是两个品质很好的孩子!石磊在龚爷爷家说的一句话让我们都有同感,他说:每次看到山区村民的生活状况,想到那些吃一顿饭喝一瓶酒有可能便是村民一个家庭一年的生活费,内心就替他们有一种罪恶感。</h3> <h3>此行我们还结识了来自内江市的驻村干部小陈,他是今年下半年省委组织,由各地、各职能部门选派到凉山州进行综合帮扶的 3000余名优秀干部中的一员,时间是三年。<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儒雅睿智,精明强干,他说自己虽然才驻村四个多月,却亲身感受到政府对山区的扶贫力度,项目资金到位及时,精准扶贫落在实处,每天都有新变化!</h3> <h3>小陈在教孩子们用肥皂洗手。<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村民都说小陈是位好干部,处处为我们着想,有亲和力没有架子!我细心地观察到,当小朋友给我们每唱完一首歌,小陈就从衣兜里拿出几颗糖给小朋友,小朋友们很开心,甜甜的笑容挂满脸蛋!晚上十点钟,他同我们告辞,每天晚上这个时间一定要同两岁多的女儿视频,真是很有责任心的好父亲! </h3> <h3>离开挖姑录村,回程路上我们到甘洛县城看望向巫牛老师的遗孀莫色大姐,莫色大姐生活状况改善很大,目前在县城闹市区摆摊卖水果,她从磨子沟村带到县城来读书的巫尕莫小姑娘今年上初中一年级,巫尕莫小朋友有我们的一位爱心队员资助,她学习刻苦成绩很好,周末会来集市上边写作业边帮忙守摊位打下手。<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看望莫色大姐是我们每次来一定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向老师是我们“爱心背包”的灵魂,他的教诲和慈颜会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也是在完成老师的心愿!学生们取得优异成绩,山区的巨大变化,是对向老师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与祭奠!</h3> <h3>秋天延续着夏日的绽放,阳光浸染着这片美丽的秋林!
2018年11月13日王静波于蓉城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