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L——中山市第四期体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一天知识推送

Flying

<h3>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为下一届广东省运会做好必要的人才支持,在中山市教体局学校体育科的策划下,启动了2018年第四期体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共五十个来自各镇区及直属学校的体育骨干,在李涛老师的组织下一起来到华东师大,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与科研专项培训,今天是项目的第一天,我们有幸见证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汪晓赞教授团队领衔和打造的中国第一个针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问题解决的KDL课程首发仪式。</h3> <h3>  为了使培训的成果能够转化为对日后工作更有帮助的资源,班级的五个小组分别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知识的提炼,以下是每个小组整理出来的学习笔记:</h3> 第一组 <h3>聚焦体育课程构建,解决课标落实难题</h3><h3> ——破解、构建与引领</h3><h3> 作者:姚文丽</h3><h3> 在象征着收获的金秋,来自全球各地的近千名体育同行们一起聚集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参加由该学院学术团队打造的2018年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并有幸见证了由汪晓赞教授团队领衔打造的针对中国学校体育教学问题解决的kdl体育与健康课程首发仪式。让在座所有的观众一起感受到了该团队为解决中国当前学校体育问题所做的努力,一天的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由汪晓赞教授主讲的KDL课程实施与构建,通过她的讲解,让我清晰的了解了该课程创作的背景和构建的历程。</h3><h3> 2011年制定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作为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框架,但因一线体育教师对标准的理解不足,导致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困难。</h3><h3> 2016年季浏教授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从中观层面对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精神,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结果,并坚决在课堂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关键要素,3年来成效显著,但由于体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实施缓慢。</h3><h3> 2018年由汪晓赞教授及科研团队开发的KDL课程是从微观层面以“Know it(知之)、Do it(行之)、Love it(乐之)”为理念的一门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它遵循《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坚持季浏教授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关键要素,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地指导一线教师落实课标精神和课程模式,为一线教师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操作化的策略和方案。</h3><h3> 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KDL课程是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地解决教育领域改革中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循环过程。</h3><h3> 不论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还是KDL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一线体育教师对标准和模式的落实,因此一线体育教师任重道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只要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将这些研究落到实处,将会带来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我们唯有更新观念,提升能力,提高课堂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h3> 第二组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季浏:推进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更好落实的几个关键问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提炼:黄飞</h3><h3> 2018年初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公布,这是该标准的第二次修订,距离第一次正式出版已经经历了18年时间,但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扭转,我们在没有课程标准的时代采用的都是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大纲中规定了每个体育老师在每节体育课中应该做什么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的差异是比较大的,造成了教学大纲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实施,为了改变这个难题,在国家的主导下,组织编订了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它的优势是没有规定每节体育课每个老师必须做什么,而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标准,让你尽可能的用这个标准来指导体育课,实质上专家的初衷是给了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广泛的发挥余地,但是已经适应大纲时代的体育教师,拿到标准以后反而不清楚要做什么,滋生了许多五花八门的体育课,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依然没有抓住,基于此,为了帮助基层的体育老师能够更清楚的知道怎样去遵照课程标准,季浏教授和他的团队综合考虑了中国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各项突出问题,借鉴和思考了国外各国的体育课程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弥补了中国在该项领域的研究空白。</h3><h3>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际上实质上是连接课程标准以及基层体育教学两项内容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帮助广大的体育教师,怎样借助课程标准教授出高质量的体育课,从而摆脱单调、枯燥、乏味、教条、死板的体育教学现状。可见,课程模式也是解决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h3><h3>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一、体育课要有较高的负荷。提供的标准是运动强度140—160次每分钟,运动密度75%,练习密度50%,体育课一定要让孩子达到中高强度的运动参与。</h3><h3>二、要有十分钟的体能练习。建议每堂课都要进行多种体能练习,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体能练习既要重视丰富多彩,也要注重实际效果。</h3><h3>三、注重技能培养。建议体育课中要结构化技能训练,同时要创设复杂的运动环境让孩子在这种环境当中得到规则、责任、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素质的培养,每堂体育课技能训练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训练成果要通过展示和比赛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学会自信、培养意志、超越自我。</h3><h3>四、贯彻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高度重视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体质健康测试和心理健康测试的严谨性和数据的真实性,要重视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和实施要求。<br></h3><h3> 从本次论坛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来,由本次论坛提出的kdl体育课程是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具体体现,专家的初衷是通过不同层面的资源提供,解决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h3><h3><br></h3> 第三组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专家论坛: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课程标准》实施</h3><h3> 作者:张蓉</h3><h3> 11月15日,在2018年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上,进行了关于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程标准》实施的专家论坛,参与此次论坛的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季浏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人体运动科学学院副院长Thomas Templin教授、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运动科学系James Walter Rauschenbach教授、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运动科学系杨晶晶教授、KDL研发团队成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育研究员牛晓教授、KDL研发团队成员深圳市盐田区体育教育研究员刘永利教授,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主持。