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遵义,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喜山运动使遵义告别蔚蓝深海,走向绿色桑田。沧海桑田不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更是人文的。既传承着沧桑厚重、弦歌不绝的历史文脉,又演绎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华丽转变;既蕴育着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书写出意韵醇香、禅悟人生的茶酒诗篇。特别是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成为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走进向意气风发的今天,除了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还有一碗新鲜香辣的羊肉粉,它用温热的天资铸就了我们的性情、点燃了我们的激情、激发了我们的豪情。<br> 人们赋予了遵义地区的羊肉粉一份历史的思考<br> <br> </h1><h3></h3><h1> </h1> <h1> 传说,遵义(为古夜郎国)地处大娄山脉,属于云贵高原低地势丘陵地带,雨水长年不断,山上经常云雾缭绕,所以潮湿,性寒,当地人易得风湿和伤寒。<br> 汉武帝在位年间,派遣名医张仲景到夜郎为百姓治病。那个寒冷的冬天,张仲景来到夜郎(遵义),看到夜郎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便让弟子(现在的遵义城北)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辣椒及一些驱寒的中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切片,大米做成米粉,煮熟后,分给每个人一大碗羊肉汤,人们吃了羊肉粉,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风湿和伤寒都治好了。张仲景走时将配方留给了他的徒弟,叫他留下来继续为百姓治病。<br> 从此在这片高原上,羊肉粉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h1><h3></h3> <h1> 还有一说是在清朝中期兴盛起来的。据《播州杨氏家谱》记载,清朝中期,遵义羊肉粉已享誉西南。这或许是关于遵义羊肉粉的最早确切记载。厚重的历史并没有被天长地久的习惯而模糊掉。遵义人的骄傲,很多时候都在那一碗碗香而不膻的羊肉粉里。</h1><h3></h3> <h1> 《遵义府志》上查阅的资料,本地山羊的历史久远,1820年遵义已有米粉的说法,推测下来,遵义羊肉粉出现的时间至少也有150年。遵义羊肉粉也就是遵义文化的体现。<br> 遵义羊肉粉能够流传100多年依然受欢迎,除了是历史、是文化,更是每一个遵义人的回忆与安慰。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先生在1929年1月25日的《新中华报》副刊发表了《吃羊肉粉》一文,写到了羊肉粉的口感、吃法,并由羊肉粉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从前也是喜欢吃羊肉粉的”。在这位文学家笔下,羊肉粉不仅是一道地方美食,更是一份群体记忆,一种乡愁的载体。羊肉粉是遵义这座历史名城的一个特色符号,传承羊肉粉就是传承地方的文化。</h1><h3></h3> <h1> 说到遵义的羊肉粉,不得不说遵义的辣椒,遵义是我国种植和食用辣椒最早的地区之一,辣椒在中国有多少年种植史,敢为人先的遵义人就有多少年种植史、食用史。是遵义的辣椒成就了遵义的羊肉粉,还是遵义的羊肉粉成就了遵义的辣椒?遵义人爱吃羊肉粉,爱吃香辣新鲜的红油羊肉粉,为此有“无椒不成席”的饮食渊源和生活习惯。<br> 而今天,羊肉粉和辣椒都早已成为遵义这片土地上人民的一份情怀与责任、一项产业与事业。可谓黔北大地街巷飘香(羊肉汤香)坡土一片红(红辣椒)。<br> 遵义人始终发扬工匠精神,把小个辣椒和一碗羊肉粉做出了大精神。时光荏苒,天道酬勤。现在遵义众多地方特色辣椒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畅销全世界。遵义羊肉粉也砥砺前行,把小家店做出了大品牌。遵义人把遵义羊肉粉做成了风靡全国的品牌,不仅抓住了所有吃香辣新鲜羊肉人的嘴,也抓住所有健康暖胃人的养身之心,这就是中国功夫、贵州风采、遵义羊肉。<br> 来到遵义,你既可追忆金戈铁马的海龙风云,也可凭吊赤水奇兵的峥嵘岁月;既可体验经典传奇的酱香江湖,也可品味酣畅淋漓的(羊肉粉)香辣人生。豪情至此,夫复何求!<br> </h1><h3></h3><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 数百年来,遵义人民血液里流淌的坚毅与朴华。遵义羊肉粉用它温热曾伴随衣衫褴褛的红军度过严寒酷暑,伴随贫病交加的百姓度过苦难岁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这滚烫的羊肉汤,造就了遵义人民的热情与勇敢,培育了遵义人民的热忱与好客。<br> 从羊肉粉扎根这片土地,它就开启了为人民服务的风雨征程,只是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让它的光芒闪烁得如此明亮。当它从普通的食材蝶变成一种商品,就已经成为我们脱贫致富的产业、享受人生的事业。<br> 从前我们穷,把羊肉汤当药,把回乡当愁。如今我们富了,把羊肉粉当美食,把回乡当幸福。人们在诗歌和远方的那一端,开始思念故乡,回味香鲜的羊肉粉、寻找诗意的乡愁。而这乡愁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因为滚烫的羊汤正缭绕黔北大地,红红火火的日子正大地飞歌。<br> 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记得清来路、找得准出路。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来路,我们的出路,都是这一片红色的土地、这一份民生的事业。<br> 滚烫羊汤、赤子之心,百味相思、千般寻觅,唯此最解乡愁。<br> 墨林夕</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2018.11.16</font></h3><h3></h3> <h1><font color="#39b54a"> 后记:我很荣幸能在黔北沃土上出生、成长,并且成为羊肉粉美食的传承人。</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心的唯有农耕民族对美食文化的传承。</font></h1> 墨林夕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