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福建之五泉州开元寺or关岳庙or清净寺or文庙

潇潇夜雨

<h3></h3><h3>今天大半天预计的行程,西街~开元寺~涂门街~关岳庙~清净寺~府文庙~中山路,都算是古泉州的典型性景点。除了开元寺,别的地方都不大,订的是下午三点的动车🚄从泉州去福安,慢慢溜达,时间估计还是相对比较宽松。</h3><h3></h3><h3>早饭后来到开元寺,在西街的西头。如果说,到泉州时间极紧,只能去一个地方,首选无疑就是这里。这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有不少人文景观和遗迹的。</h3><h3>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h3><h3>垂拱二年尽管是李旦年号,但是实际上是他妈武则天执政,武则天当年极其崇佛。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距今有1300年历史了。</h3><h3>寺里有唐、宋、元、明各时期的建筑,但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全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h3><h3>当地这么一个著名的有历史的寺庙,居然大约两、三年前开始不收门票了,这国内各处那些动则100、200元门票的庙宇情何以堪啊。值得手动大赞一个泉州旅游部门。</h3><h3>全国都在打造旅游产业,创营商环境,怎么做?这里是否值得学习?这可不是那些让人讲究的门票钱能换来的。</h3> <h3></h3><h3>看墙壁上的开元寺游览图,开元寺布局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h3><h3>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h3><h3>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麒麟壁等;</h3><h3>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相聚约200米,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h3><h3><br></h3> <h3>进入山门,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h3><h3>门前大牌匾有“紫云”二字;殿正中梁上硕大朱红牌匾,书“敕大开元万寿禅寺”;</h3><h3>殿内石柱上悬挂有一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呵呵,这说法虽说夸张点,但也说明这里的古风特点。</h3><h3><br></h3> <h3></h3><h3>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网友评价可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h3> <h3></h3><h3>穿过山门即为拜庭。</h3><h3>拜庭就是这个山门与大殿之间的庭院,面积达2800余平方米,全部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条石铺就。</h3><h3>目视拜庭极宽敞,东西两侧游廊相对,廊前分列着八棵200年至800年树龄的古榕,盘根错节,阴翳蔽日,平添古寺静寂庄严的气氛。<br></h3><h3><br></h3> <h3>拜庭中间和古榕树下分列16座唐、宋、元、明四朝建造的不同形式的经幢、宝箧印经塔、多宝塔、舍利塔、焚帛炉等,还有两只贔屃。</h3> <h3>拜亭前的这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的印度萃堵波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不难看出泉州和世界当年商贾和文化交流的繁华。</h3> <h3>大榕树下,庭院左右还有这样两只大石贔屃,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龙之九子第六子。样子似龟,喜欢负重,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我们看到的贔屃多为大石碑的下座。</h3><h3><br></h3> <h3>拜庭正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h3><h3>就是图中靠左边缘的那个建筑。</h3><h3>时间挺早,但游客不少。</h3><h3>尤其不少像是高中或旅游职高的学生,好像他们集体来这里在互相锻炼实习,不断有学生在磕磕巴巴的给大家讲解。😜😜</h3> <h3>热闹的人群走过,鸽子和小笨狗们游荡穿梭其中,寺院更加了一份凡俗烟火的味道。</h3> <h3>先好好看看悬挂于大殿歇山檐下的大匾额。</h3><h3>哈哈,有两个字不认识啊。</h3><h3>上面四个字,“桒莲法界”,</h3><h3>第一个字“桒”,同“桑”字,第三个是“法”的繁体字。有趣的是,据说这组繁字曾经难倒国内外不少游客和文化人。</h3><h3>短短四个字,其实囊括了开元寺的由来,也就是黄守恭舍园建寺和桑树开白莲花的典故。</h3><h3>桑莲法界,开始有人以为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其实考证这是明代开元寺僧的墨宝,不过没有落款。