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家里有一套印有金鱼图案的景德镇细瓷碗,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用,还要被严厉的叮嘱不能打碎,否则就真的要给你的皮肉“过年”了,所以年夜饭总是吃的高规格、低快乐,景德镇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显得既高贵又神秘了</h3><h3> 第一次去景德镇是1999年,坐大巴车晃晃荡荡差不多四个小时。景德镇给我的第一印象着实让我有些吃惊:灰蒙蒙的街道,沉闷的人流,远没有我以为的艺术氛围、或是勃发的生产场景,国营陶瓷厂里冷冷清清,寥寥不多的工人还在一丝不苟的拉坯、上釉、作画,那专注认真的状态越发让人觉得凄凉。改革大潮下的企业改制,让景德镇陶瓷人无所适从,茫然四顾</h3><h3> 再去景德镇是2014年,是按旅游路线去的三宝村,陶瓷名家李见深将三宝村买下,然后改建成自己的工作室,自然造物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艺术细节俯拾即是。陶瓷厂出租厂房,小作坊、工作室遍地开花,让原来廖落冷清的厂院充满生机,更是将厂区内民国建筑改建成宾馆。景德镇市俨然要走陶瓷旅游城市的路线了</h3> <h3>正巧赶上法国大使来三宝村参观,我跟在后头转悠,被误认为随行人员,得以到大师画室参观,好幸运啊!</h3> <h3>这不,这两年又将原宇宙国营陶瓷厂改建成了陶溪川——一个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保留了老厂区的原貌,利用陶瓷基因、丰富的工业遗产,打造新型陶艺园地,并开发了瑶里古镇游览区。</h3> <h3>这两年景德镇也通高铁了,便利的交通让我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的走进景德镇。三宝村让我惊艳、陶溪川让我赞叹、瑶里古镇让我流连,可对于景德镇,我始终有走进却看不清的感觉,你随意的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感觉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城,而不经意间的一座建筑、一个陶艺小店会让你瞬间感受到他的艺术底子,可有时政府打造的宣传主题建筑或城市标识又似乎用过了劲,显得刻意又张扬。景德镇他那缓慢又低沉的城市步伐,跃跃欲试的城市目光,让我很难清晰地描述他,可他深厚的陶瓷底蕴,又是那么让人着迷,渴望一探究竟</h3> <h3>这次我来到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馆内沿途是一列木条拼接成的宣传栏,上面写有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简介。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代,汉代时仅制陶,五代时以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北宋时创造性烧造出了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且刻有暗花纹,称青白瓷或影青、映青,使青瓷艺术达到高峰。明朝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青花、斗彩、釉下、釉上、薄胎,百花齐放,尽态极妍。到清代,中国瓷器进入一个新阶段,郎红釉、粉彩的创新设计成就了景德镇的世界瓷都的美誉,有幸听马未都讲过中国历代名窑的历史,所以看到这些介绍倒也不陌生,也能说出一二来</h3> <h3>这是新建的紫禁书院,工作人员说是按照故宫书院的模式来经营的,极力推荐书籍、仿品,故不敢久留。书院的景色却是极好,微雨洗过的天空沉静安宁,倒是读书的好地方,矗立的大烟囱,想必是湖对岸有一窑口吧</h3> <h3>瓷心茶味,不知道这个亭的用意,夸张牵强的引用琵琶行诗句的对联,答非所问的凉亭,和我这夸张的pose很配吧,如果没有文字的画蛇添足,景色还是很美的。</h3> <h3>一路前行,看到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塑——窑神童宾,总高度达十五点九米,窑神童宾只身赴火,以骨作薪,成就了御制大龙缸,被民间称为窑神。雕塑前摆放着大龙缸仿制品</h3> <h3>这是明代建筑</h3> <h3>这是水碓棚,这种借用水力来粉碎瓷石的操作至今仍在陶瓷坊使用</h3> <h3>这是清园,里面有四栋清代建筑。玉华堂是宗族祠堂,是1979年整体迁建过来的</h3> <h3>门前一400多年的罗汉松</h3> <h3>玉华堂的照壁上是瓷制的郭沫若手书,个人觉得郭沫若文采了得,可这首诗却写的一般,就不再赘述了</h3> <h3>玉华堂内展示的景德镇瓷业的习俗展,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逼真形象的瓷作场景,向我们展示着景德镇瓷业世代相传、特色鲜明的瓷业习俗,这些俗文化罕见于正史丹青,却在一坯一土,一柴一窑日复一日地践行中,像历史的河道一般,规范着景德镇瓷业的进程</h3> <h3> 从玉华堂往里走,就进入大夫第,这是清道光年间浮梁进士黄中里的宅院,门庭上方还留着及第时的贺词,想来是何等的荣耀!</h3> <h3>今年秋天可能是因为雨水较多的缘故,丹桂开得格外的繁茂,整座院子弥漫着浓浓的香甜味道</h3> <h3>这是华七公大宅,是浮梁礼芳村首富华七公的私宅,华老板主要是经营烧瓷窑柴生意,可见当时景德镇瓷业的辉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h3> <h3> 这是一所民居,主人不详,是当时一般富足农户的庭院,一般人尚有如此住宅,可见景德镇当时居民因瓷得以衣食无忧</h3> <h3>这是葫芦窑</h3> <h3>马蹄窑</h3> <h3>龙窑</h3> <h3>出得青园,按指示牌来到瓷音水榭,这里每天都会表演瓷乐,瓷乐器是景德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研制的,为的是更好的体现景德镇瓷“声如磬”的特点。