</h3><h3> 主持人介绍嘉宾后,首先向季浏教书发问:课程标准、课程模式、课程与教学三者的关系?</h3><h3> 季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政策文件,它为后面二者起思想和理念的引领作用,是由教育部制定,课程模式,比如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体育与健康优质课程是由学术团队进行开发,而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由一线体育教师奋斗出来的。</h3><h3> 随后,主持人发问来自于美国的Thomas Templin教授:在美国,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究竟如何?</h3><h3> “It’s complicated,but it decides on how to do it”,Thomas Templin教授如是说,“在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已有50年的历史,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取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是怎样理解的,因为课程标准最后是通过他们来具体实施的;同时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领导是否支持!”,“美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呢?”主持人继续追问道,据Thomas Templin教授介绍,美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包括5个方面:(1)技术技能;(2)运动认知;(3)体能;(4)身心健康;(5)价值观(即对体育的认识),最后,教授用了一句话总结:标准定在那儿,但是必须要脚踏实地实施下去才有价值!</h3><h3> 当问到一线教师的实践在国家课程标准中有何缺陷的时候,牛晓教授向我们介绍,国家顶层理念非常科学、全面,但是现阶段缺乏的是一线教师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那么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实现二者鱼与熊掌可兼得的平台与桥梁,同时牛晓教授也向我们分享了重庆市是如何开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首先积极响应顶层理念,同时由点及面地制定区县、学校与校本课程方案,最后还不可缺少各级各类的培训。</h3><h3> 最后刘永利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在KDL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个人感受,教授在分享过程中重新向我们定义了“KDL”,“K”——千辛万苦,“D”——做,“L”——不断研究,三个被重新定义的字母饱含了课程研发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h3><h3> 所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通过研究过程的学习与成长的见证,更是KDL 团队帮助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写照!</h3> 第四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践主要内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提炼:第四组</h3><h3> </h3><h3> 一、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理论背景:以国际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作为该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的理论关注的焦点为以下三方面,发展运动能力为主、 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为主、 提高体能为主的趋势。</h3><h3> 二、国内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当前国内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缺乏幼儿体育师资和专门的体育类课程;第二、缺乏对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注;第三、课堂运动负荷不足学生基本不出汗;第四、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h3><h3> 三、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核心概念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课程与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理念与思想的指引,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是连接课程标准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的桥梁,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是一线体育教师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来执行落实课程标准。</h3><h3> 四、 KDL课程的开发理念: </h3><h3> 知识与技能 K know it 知之 懂运动文化</h3><h3> 过程与方法 D do it 行之 有运动能力 </h3><h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love it 乐之 热衷于运动</h3><h3> 五、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践开发依据:遵循《课程标准》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主要精神,坚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关键要素,遵守儿童青少年动作学习与发展规律。</h3><h3> 六、(一)打造幼儿体育发展目标体系</h3><h3>有三方面的目标 :</h3><h3>第一是运动能力(动作技能、体能),</h3><h3>第二是健康行为(身体保健、 心理健康、安全生活) </h3><h3>第三是体育品德( 规则意识、 角色意识 、意志品质、 团队精神)</h3><h3>(二)打造幼儿体育发展目标体系 </h3><h3>不同年龄阶段的课程目标:</h3><h3>阶段一:3-4岁,初步体验、感受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意识</h3><h3>阶段二:4-5岁,更好的融入并参与到运动游戏课程当中,进一步学习各类动作技能 ,提升身体活动能力,锻炼基本身体素质,形成基本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品德。</h3><h3>阶段三:5-6岁,巩固和强化已掌握的基本动作技能,培养基本动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具备更多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h3><h3> 七、KDL儿童动作发展模型一:</h3><h3>基本动作技能,包括移动性动作技能、非移动性动作技能 、 操控性动作技能</h3><h3>儿童动作发展模型二:</h3><h3>体育品德与健康行为方面可以分为四个水平阶段 3到6岁为基础期,水平一为成熟期,水平二为过渡期,水平三为应用期。</h3><h3> 八、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内容体系(一)</h3><h3>分为运动技能、平衡、爬行、 走与跑、跳跃与协调、控制身体与翻滚</h3><h3>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内容体系(二)</h3><h3>运动技能、柔韧 、快速反应与灵敏、上下肢操控</h3><h3> 九、 KDL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例包括六个方面的要点:</h3><h3>1.学习目标</h3><h3>2.术语定义</h3><h3>3.技术要点</h3><h3>4.活动器材</h3><h3>5.活动内容</h3><h3>6.学习评价</h3><h3> 十、KDL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h3><h3>趣味性 、多样性 、应用性、 综合性、 拓展性 、有效性</h3><h3> 十一、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体育教师:</h3><h3>1.新手教师,按照主题的排列顺序进行教学 保持相对统一的教学进度 有利于体育教师间进行交流和学习;</h3><h3>2.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 采用选项是菜单式选择和调整不同的主题顺序和活动任务进行教学;</h3><h3>3.专家型教师,启发教师根据现有主体创造新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h3> 第五组 <h3> 体育教师眼里的KDL</h3><h3> 作者:罗雅力</h3><h3> 长达两个小时的KDL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培训由托马斯、特普林教授和杨晶晶教授协作,亲自带领老师们进行体验。本课从始至终围绕空间意识和身体移动空间的关系,身体与物体、他人、其它的关系,努力的程度和身体移动的关系等三方面开展。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非操作技能和移动技能三种。</h3><h3> 操作技能可通过用长、短拍击球,空中击球、运球、踢悬空球等途径去达成;非操作技能可通过团身、伸展、平衡、滚翻、扭转等途径习得;移动技能可通过躲、逃、追、马步跳、交替跑、单脚跳、走跑等形式去获得。且在课程里面融入了时间、使力、连贯、空间、方向、水平、途径、延伸等多种要素。</h3><h3>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们反响非常强烈,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整个活动过程始终围绕我国课程标准来进行设计,是基于运动技能的习得、情感体验的获得和成功的原则来制定的。在第一个游戏环节,教授只给予一个关键词,各小组成员通过探索、思考、合作完成对关键词的诠释,在这一过程中,让学员们通过探索充分的提高了对动作技能的认知,也提高了他们对于运动概念的理解,通过合作完成体验,获得了愉悦感与成功感,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体育素质基础。</h3><h3> 教会孩子一个理念和一个概念,让他们终身受用。创新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孩子凭空想出来的,是教师引导出来的。</h3>

体育

课程

课程标准

健康

技能

体育教师

教授

模式

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