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前辈挎包故事

菩提子

缘起 <h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联社、市联社党委“123456”工作思路和关于深入开展“挎包精神”教育活动的部署要求,遵照市联社陈书记关于编纂农信史志及农金记忆抢救的有关指示精神,拍摄一部反映老农金“挎包精神”、激励新一代农信员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斗精神的专题片。</h3> <h3>从10月17日开始,我们一行利用6天的时间,行驶1000公里,到了9个县市区的8个村6个小区,采访了14位老人。这14位老人中,最大的97岁,最小的68岁,其中3位是建国前老党员。</h3> 安丘 <h3>安丘的王维俭老人,68岁,退休前任安丘景芝信用社沙吾分社主任,从事信贷工作20多年,经手发放贷款15000余笔,没有出现一笔不良,多次被授予“百佳客户经理”、“优秀客户经理”、“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0年正式退休,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农金员,目前服务着附近6个村,业余揽存余额2600万元。</h3> <h3>在给我们讲挎包故事</h3> <h3>在给百姓办理业务。</h3> <h3>我们一行在王维俭家门口合影。</h3> <h3>一尘不染的锅台。</h3> 诸城 <h3>诸城刘方正老人,97岁,中共党员,1921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退伍,1954年参与筹建农村信用合作社,1978年在昌城信用社退休。</h3><h3><br></h3><h3></h3> <h3>走进诸城昌城镇西大宋村刘方正老人的家,鲐背之年的老人身体健朗,慈眉善目,看上去像八十来岁。</h3> <h3>我们的农信三代全家福。</h3> <h3>老人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h3> <h3>在浇花</h3> <h3>老人执意到大路上送我们。</h3> <h3>这是为农信工作50年的陈秀璋老人家里。</h3> 高密 <h3>这是高密建国前老党员,农信老前辈,88岁的邹仁述老人。</h3> <h3>老人在给我们讲过去的挎包故事。</h3> <h3>这是高密城关第一位女主任,也是多年的老模范,女强人,80岁的程秀芬老人。</h3> <h3>老人在给我们讲过去拓展业务的故事。</h3> 寿光 <h3>寿光的孙学道老人,90岁,建国前老党员,是革命老兵,是农金楷模。他19岁参加革命,为建立新中国,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拼杀,身上留下多处伤疤;23岁跨过鸭绿江,为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落下终身残疾;28岁因伤复员;1964年筹建寿光赵家信用社,1980年在寿光古城信用社退休。</h3> <h3>老人将自己的辉煌人生写成自传诗。</h3> <h3>年轻时的照片。</h3> <h3>这是今年85岁的任学江老人在为我们打快板。工作时,背着粪笆篮子、手拿竹板,把业务办理资料用手巾包扎在腰上,走街串巷,随时随地宣传存款、为百姓办理手续,被称为“流动信用社”</h3> 昌乐 <h3>78岁的唐芳英老人,1965年7月份参加工作,1969年入党,先后任职农村信用社业务员、出纳、会计、乡镇农村信用社副主任、主任,县联社科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妇联主任,正科级调研员等职务。由于业绩突出,先后9次获省级、16次获市级金融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被评为潍坊市人大代表,14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 1991年被授予“全国农村金系统巾帼建功模范”。2001年在昌乐联社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后,主动向党委请战,组成“夕阳红清收队”清收不良贷款,在全省农信系统产生广泛影响。</h3> <h3>拍摄中。</h3> <h3>我们的合影。</h3> <h3>干净利落的厨房。</h3> <h3>井井有条的家。</h3> 青州 <h3>青州农商行根据省、市联社部署,成立“农金记忆挖掘小组”,100天的时间,采访挖掘60岁以上的老农金92位,收集各类历史资料、老物件近千件。在挖掘采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记录这份感动,更重要的是留下农信的历史,挖掘和抢救可以传承的农信挎包精神。青州抢救小组组长、今年55岁的王谦动情地说:每次见到老人、看到他们的老物件、听他们讲故事,都感动的流泪,感觉到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省、市联社、行里安排做这件事情太有意义了!</h3> <h3>青州农金记忆抢救小组收集的老物件。</h3> 临朐 <h3>临朐76岁的李观祥老人在讲挎包故事。</h3> <h3>这是临朐大关92岁的张仁爱老人。</h3> <h3>老人用的算盘。</h3> <h3>这个挎包,老人至今仍在用着。</h3> <h3>老人在给我们讲农信成立时怎么拓展业务。</h3> 潍坊 <h3>这是奎文联社第一任主任刘炳文老人。</h3> <h3>老人在看书。</h3> <h3>老人的学习笔记</h3> <h3>学习笔记。</h3> <h3>自己发表的文章</h3> <h3>拍摄中</h3> <h3>老人在讲自己写的诗。</h3> <h3>这次采访的14位老人,是第一代农信人的代表和缩影。仅仅用一部纪录片、用一篇文章难以抒写农信70年发展的这部厚重的沉甸甸的历史,因为这是潍坊农信积累和沉淀的厚重企业文化的精华,是潍坊农信发展的一面精神旗帜。我们要在省联社、市联社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把挎包精神的传承接力作为行动自觉,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信人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挎包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挎包精神更丰富的新内涵,使“挎包精神”的光芒在潍坊农商银行系统熠熠生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