</h3><h3><br></h3><h3><br></h3> <h3>开元寺的核心建筑就是这个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也是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有着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h3><h3>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h3><h3></h3><h3>殿前的方形大平台,叫“月台”,其须弥座腰间嵌有七十二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h3><h3>大殿内还是挺壮观,但不让拍照,只能按规矩收起手机,用眼睛记忆了。</h3><h3>度娘一下,</h3><h3>大厅内正面供奉着偏印度风格的“五身如来”,而不是常见的“三世如来”,是五尊通高6米、宽3.2米、厚2.64米的金身五方佛,五方佛的协侍有文殊、普贤、迦叶、阿难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h3><h3>后面正中则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和善才、龙女。两翼侍列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h3><h3>大殿内用八十六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石柱和桁梁的接合斗拱处,有二排相向的24尊体能丰腴、身影华丽、色彩斑斓、舒展双翅的天女,她们手捧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梵文称为“频伽”(即妙音鸟),大殿内充满了这种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的木雕刻,有浓郁的盛唐风格和国外气息。泉州市标便是以妙音鸟为原形所设计。</h3><h3>大雄宝殿从建筑规制和佛像供列,都是全国少见的。</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走到大雄宝殿殿后的廊檐间,看着这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上面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h3><h3><br></h3> <h3>这两根青石柱,据说是也是当年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h3><h3>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h3> <h3>“九龙壁”见得多了,“麒麟壁”还是头一次见,</h3><h3>它立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不远,据说佛寺中有这种东西更是少见。</h3><h3>据史籍记载,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该壁原本坐落在泉州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附近的模范巷要兴建学校,才被移到这里的。</h3> <h3></h3><h3></h3><h3>“麒麟壁”中间的造型,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身披鳞甲,脚踏浮云,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咋一看,还是比较生猛的感觉啊。</h3><h3>其实,“麒麟壁”上的动物并非麒麟。文史专家考证认为,它是一种叫“犭贪”(音:tan)的动物。民间传说犭贪的胃口极大,不仅吃光山上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还跑到人间来掠夺金银财宝。有一天,它看到东海上升起一轮红日,以为是一个大宝物,猛冲过去想一口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h3><h3>这告诉我们,“人心不足蛇吞象”,做动物还是做人,都要知足啊。哈哈。</h3> <h3>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h3><h3>这是西面的“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5.06米,略低于东塔。</h3><h3><br></h3> <h3>西塔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h3> <h3></h3><h3>西塔第四层的雕像挺特殊,是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唐僧、猴行者的形象。</h3> <h3>西塔须弥座束腰处,雕刻着40幅花卉鸟兽图。</h3> <h3></h3><h3></h3><h3>这是则是东塔“镇国塔”,</h3><h3>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早期是五层木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建成如今的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8.27米。</h3><h3>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h3><h3>石塔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h3><h3>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h3><h3>这个东塔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是石塔之王。</h3><h3><br></h3> <h3>塔内石碑和塔心柱。