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域之约1---西藏行

灵伽人

<h3>   01</h3><h3><br></h3><h3> 想入藏已经很久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上小学,当知道有西藏这个地方时,就感觉好神秘啊!幻想着一探究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学习。工作。努力拼博。旅行,那是奢望!</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只能羡慕地看着别人一拨拨入藏,听着他人兴奋或恐惧的观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退休一身轻,开启了新老人的黄金阶段。心情快乐,精神放松,饮食正常,身体自然康复。今年(2018)退休五年了,又与老伴突发其想,“我们去西藏吧”。毕竟年愈花甲,又不知高原反应如何,我们决定跟团走,有个集体就会有个照应。恰巧几天后有旅行团去西藏,随即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h3> <h3>目前,进入西藏的路有八条:新藏、青藏、唐蕃古道、川藏北、川藏南、滇藏、丙察公路、中尼友谊公路。我们是从青藏线入藏的。</h3> <h3>4月25日,我们直飞青海。游览了青海湖,兴奋地在西宁,乘上了号称”天路“的青藏高原的火车。</h3> <h3>  02</h3><h3> 久违了的绿皮车,慢慢地爬坡,从西宁到拉萨1925公里,走了21个多小时。远远地观看了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体验了柴达木盆地用盐铺就的路(沼泽地,沙土无法铺路,只能用盐),可可西里广茅的无人区,以及沿途一座座相连的雪山。</h3> <h3>列车到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时开始送氧。在过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虽在睡觉,仍感到有些头疼,知道是高原反应,离开高原就会好,不担心。</h3> <h3>拉萨站。下了火车,看到拉萨站牌,兴奋的很,多少年的愿望啊,在六十五周岁实现了,真想高喊一声,“我来了”!</h3> <h3>美丽的高原兰。拉萨正式的出站口。</h3> <h3> 拉萨市海拔3650米,不算太高,旅行团十几个人,大多数人有头疼的感觉,也有的说一点高反感觉也没有。</h3><h3>很多朋友想进藏,都担心高反。为此,我专门写了《细说进藏的高原反应》美篇,做了回答。可加关注,在我的美篇文章中查阅。</h3> <h3>为了减少高反,一般到达拉萨后,休息半天。小导特别嘱咐,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到处跑,不要洗澡。</h3><h3>我们在附近溜达,观看街容。拉萨新城规模不小,城市很干净。看得出,国家投资很多。</h3> <h3> 03</h3><h3>进藏第二天,我们去海拔平均2800米的林芝市。导游说,先去林芝,适应的快。拉萨与林芝的分界线是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br></h3> <h3>我自豪!我终于站在了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h3> <h3>现在条件已经好了很多,旅游大巴上有制氧机,一路放氧。到米拉雪山下车后,只呆了十多分钟,到处是白雪皑皑,即冷又缺氧,还是悠着点。</h3><h3><br></h3> <h3>团里一对72岁的老夫妻,欢喜的不得了,一边扬雪,一边拍照,还发视频给内地的孩子,孩子说多年没见爸妈这么兴奋了。这对老夫妻也是想进藏想了多年。他们竟然说没有出现高反。可见心理因素的力量。</h3> <h3> 04</h3><h3>越过米拉雪山,来到巴松措。“措”在藏语里是湖水的意思。巴松措是西藏唯一的国家自然风景类五A景区,有小九寨沟一说。</h3><h3>巴松措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巴河镇,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湖面海拔3480来。1994年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旅游景区(点)。</h3> <h3>从岸上过桥可登上位于湖水中的小岛。在小岛上环视巴松措的风景棒极了。</h3><h3><br></h3><h3><br></h3> <h3>碧绿清澈的湖水,可见成群的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h3> <h3>四周青山滴翠,顶峰是常年不化的积雪。 </h3> <h3> 05</h3><h3>来西藏,必得了解下西藏的民俗。在民俗村,我们长了不少见识。藏族内部也分成六个民族(应该叫分支吧),我们参观的是工部藏族,这一支历史上是松赞干布的农奴中,专门做工的,可理解为工匠。<br></h3><h3><br></h3> <h3>藏族每家门口都插有一面五星红旗。在家中佛堂的正面都挂有活佛、班禅和毛主席三个画象。他们对毛主席的感情很深。是毛主席领导打碎了农奴的枷锁,奴隶才翻身做人!