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不清我们在一起走过了几个六年,但每一次团队教研活动却仍历历在目!</h3> <h3> 本学期,我们团队共进行了两次团队教研,一次是以第一课时教学为研究主题;一次是以整本书阅读为主题的团队教研。第一课时教学是“双向预约”式教研,整本书阅读是“接力”式教研,在活动中,我们边研究,边实践,满载而归!</h3> <h3><font color="#39b54a"> (一)第一课时教学的收获</font></h3> <h3> 我们团队的老师个个都是行动派,教研员刚刚为全区老师进行了第一课时的引路指导,我们马上进行实践。</h3> <h3> 王雪娜老师进行《凡卡》第一课时教学。</h3> <h3>董红老师进行《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第一课时教学。</h3> <h3>刘丽老师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h3> <h3> 虽然是异课,但三位老师都采用了板块教学,将课堂分为识字、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个板块,并将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重点训练,老师们适时总结、点拨,老师轻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h3> <h3><font color="#39b54a"> (二)整本书阅读的远方</font></h3> <h3> 阅读,就是天使。如果有天堂,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h3> <h3> 整本书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对于未知事物,我们勇于挑战。课下,每位上课教师和孩子一样,读整本书阅读的相关资料,读原著,遇到问题一起研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高年段的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教学日渐完善!</h3> <h3>虽然下班了,但两位老师还在修改课件。</h3> <h3> 本次“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我们选取了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苏七块》和《神医王十二》这两篇以描写医生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发现人物形象的共同点,研究冯骥才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设计比较阅读的具体任务,在学生探究规律遇到困难的时候搭设支架,点拨启发,并巧妙创设朗读、表达的语境,感受冯骥才选取事例之奇特,人物刻画之细腻。在学习这两个人物之后,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猜人物是做什么的,激发了学生继续深入读原著的欲望。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变革,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在反复比较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不断发现,享受阅读的乐趣,也不断提升读写能力和思维。</h3> <h3>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就是力量无边的人。我们的团队教研倡导的“辩课进课堂”,就是让教师在“辩课”中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成为“能思想”的人,成为“力量无边”的人。本次活动辩课的重点是聚焦高年段阅读策略的教学。</h3> <h3> 老师在一起议课。</h3> <h3> 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h3><h3> 整本书阅读指导要注意方式,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h3><h3>(一)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原则。</h3><h3>1.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h3><h3>2.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h3><h3>3.注重个别指导。</h3><h3>(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内容。</h3><h3>1.版本指导。</h3><h3>2.序目指导。</h3><h3>3.参考书籍指导。</h3><h3>4.阅读方法指导。</h3><h3>(三)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h3><h3>整本书阅读指导大体经历“预习──讨论──练习”的过程。</h3><h3>1.阅读前提示方法。</h3><h3>2.阅读中进行指导。</h3><h3>3.阅读后组织讨论。</h3><h3>(四)整本书阅读讨论示例</h3><h3> 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h3><h3> 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h3> <h3> 《俗世奇人》的导读课之后,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冯骥才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离奇的情节之中!</h3> <h3> 所有的阅读者都是培养出来的,所有的培养都是要花时间的,所有的时间里最重要的因素是快乐。</h3><h3> 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孩子们体会阅读的快乐。当然,仅仅有快乐还不够。肤浅的快乐无法持久,深度阅读才能滋养心灵,让孩子走得更远。</h3> <h3> 愿我们这个阳光团队,秉承着研讨在左,实践在右的理念,走在教学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