</h3> <h3>塔身外壁石像依照佛教五乘等级排列,自下而上逐层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等,共80尊,代表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h3> <h3>每一层塔壁上刻有十六幅浮雕。</h3> <h3>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h3><h3>每层塔檐角还各系铜铃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铃声叮咚,悦耳怡人。</h3> <h3>开元寺的石头狮子不少,主要都在东西塔附近,与塔呼应,相得益彰。</h3> <h3>相聚200米的东西两塔同框留影,近景是东塔。</h3> <h3>告别东塔,看到这个墙壁上画的佛和菩萨形象的小邮箱,有意思。</h3><h3>旁边应该是景区的小邮局。</h3> <h3></h3><h3></h3><h3></h3><h3>国内唯一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959年7月在泉州开元寺这里创建,新馆于1991年2月落成,目前有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两个馆区。博物馆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h3><h3>眼前这个就是位于开元寺内东部一隅的老馆区,即现在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很闽南特色的建筑,免费参观的。</h3><h3>里面两层楼,展出的是一艘1974年出土的后渚港宋船的部分实物和宋元明清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以及各时代的海船模型等图片和文物。</h3> <h3>进入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艘大船的老船体,龙骨和大的结构都在,只是少了桅杆等上层部分,但看着相当震撼。</h3><h3>这艘宋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底尖,船壳板用2 至3重板叠合,有13个水密隔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有“保寿孔”。</h3><h3>专家说,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完整时长度为34米、宽11米、型深4米,排水量400吨,载重量达到200余吨。</h3><h3>当年这艘古船是满载大量香料药物及其他商品从东南亚归来,不知何故,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1974年夏天,这艘沉的古代木帆船一经出水,便引起了海内外考古界的轰动。</h3><h3><br></h3> <h3>船舱内出土有唐、宋的铜钱504枚,其中唐钱33枚,北宋钱358枚,南宋钱70枚,字迹已锈蚀的有43枚。出土年代最晚的钱是“咸淳元宝”,有2枚,铸于咸淳(1265-1274)年间,因此海船沉没的时间应在此年间之后。</h3> <h3>这个是宋代古沉船的复原模型船。</h3><h3>优美的造型和坚固的结构,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它以实物证明,宋代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曾经领先于世界,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泉州开放与繁荣的见证。</h3><h3><br></h3> <h3>走到这里,看到这个石碑,感觉挺有意思的。里面的院落现在是弘一法师纪念馆,但这里曾经是清末同盟会秘密机关啊。</h3><h3>历史就是这么幽默,战争与和平,时空交错就是阴阳一瞬间的事。</h3> <h3></h3><h3>弘一法师纪念馆,院落里一片如茵的绿草地中间,矗立着大师的汉白玉雕像。</h3><h3>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h3> <h3></h3><h3></h3><h3>再了解一下,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艺术家,教育家,一代高僧。</h3><h3>大师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不精妙,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话剧、绘画、音乐、版画的先驱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我国的一位全能艺术大师。</h3><h3>大师于1918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生活俭朴,精研律学,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出家后拒绝艺事,但仍继续写字弘法,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h3><h3>弘一大师晚年在闽南弘法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开元寺这里珍藏着大师在泉州生活的遗物、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等。</h3><h3><br></h3><h3>太虚大师曾为大师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h3><h3>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h3><h3>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h3><h3>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h3><h3>夏丏尊认为,“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h3> <h3>大师系列照片</h3> <h3>大师青年时期所刻和所用印章。