这时我深深体会到,才旦卓玛创造并高歌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h3> <h3></h3><h3>进了一户藏家,首先看到座北朝南的二层小楼,一层主要放置物品,二层有两间,一是佛堂,他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便是理佛,即拜佛。不让外人参观。是因为里面的东西全是开过光的,担心外人动了不好。另一间是客房,就是客厅。他们接待客人以及吃饭等活动都在客房里。</h3><h3>室内不让照相。</h3><h3>小楼看上去一般,走进室内却是金碧辉煌。梁柱上都给有七彩给画,是用当地的彩色矿石绘的,时间越长,色泽越艳。家俱都是实木镂空雕刻的。因这家是藏医世家,我们认为他家较富才有豪华装饰。主人介绍,无论穷富,家家大都是这种装饰。画与家俱全是自已家做的,花不了多少钱。他们过去是工部奴隶,都有专门手艺,而手艺代代相传的。</h3> <h3>在主楼旁的一侧,有一层的多个房间,是居室。藏族人不分家,谁家条件好就住在谁家。即家中有男女孩子,女孩嫁出后,娘家富裕就住娘家,丈夫一起来住。婆家富裕就都住在婆家。</h3> <h3>藏族婚俗至今仍延续着一夫多妻,一妇多夫的传统。但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喜欢谁就娶或嫁,而是贫穷形成的风俗。过去,藏家有几个儿子的,因为穷,只娶一个女人进家:同理有几个女儿的,赔不起嫁妆,也就几个女儿一起嫁给一个男人。所以一夫多妻的”妻“都是亲姐妹,而一妇多夫的”夫“都是亲兄弟。用藏人自己的话说,婚姻关系是很严肃的,一点也不乱。一般女人每人一个房间,丈夫们同居一室。哪位丈夫进妻子的房间,把鞋子放在门口,别人就不打扰了。因此,孩子是哥哥的,还是弟弟的,谁也不知道。</h3><h3>这位藏族小导40多岁了,她丈夫是两兄弟,所以她有两个丈夫。她家富裕,所以二夫都跟她到娘家住。</h3> <h3> 06</h3><h3>雅尼国家公园。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h3><h3><br></h3> <h3>当我们下了车,被进入眼帘的景色震撼了!近7000公顷、壮阔的高原湿地,兰的水,绿的植,黄的沙,蜿蜒交错,如画卷般,比画还美,竟然如此惊艳!</h3> <h3>可惜只能手机随手拍,未能更好地展现出两江相遇的美色。</h3> <h3> 07</h3><h3>过了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两江交界处,开始了环雅鲁藏布江游。</h3><h3>佛掌沙丘。据说在7.8月江水大时,这个沙丘的倒影,酷似两手合十的佛掌,故名。</h3><h3>五一前后江水少,我们没看到这个景观。</h3><h3>藏民很爱自家的美景,自已设了个巨台标志。</h3> <h3>我们很纳闷,在雅鲁藏布江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沙丘呢。导游说,在每年11月至5月的枯水期,风扬起江边的细沙,这里是个风口,而江北岸又有山阻挡,沙便落在此处,经过成百上千年,积累了这个沙丘。</h3> <h3>进入雅鲁藏布大峪谷。</h3><h3>雅鲁藏布大峪谷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远远大于全球第二的帕隆藏布大峡谷、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千米)。我感觉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峪谷美。当然景色不同,各有特色。<br></h3><h3> <br></h3> <h3><h3> 雅谷目前只初步开发了26公里。号称中国最美山峰的南迦巴瓦峰,是西藏三大自然景观之一。但很难看到,司机说,他进大峡谷上百次了,也只看到过一次。整个山顶象一个仰卧的少女。</h3></h3><h3><br></h3><h3>图片雪山就是神秘的南伽巴瓦峰,即少女峰。<br></h3> <h3>沿途刻有藏文的巨石。</h3> <h3>古老的树木。</h3> <h3>淡淡的玉石般的江水。</h3> <h3>远远的雅江峡谷的村庄。</h3> <h3>一路上,导游不断讲南伽巴瓦峰,吊我们的胃口。我们只看到云雾辽绕的一座座山峰,只拍了南伽巴瓦的石碑,据说来此地的人歹分之九十看不到南伽巴瓦的真容。。</h3> <h3>在峡谷中看到的云雾辽绕中,若隐若现的雪山,好美。</h3> <h3>西藏的雪山大都在海拔5000米左右,白雪盖顶,终年不化。经常五月飘雪,当地人习以为常。</h3><h3>最美的日子据说是七八月份。</h3> <h3>路边,刻有藏文六字真言的石块。</h3> <h3>在青海拍的六字真言的解释。</h3> <h3>去羊卓雍措,行走在雪山上。</h3> <h3>在海拔4998米的雪山顶,向下俯看羊卓雍措,简称羊湖。羊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我们到达雪山顶时,雾气腾腾,什么也看不到,有点失望。正准备离开时,雾开始散去,露出高山湖的面貌,宇宙太爱我们了。</h3><h3><br></h3> <h3>终于要进久仰的布达拉宫了。</h3> <h3>布达拉宫由白宫、红宫、黄宫三部分构成。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当时有一千个房间。约二百年后遭雷击及战乱烧毁,只留下两个完整房间。</h3> <h3>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白宫,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其管家主持修建了红宫,后历代达赖都不断扩建,形成目前的规模。