这不但要求造型美观,更要求音准纯正,具有表现力,肯定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瓷乐器造价肯定很高,又极易损坏,除了特定的表演,谁用得起瓷乐器呢,毕竟不是为不惜成本的皇家服务了,所以推广普及是个问题,打造瓷业创新品牌,需要创新,更需要市场</h3> <h3>瓷音水榭正对着的是瓷都书法廊,主要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流的题词、题诗,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城市有那么多国家领导人题词的,可以想见景德镇自建国后在中国瓷业的受宠程度了,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领导人题词的就越来越少,这也说明改革大潮下的景德镇需要自己独挑大梁,凭本事吃饭了</h3> <h3>这是陶瓷成品展区,看的人多,买的人少</h3> <h3>这是青白瓷,影青刻花,照片显示不出那剔透的感觉</h3> <h3>著名的斗彩成化鸡缸杯在2014年拍出了二亿多港币的天价。当然这是仿品,售价只要六百多,也有三百多、四百多、一千多的。所谓斗彩,我猜是争奇斗艳的意思,是先用青花料在坯上画出纹样,经高温烧成,再用各种颜色在青花线条轮廓内平填。釉上完成后再烧造。因鸡与吉同音,寓意很好,使成化皇帝萌发要做鸡缸杯的心愿</h3> <h3>这是粉彩,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的粉底,浮上颜料后用笔洗开,使画面看上去有粉化效果</h3> <h3>青花瓷那就更有名了,尤其是元青花,如今中国仅存的元青花皆流于海外,“鬼谷子下山”图罐在2005年就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h3> <h3> 重点来了!敲黑板,划重点!此行最想看的就是这座古窑——建于陈朝的镇窑,历经一千多年,至今窑火不断。当然,如今只是象征性的一年点一次窑火。第一次看那么壮观的窑,那么大的窑口,真的叹为观止!只这一眼,不虚此行!窑前堆放着烧窑的松柴,如今柴窑成品已经很罕见了,我们小时候吃饭用的柴窑粗碗都收购一百元一只啦</h3> <h3>这是明清御窑,分别是匣窑、色窑、风火窑、龙缸窑、青窑,不同的窑口烧制不同的器皿</h3> <h3>这是粉定作,是仿定窑,产品宛如敷上一层粉,故粉定,里面陈列着一间间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各类展品,依然是买的人少,看的人多。对于这种家庭作坊为单位,标明身份、以示身价的做法,我突然之间感到了一些疑惑</h3> <h3> 游历了整个博物馆,让我感慨良多:景德镇的陶瓷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帝王的“赏识”和帝王对瓷器不惜代价的高要求,在精益求精中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新生,而创新、新生必然是在大规模产业化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大力扶持,使景德镇的陶瓷业欣欣向荣,改革开放后的景德镇,失去了“御用、钦定”的保障,正如我文章之前所描述的:他茫然、不知所措。而作为和景德镇齐名的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却抓住了时机,开始发展建筑陶瓷,到今天建筑陶瓷的大部分品牌都出自佛山,景德镇却在民用瓷有着扎实根基的情况下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我突然想到我原来赞叹不休的大工厂解体为小作坊的模式,看似盘活了企业,而实则也许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大规模的产业化的基础下才可以推动创新。当我看到博物馆一间一间的家庭作坊时,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传承!以家庭作坊形式的存在,必然使富有经验的老手艺人技艺难以发扬光大,景德镇有中国著名的陶瓷大学,有一大批懂艺术、有创新的年轻人,可他们的制作技术从何而来呢?虽然景德镇发展方向是以陶瓷艺术为主导,可陶瓷艺术主导是要以手艺为基础的,在陶溪川,一个个大学生创业摊位或大师工作室苦心经营,经营不易,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潜心手艺呢?怕是赚钱第一吧,所以东西卖的贵,总感觉走到哪都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像李见深大师那样有创意、又有手艺的人恐怕不多吧。</h3><h3> 感觉景德镇始终在打造,一直想改变局面,可是似乎走错了方向,力求向后看,着力于保护和抢救过去,着力于景德镇过去的辉煌与历史,把景德镇打造成一个有故事的老人。可景德镇作为旅游特色城市又似乎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交通不便以及没有形成点或片的丰富旅游资源,所以景德镇的发展还是需要以产业作为依托。</h3><h3> 我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景德镇呢?说他是前清遗老,他没有那么腐朽;叫他城市雅痞,他似乎又缺那么点情调,他更接地气,有市井气;说他是没落贵族,他其实只是在为贵族服务。那就不去描述他了,好在景德镇的窑火依然不断,而历经波折后肯定会有更好的明天。天佑景德镇,让他建在一抔高岭土上,土不尽,火不熄,愿仍见陶烟五色长!而陶瓷本身就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存在!</h3> <h3>进博物馆时,我没有拍着博物馆大门,因为不喜欢这对门联,“北看故宫 南访古窑,”需要那么没底气的吆喝吗?试想故宫需要用这句话来揽客吗?</h3><h3> 这会儿出来,离得远些,才看到门庭上高高挑着的幌子。突然觉得它就是这座古城。他在说明自己:我就是一古窑,你看不看我,我都在这儿。那幌子静静地伫立着,风来时高傲的扬头,雨落时骄傲的低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