<br></h3><h3><br></h3><h3>大师言:</h3><h3>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h3><h3>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h3><h3>~~与观看我的美篇的朋友共勉</h3> <h3>大师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h3><h3>从1928年初冬始入泉州到1942年深秋圆寂,大师将人生中最后的14年留在泉州,弘一大师生前留下的最后墨宝,便是这个写在用过的信纸背面的"悲欣交集"这四个字。被后人认为是他的遗言,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在他生命终结之时,他一面欣庆着自己的解脱,一面还在悲悯着众生的苦恼。</h3><h3>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终年63岁。</h3> <h3>我大概于1993年去过杭州虎跑寺的李叔同纪念馆,知道了这位大师。</h3><h3>25年后的今天,来泉州再次慕名瞻仰拜揭大师灵骨塔和开元寺纪念馆。<br></h3><h3>至此再次缅怀敬意!🙏🙏🙏🙏</h3><h3><br></h3> <h3>弘一法师纪念馆西边是泉州佛教博物馆,一个小院落,主建筑里面也就二、三百平,有不少古代的石碑。</h3><h3>看一眼就出来了。</h3><h3><br></h3> <h3>转回到开元寺大雄宝殿左右,来到大殿的东北角,有一个檀樾祠。</h3><h3>檀越在佛教用语中是施主的意思。</h3><h3>介绍说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黄守恭生于贞观三年(629年~712年)。此祠始建于唐代,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进三开间硬山顶,配有东护厝,每进有天井石庭,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h3><h3><br></h3><h3>祠门禁闭,推推门,打不开。</h3><h3><br></h3><h3><br></h3><h3></h3><h3><br></h3><h3><br></h3> <h3>回到中轴线,在大雄宝殿的左后方,一个画家在静静的画素描。</h3><h3>看我关注他,特意站起身,告诉我,他坐着画画的角度,来看大殿的飞檐翘角最漂亮,而且还能看到西塔的塔尖。</h3><h3>翻了翻他手里的的画夹,厚厚的不少都是开元寺各个角度的素描。问他画一张的时间,他说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h3><h3>感觉这是位极为关注开元寺、关注老建筑的有心人,挺让人敬佩。</h3> <h3>坐在画家小板凳上抬头看,学习体会一下他画画的角度。</h3> <h3>图片右上方,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之间,便是上百年的菩提树。</h3><h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h3><h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h3> <h3>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戒坛是指佛教徒受戒的地方。</h3><h3>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年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h3><h3>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h3><h3>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箫、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前面的百柱殿的妙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h3><h3>里面坛内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 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h3><h3>很遗憾,里面同样不让拍照,只能这么枯燥的说说了。</h3><h3><br></h3> <h3>这是甘露戒坛的后身,甘露井的位置。</h3> <h3>这个角度更加清晰的看到戒坛的极具特色的房顶结构。</h3> <h3>一个小阁亭,蓝天下,飞檐翘首,英姿勃发。</h3> <h3></h3><h3>就在“桑莲法界”大雄宝殿的西北角,有一个大概百十多平封闭的小院落,院落西部墙壁有大字,桑蓬古迹。</h3><h3>这里就是开元寺的来历所在啊。</h3><h3>扒墙头看,里面确有一株树龄1300多年的古桑,如今算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h3><h3><br></h3> <h3>传说里面的这棵千年老桑树,曾经突然开出了一朵莲花,被认为是佛祖显灵,由是“桑莲法界”。桑树开出白莲花应该纯属是老百姓的杜撰、附会,但老桑树确是伴随着寺庙历经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h3><h3></h3><h3>树下有一块石柱碑,上有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h3><h3></h3><h3>在1925年的一次雷击中,古桑被一劈为三。