</h3> <h3>白宫共七层,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之处及书房、经堂,也是政教合一的议政场所。</h3><h3>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佛殿,经堂。<br></h3><h3>黄宫是达赖喇嘛闭关修行之所。</h3><h3><br></h3> <h3>无字碑,据说是全国仅有的两座无字碑之一。另一座就是是泰山无字碑。这是为纪念五世达赖喇嘛的管家修建红宫而建的。这个管家为了修建红宫,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密不发丧。后被清朝赐死。很有故事的。<br></h3> <h3>在此进宫,不允许照相。</h3> <h3>市宫每层都有天井或庭院。</h3><h3>白宫还有个广场,设有戏台、僧院学校。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建筑群,也是西藏最富的地方。</h3><h3>藏民不存钱,一说当年挣当年花,余下的钱捐到寺院,寺院视捐赠多少给予经锅、经勺等开光过的物品。藏族看谁家富有,不是看房屋装修及摆设,而是看寺院回馈的物品多少。又一说,藏民将收入的三分之二捐给寺院。总之,寺院集聚着西藏的大部分财富,过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h3> <h3>最顶层是达赖喇嘛看戏的地方。</h3> <h3>身后是僧侣学校。</h3> <h3>出宫的小门。</h3> <h3>布宫夜景。</h3> <h3>布宫前街景。</h3> <h3>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地位极高,是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时,安放尺尊公主带来释加牟尼八岁等身金像而建的。后文成公主入藏,将西安寺院的释加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带去,也安置在大昭寺,故为藏传佛教的中心。</h3> <h3>寺外磕长头的人众多。据介绍,藏民闲暇时就转经筒,求来世。如果能撇开家里的人和事的,就三步一磕头,从家乡走向大昭寺。来到大昭寺外,要磕长头十万个,才能进去,往往需要几年时间。如在此期间去逝,同行的人会将他的两颗门牙敲下来,带去大昭寺,安放在专门的地方,以证明逝者对佛的虔诚,来世投生好人家。藏传佛教不求今生,只求来世。</h3> <h3>听来的小故事。释加牟尼的弟子曾对老师说,如老师圆寂了,没留下任何遗物怎么办。释加牟尼就打造了三尊等身金像,一是八岁的,二是十二岁的,三是二十四岁的。八岁及十二岁等身金像都在大昭寺,二十四岁金像至今不知下落。而八岁等身金像曾在动乱中被拦腰砍断,虽修复但已不圆满了。至今“香火”最旺的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十二岁等身金像。</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历史上来大昭寺拜佛的人成千上万,在寺外磕长头。为了生存,他们以物易物,慢慢围绕着大昭寺形成了交易场所,即当今的八角街老城区。由于地方方言发音将八角街说成”八廓街“,也称为八廓街老城。</h3> <h3>西藏是全民信教,每天都有很多藏民,在围绕大昭寺的八角街一圈圈“转经”。走一圈,意象转经筒那样,转了一圈。</h3> <h3>在这里,我们看到清朝衙门的场所。</h3> <h3>短短的几天,蜻蜓点水般地游览了神秘的西藏。能在有生之年进藏,将几十年的幻想变为现实,我已很满足了。</h3><h3><br></h3><h3><h3>再见,美丽的西藏。再见,神秘的西藏。</h3><h3>归途。</h3></h3> <h3><br></h3><h3>手机拍: 金浩 灵伽人</h3><h3>撰 文: 灵伽人</h3><h3>完 成: 2018年11月20日</h3><h3>地 点: 山东济南</h3> <h3>编后记</h3><h3> 退休后,年愈花甲的我,却似出了笼子的小鸟,在自已喜爱的领域,自由的飞来飞去。</h3><h3> 今年大病术后,我问自己,难道要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了此余生?这不符合我退休一身轻,培养起来的快乐心情,也不符合我晚年要体验更多美好的希望。</h3><h3> 我仍然要愉快的唱歌,静心的瑜珈,不时的养花,提质石头画,还要与老友们开心的聊天、品茶,与朋友或家人游览天下。时间珍贵,我要把日子过成花。</h3><h3> 这时,一个念头闪过,退休后已游览了不少国家和城市,总想以后有时间整理出来,何不现在行动?这就产生了“百域之约”的想法。</h3><h3> 由近及远,最近的一次外出,就是今年入藏,这也圆了我多年来“要走遍祖国大地(至少是全国省会级城市)的梦想”。那就将《西藏行》作为“百域之约”的首篇吧。以后不以时间为序,自由编排。</h3><h3> 感谢美篇,开拓了这么好的空间,可以图文并茂地记录旅游的足迹,展现快乐的心情,使大好河山长久保留在视野之中,不断地重现赏心悦目的美景,回味那静好的岁月和风情。</h3><h3><br></h3><h3>2018. 11. 20</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