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被遗忘的老军工

郝爱生

<h1><b>作者简介:</b></h1><h3><b>郝爱生,1953年出生,1972年1月入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九零四工厂,曾学模具钳工三年,之后调入政治部电影组、厂工会、厂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任专职摄影、摄像师,1986年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通信学院电影区队学习,2013年退休至今。平常喜欢厂史、军史、军品、收藏。</b></h3> <h1><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路,诉说着朴实无华的军工人的已逝岁月。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共和国的强盛,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着无悔于人生的故事。</b></h1><h1><b> 一说起军工,人们都会与军队和军人联系在一起,但军人与军工有截然不同,军人有军籍有服役期,而军工没有军籍没有服役期,享受着解放军总部的指挥,一直要干到退休后只享受着地方的待遇。军人要保家卫国,时刻准备牺牲,是最可爱的人!而军工是默默无闻,一直为部队的国防建设做着无私的奉献!直到退休为止!</b></h1><p><br></p><p>▽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九零四工厂的前身是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1938年6月1日在延安盐店则村建厂(九孔石窑洞),经过六次战略转移,1991年迁往山西省太原市驻扎到现在。</p> <h1><b>  我是原总参通信部6904工厂的一员,是典型的一名军工战士,我们厂是一九三八年建厂,一直跟随党中央于一九四九年进入北平,该厂与和平解放北平的前国民党军队的几个电机、电信修理厂的部分人员合并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部电信机械修配厂,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901工厂。工厂平时除修配制造外,还负责中南海的一些电器维护。为开国大典设计安装了自动升国旗装置和扩音没备,并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通信保障。老厂长苏冶(开国大典自动升国旗装置的设计者)于一九五一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该厂跟随党中央迁入西柏坡,该图是中央所在地。</p> <h1><b>  在那特殊的年代,为了该厂隐蔽、保密,一九六四年军委的一指命令将该厂从北京迁往山西省五台县山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04工厂,从此有了神密的邮政代码:山西省五台县102信箱。当时有一少部分人员留北京,归邮电部下属工厂,大部分人员迁往山西五台山区,这一驻扎就是三十年之久。在这期间工厂领导都是现役军人,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起床号、开饭号、上课号、下课号、熄灯号,整天紧张的如同生活在军营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年该厂由北京市迁往山西省五台县,厂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04工厂,这是工厂一角。</p> <h1><b>  该厂一九六四年投产后军工与家属已发展到三千余人,当时年轻人较多男女比例失调,找对象成了问题,职工不愿意找当地农村人,因为居住在山沟里,城市人还不愿意嫁给你,就是嫁给你,你还不容易给调进来,使一些年轻人思想非常不稳定,想离开工厂往城市调动,在计划经济年代只有对调才能办成,可在那年代那能找下那么对口的对调人呢?老军工对工厂是献了青春献子孙,一些子女相互找对象的事也不少,最后找的相互都是亲戚网的关系,给工作也造成一定的难度!</b></h1><h3> </h3><h3><br></h3><h3>▽这是6904工厂在五台县时的厂区全景。</h3> <h3></h3><h3></h3><h1><b> 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那时职工、家属的粮食月供应是35%的细粮;每月每人三两油;粗粮特别多;经常吃着窝窝头、钢丝面。只要工厂有卡车去北京出差时,都想法往回带动物饼干、带卦面。平时买个肉、菜等等,还得到两公里之外的东冶镇采购,一买就是一个星期的食物,如果这个星期日(当时只休星期日一天)是个刮风、下雨、下雪日,那么下星期的吃菜就成问题了!家家户户在居住的区域挖有菜窖,用来储存冬菜。在那艰苦的环境下,工厂想尽办法办好农场,办好军人服务社的同时还开着军车到外地搞猪肉,搞细粮,拉蔬菜来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b></h1><h3> </h3><h3><br></h3><h3>▽这是工厂的前山与后山连通的道路,军工给起名叫“腊子口”。,<br></h3> <h3></h3><h1><b>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生养一个孩子是非常艰难的,我家的孩子生下来奶水少,在山沟里奶粉、炼乳很难买到,基本上是喂大米粥、鸡蛋羹长大的,害的孩子到现在都不吃鸡蛋。那时的状况哪能和改革开放的现在相比呢!我的小孙子现在吃的喝的咱过去都没听过也没见过。</b></h1><h3> </h3><h3><br></h3><h3>▽工厂的机关办公楼“四号楼”。<br></h3> <h3></h3><h1><b> 工厂有子弟学校,尽管工厂对学校非常重视,人力物力投入不少,但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教育质量还是有点欠缺,每年考入大学的子女为数不多!</b></h1><h3> </h3><h3><br></h3><h3>▽这是民兵连长给战友讲解国产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使用与拆装。<br></h3> <h3></h3><h1><b> 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工厂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多放电影,文艺汇演,办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体育比赛,使年轻人的思想相对稳定,安心工作,更好地为部队服务。</b></h1><h3> </h3><h3><br></h3><h3>▽工厂民兵训练中。<br></h3> <h3></h3><h1><b> 在计划经济年代,工厂主要是大修多种型号的雷达,研发制造散射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等,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通信装备。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工厂派人随部队在前线保障我厂生产的对越喊话器正常运行!有一次一发炮弹落在我工作人员的不远处爆炸,幸亏没伤着人!</b></h1><h3> </h3><h3><br></h3><h3>▽工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剧照。<br></h3> <h3>▽工厂篮球队正在交流球艺。</h3> <h3></h3><h3></h3><h1><b>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在山沟里越来越感到生存的困难!运输不便成本高;信息闭塞难发展;技术人才难留住;必须寻找新出路。经军委批准,工厂于一九九一年走出山谷,由山西省五台县迁入太原市。工厂进入太原市后,军工产品连年增长,工厂如同焕发了青春,产品类型增多,大量的技术人才进入。真是“延安传统 军工作风 优质高效 团结奋进”的军工作风继续发扬!如今,我们这帮在山沟里呆了30年,为我军国防通信事业流血流汗,做过贡献而无怨无悔的退休人,军队还记得这些曾经为国防建设忘我工作的老军工吗?社会还了解这些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吗?年轻人你相信我们的芳华岁月是这样度过的吗?中年人你想过我们那一代在艰苦的环境下舍小家顾大家无私的奉献吗?退休的老军工战友们坐在家喝茶时,您一定还在回忆我们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加班加点不计报酬的奋战场景!</b></h1><h3><br></h3><h1><b> 作者:郝爱生</b></h1><h1><b> 校对:张焕珍</b></h1><h1><b> 2018年11月15日</b></h1><h3> </h3><h3><br></h3><h3>▽1991年6904工厂迁到太原市的厂区一角。</h3> <h3>▽6904工厂生产的通信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