然而,古桑不但不死,却长出同根的三株古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至今绿荫盖地,枝繁叶茂,青春焕发。</h3><h3><br></h3> <h3>开元寺里的这块“万山第一”,据说是泉州东岳行宫第一进石牌坊上的匾额。东岳行宫是一座祭祀道教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坐落在泉州市东门外凤山,历史上建筑庞大,颇具特色,可惜在泉州城当年多次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中,遭到大肆破坏,导致“万山第一”坊塌圮,后此坊额收存于开元寺这里。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在他的庙宇里,这座“万山第一”的牌坊,便非常贴切了。</h3><h3>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古时候寺院叫“山”,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作“万山第一”、“大开元寺”。</h3><h3><br></h3><h3><br></h3> <h3>洁净的蓝天对比摇曳的树枝影像,似真似幻,恍惚现实和虚无就在一瞬间。</h3><h3><br></h3><h3><br></h3> <h3>都说深山藏名寺,开元寺却处在泉州市区最繁华的西街,四周房屋稠密,街巷嘈杂,只靠山门前一堵象征性的紫云屏与凡世隔绝,紫云屏和天王殿之间还横亘着一条人潮涌动的市场般西街,仿佛这无形中缩短了喧闹尘世与清净佛门的距离。</h3><h3>真可谓千年古刹,礼佛净土,大开元寺,欢乐人间。</h3> <h3>从开元寺出来,按计划打车直奔通淮关岳庙。</h3><h3>到涂门街,老远就可以望见袅袅青烟,闻到浓浓的香火味了。</h3><h3>我们这天是周四上午,完全没想到这儿人声鼎沸的场景。这里的香火就像我们看到别处庙宇的初一、十五,可谓摩肩擦踵,个个旁若无人,喃喃自语上香叩拜后又匆匆离去。</h3><h3></h3><h3>听说庙内香火每天都如此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h3> <h3></h3><h3></h3><h3>关岳庙是道教庙宇,始建于宋代,原来名叫关帝庙,因为庙内主祀关羽。民国三年增祀岳飞,于是改名为通淮关岳庙,是国内少见的关羽和岳飞于一祠的庙宇。</h3><h3>关岳庙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宝塔龙吻,其间配有花鸟走兽。</h3><h3><br></h3> <h3>据说崇商的福建人,闽南人,泉州人,有很多刚到泉州或离开,还有平时有时间,都一定要到这里拜揭关羽和岳飞,来这里被视为一个人“忠义孝悌”最直接的体现。<br></h3><h3>庙宇占地二亩多,由主庙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三进深。</h3><h3><br></h3> <h3>进入庙内,殿内正位左祀关羽,右祀岳飞,其余地方皆布满对联和碑刻。<br></h3><h3>祭殿不大,有人进香,有人跪拜。又能听见源源不断的掷筊声,有人跪拜的同时通过二块贝壳状的木板掷地后的正反面,正在自己卦卜判断想要知道啥事的吉凶,据说这里十分灵验。</h3> <h3>可以想象,要是每回农历的大日子,这里会是什么样子。</h3><h3>尽管这几天天天看到闽南建筑,但每每看到这样的廊檐、龙吻,还觉得真是华丽漂亮。</h3> <h3>在涂门街,关岳庙旁边一侧,有一片比庙宇还老旧的旧房子,就是图片远处的房子,树影下有这样两块石碑介绍,才知道是锡兰侨民故居,从这里走很容易错过的。</h3><h3>现在里面有人居住、好像不能随意参观。</h3><h3>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也,印度洋上的小岛国。明天顺二年(1459),锡兰国王遣王子出使中国,时因锡兰国内变故,王子滞留泉州,取“世”、“何”为姓,后裔于清初建此居所。</h3><h3>此居所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双坡顶,抬梁式构架。东侧附有一连七间护厝,并配有天井、水井,后花园。</h3><h3>泉州,果真地上随处都是文物。不愧那句话,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啊。</h3> <h3></h3><h3>继续前行几十米,外观典型的清真遗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泉州清净寺。</h3><h3>这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的代表性遗存之一,又名“圣友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来自现伊朗的朝觐者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出资予以修缮。</h3><h3>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全部以花岗岩石与辉绿岩石建造的具有中世纪中亚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院。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h3><h3>现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等建筑,呈现极为鲜明的西亚伊斯兰教寺院特征。</h3><h3>清净寺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交通繁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当时泉州与阿拉伯地区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h3><h3><br></h3><h3>清净寺占地2000多平方米,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大门用青、白两色花岗石精雕,整体由三层四道高大相连的半穹顶或穹顶尖拱门组成,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h3><h3>有人把门,门票3元,就是象征性的感觉,不过还得走两百米拐到寺后去买。</h3><h3>咋说呢,就收这点钱,不如不收呢,还让人讲究的。要不就狮子大开口,要个三十元、五十元滴,愿看不看,哈哈。</h3><h3><br></h3> <h3></h3><h3></h3><h3>整体主体建筑有门楼、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门楼有四门三室重叠相连成一条甬道直达寺内。</h3><h3>这是从门楼进来后往回看。</h3><h3>门楼屋顶的平台,名“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h3><h3><br></h3> <h3>穿过门楼进寺,右侧立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石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石碑。</h3> <h3>由于一般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向圣地麦加,而麦加位于中国的西方,故清净寺布局也像国内大部分清真寺一样,整体是东西向。内部虽然没有明确的布局形制,但在建筑分布上也有“主次”之分。如虽然经过多年改建、扩建,清净寺重要空间的礼拜大殿——奉天坛仍处于整个组群的前部并紧挨着清净寺入口 。</h3> <h3>与门楼相联的这个奉天坛,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但能看到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巨大的尖顶窗户、中间的残柱,很有一种历史的苍凉感。</h3><h3>看介绍,这个大殿原来罩着巨大的穹顶,殿内有12根石柱。在1607年的一次地震中穹顶坍塌,也只留下了9根残柱至今。</h3> <h3>西墙有七个尖拱形宝盖状龛,窗顶横楣及龛内均刻有古兰经。</h3> <h3>画面左侧就是奉天坛的南墙,临涂门街,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开8个长方形大石窗,街上人和里面人可互相张望。</h3><h3><br></h3> <h3>奉天坛里留个影</h3> <h3>奉天坛西侧是个小微型的清净寺介绍展览馆,有一点本寺的图片和小实物。</h3> <h3>寺内西北角,奉天坛北侧,还有一个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建的一间小礼拜殿,叫“明善堂”。</h3><h3>这个建筑在这片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中别具一格,是中式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建筑形式,可谓中西合璧。</h3><h3>这里初为阿訇居住生活区,万历年间地震,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于是这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在内部构造上吸收了阿拉伯建筑的特点,设置了圣龛,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宗教特色的建筑审美风格。</h3><h3>明善堂大门上额,悬挂一横匾,“认主独一”。</h3><h3><br></h3> <h3>在清净寺北部围墙的一个角落,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敕谕”的石刻,是一个明成祖朱棣在1407年颁发的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h3><h3>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左右篆刻“敕”“谕”,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下框为双龙戏珠。</h3><h3>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开明皇带,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派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中外友好;对内实施团结少数民族,尊重宗教信方针。</h3><h3>这个颁发的《敕谕》,是团结保护信仰穆斯林的历史见证,据说在西安、福州的清真寺也都有发现该《敕谕》的石刻。</h3><h3><br></h3> <h3>新礼拜堂位于清净寺院落的东侧,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这是2006年,阿曼驻华大使到清净寺参观后,将清净寺想建新礼拜堂的意愿转达于阿曼国王。尔后,阿曼苏丹卡布斯捐资在清净寺东侧兴建新礼拜堂,2009年竣工,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模仿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h3><h3>这阿曼苏丹挺够意思,那么有钱,时不时的给俺们的几千万贫困户也多捐点。嘿嘿。</h3> <h3>蓝天下的近处新礼拜堂和远处老清净寺。</h3> <h3>从清净寺出来,想走后城巷去文庙,问了好几个路人,都说不知道。正疑惑呢,路口到了,就是这个后城巷。</h3><h3>看游览图,觉得小巷有些名气,也可以直达文庙。其实从清净寺出来也没几步,就是可能我们说的名字太书面了?可能当地人对这个小巷另有叫法。</h3><h3>踏入后城巷,窄窄的特色小巷两侧有古色古香的画室、旧货坊、茶室和住家,这里应该也是政府打造的文创一条街。这里游客不多,恬淡宁静之中,带着一股文风雅韵。</h3> <h3>进小巷不过二、三十米,东张西望呢,看到左首有个狭窄小胡同,怎么感觉像个小庙,进去看看,果然是个小庙宇。</h3><h3>其实这是一个贯通小走廊,几步之内的两侧和过廊的上头摆上了祭祀的供物。</h3><h3>这个后城巷,它原名厚诚。那么,为什么原名叫“厚诚”呢?就是因为这个袖珍小庙。</h3><h3>小庙门额上书有“厚诚祖师公”五字,恰巧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香。</h3><h3><br></h3> <h3></h3><h3>看碑记,该宫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奉祀的“祖师公”就是北宋名门杨家将中的杨五郎。相传杨五郎出家五台山为僧,曾助杨六郎大破辽国天门阵,后人为此建宫庙尊奉他。杨五郎忠厚诚实,人们希望子孙秉承其品德,所以也把旁边这条小街命名为“厚诚”,这里就叫厚诚祖师公。</h3><h3>祖师宫不大,面积也就不到3平方米,过道的上方,就是神龛,原有一尊“祖师公”神像,传说是从五台山分炉而来,后来被偷走了。于是当地人放三尊木雕神像,中间高40厘米的是祖师公,两侧各有一尊20多厘米高的护卫神像,大概这些也就40多年历史。</h3> <h3>从小小巷的另一侧,往回拍。</h3><h3>横匾上书写“崇正大禅师”,就是指杨五郎,杨五郎也被奉为杨氏家族的保护神。</h3><h3>泉州有一民间民俗,也与此地相关,即每年中秋之夜会有许多善男信女到这里“听香”。</h3><h3>呵呵,这都是故事,一听一过而已。</h3> <h3></h3><h3>往前走,在后城巷小庙宇的斜对面,有一座三开两进的古厝,不经意地亮着自己的陡檐翘脊。这幢古厝名唤“济阳别墅”,它在泉州市区是颇有名气的,不仅因为它的建筑独具特色,更因为它的主人是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人物。</h3><h3>“济阳别墅”,又称后城蔡宅,是菲律宾华侨富商蔡德燥于光绪年间1904年建造的中式别墅。坐北朝南,建筑为穿斗式木构架,主体建筑为硬山式翘脊屋顶,柱、梁、枋、檀、椽等木质构件皆用榫卯铰接。东有东厅,西有护厝,屋后为花园,临后城街筑有三米高的红砖封壁围墙。</h3><h3>别墅主人蔡德燥,1866~1944,出生于晋江梧林村。蔡德燥有七子,现在居住这里的叫蔡文榕,是蔡德燥的儿子蔡联泰之子。</h3><h3>蔡德燥出生于贫困家庭,13岁远渡重洋到菲律宾。经过20多年的拼搏,在马尼拉市开设了“隆泉布庄”、“隆泉公记”商号,经营布匹、毛货,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在菲律宾、英国、香港、上海等地从事跨境贸易,逐渐成为显赫一时的华侨富商,还担任了马尼拉市华侨商会的会长。</h3><h3>蔡德燥事业有成之后,决定迁居泉州。1904年他在泉州后城买地并雇工建厝,因为其族为济阳衍派来,所以后来将大厝命名为济阳别墅。</h3><h3>有人发现,济阳别墅整栋厝都没有刷漆,这是因为他把当时筹备用于油漆工序的钱,全都捐给了国家,总数有2万块银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实业救国、修筑铁路”。1910年,福建省内第一条铁路——全长28公里的漳厦铁路江嵩段正式通车,蔡德燥就是这条铁路的股东之一。蔡德燥乐善好施,爱国善名远扬。</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来到别墅第一进大门前,一抬眼就见门楣上悬挂乌底金字横匾,上书“急公好义”四字。</h3><h3>据介绍,此匾是1919年以“大总统”徐世昌的名义为济阳别墅主人蔡德燥颁发的,褒奖他的善行义举。</h3><h3>时任“外交总长”的伍廷芳送给蔡德燥的一副对联也挂在别墅里:</h3><h3>“梅兰虚竹生静气,和风朗日喻天怀”。</h3> <h3>屋后为花园,绿意盎然,中间有个莲花座装饰的水井,造型别致。</h3><h3>看介绍说,2005年,有一部由濮存昕扮演的弘一法师的《一轮明月》电影,这里的一间屋子就作为弘一法师禅房的拍摄地,还在后花园取了不少景。</h3><h3>但整个建筑比较破旧衰败,保护得一般。<br></h3> <h3></h3><h3></h3><h3></h3><h3>沿着后城巷再往西走不远,就来到一个大广场,泉州府文庙。</h3><h3>我的身后是一个大牌坊和洙泗桥,前方地面就是棂星门遗址。</h3><h3>泉州府文庙规模为东南七省之冠,集宋、元、明、清四朝代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其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泉州作为“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是历史文化名城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h3> <h3></h3><h3></h3><h3>文庙,又名府学,始建于唐,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包括文庙、府学两组建筑,免费入场的。</h3><h3>文庙包括棂星门(遗址)、大成门、泮池、泮桥和大成殿等重点建筑;府学包括育英门、学池、明伦堂等重点建筑。</h3><h3>府学那边由于时间关系,我和张同学没有去看。</h3><h3><br></h3> <h3></h3><h3>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门、大成殿、金声门、玉振门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修建,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h3><h3>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是清末建筑。</h3><h3>这就是从大成门看大成殿。</h3> <h3>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h3><h3>中间纵贯一座建筑于元代的石桥,名曰泮桥。</h3> <h3>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代表当时最高建筑规格,是目前泉州唯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h3><h3>大成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为全国现存孔庙所罕见。</h3><h3><br></h3> <h3></h3><h3>殿内正中有孔子站立塑像,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回、曾参、孟轲、孔伋(子思)等孔子四大贤弟子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设有两龛,分别供奉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h3><h3>正厅上方梁上悬挂有清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宣统的“中和位育”等好多大匾额。</h3> <h3>大殿里有不少青铜文物,是祭孔乐器、礼器等。</h3> <h3>院落的两边庑廊我俩扫一眼,黑乎乎的,有点画像,没啥像样的东西。</h3><h3>只有三、四个人在诺大的庙宇里游览,挺清净。尤其自己照相留影挺好,不用躲人,没有“合照”。😂😂</h3> <h3>广场的西侧还有一个文庄蔡公祠,祭祀的是蔡清,明朝著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h3><h3>蔡公祠为明朝万历年间建筑,外墙面檐牙高挑、造型粗朴,采用了泉州典型的出砖入石的砌墙形式,红砖青石交错,更有视觉感,好好看看墙壁,相当漂亮。</h3><h3>可惜大门紧锁,不知道里面什么样子。</h3><h3><br></h3><h3><br></h3> <h3></h3><h3></h3><h3></h3><h3>顺着文庄蔡公祠门前小道走出来到中山中路,一回头,“泮宫”两个字亮晶晶地展现在牌楼上,旁边有落款“吴鲁”。</h3><h3>泮宫是指古代的学校,吴鲁是福建最后一名状元。原泮宫建于宋代,亦称“圣贤门”。泮宫门楼20世纪初重建时曾是歇山顶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创西式建筑材料与中华传统木构建筑工艺结合之先河。</h3><h3>现在的建筑是2003年重建的。</h3><h3>泮宫后的建筑群,就是我们一路走过来的文庙、文庄蔡公祠等。</h3><h3><br></h3><h3>涂门街的这一块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间,包含中国传统的释、道、儒三教,再加上伊斯兰教,我们没有去的基督教泉南堂(清同治三年建),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宗教,就像微观雕刻一般被置于这里。这些宗教虽然传入泉州的时代各异,却也在一千年间相安无事,这在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统治利器的古代,想想,算是一大奇观。<br></h3> <h3></h3><h3>泮宫旁边,这就是长达两公里的中山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h3><h3>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连排骑楼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南洋式建筑精华,是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h3><h3>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h3><h3>这条路上,有闽南名楼威远楼、标志性建筑钟楼、大上海理发店、花桥慈济宫、原为施琅后花园的泉南基督教堂、有“圣贤门”美誉的泮宫等,历史古迹星罗棋布,处处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h3><h3><br></h3> <h3>回到客栈附近,吃罢便饭,稍事休息,便奔向动车站。</h3><h3>算是在泉州三天两晚,没少跑,不过看看路书,这里还有著名的安溪铁观音,还有泉州南少林寺、天后宫、李贽故居、真武庙、安平桥等,还有号称民间皇宫的清末的蔡氏古民居群,还有头饰、服装和婚俗都很独特的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统统这些都还没有看到的。嘿嘿,为再次来找个借口吧。</h3><h3><br></h3><h3>有人说,泉州每块石头、每个树木都有一段故事,尽管岁月留下了斑驳的颜色,仍然动人心扉……那充满动感、高高翘起的燕尾檐角,那充满年轮的木门雕花,那隐藏于老城街头巷尾、闽南地区特有绚烂至极红的红砖古厝都让人有一种交错时空的感觉!</h3><h3>的确,就像白岩松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应该去一次的城市。</h3><h3>泉州,已经留下了深刻记忆的地方!</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