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插队轶事(三)农家院落

祥瑞

<p class="ql-block">文字:祥瑞</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h3>  下乡插队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很多事在记忆中都模糊了。但是,插队时我所居住的院子以及院里曾经发生的事,却始终记忆犹新。 那是一座黛瓦黄墙的农家院落。南面土墙的正中是院子的大门,门楼看起来很厚重,上面盖着破旧的青瓦,两扇斑驳的木门还显结实。 走进院内,东侧两间房住着一户人家。西侧是相邻院子东厢房的后墙,后墙北端栏沿上固定着一方石磨,屋檐下挂着推磨用的木拐。石磨旁有一道门同邻院相通。正对大门的一排房共有4间,头间住着一个“五保户”,第二间是我们几个男生的住房,第三间是生产队贫协主任的家,第四间是两位女知青的宿舍。 </h3> <h3>  时间过得很快,住进大院已经几周了。近些日子断断续续一直下雨,无法下地干活,只能傻待在“家里”。 一天上午,忽见从隔壁院里蹒跚而来一位白发老太,右手紧握夹在腰间的塘瓷盆的边缘,左手提着一只木桶,径直走到那方石磨前,原来是要独自一人磨黄豆。我立在“五保户”门前的栏沿上,看见老太婆用铁勺舀出半勺泡好的黄豆灌入磨眼中,然后将铁勺放回盆里,用腾出的右手抓住石磨边角升起的手柄,吃力地转动石磨。 这种比家里架在铁锅上要大许多的石磨,下面的磨盘是固定在石板底座上的,一周有稍稍倾斜的沟槽。上面的磨盘需用力旋转,才能磨碎大颗粒的东西。这种石磨,一般要两人配合使用,一人用专用推杆旋转石磨,一人加料加水,又快又省力。若一人操作,那是相当地费力劳累。</h3> <h3>  细雨蒙蒙,天气寒冷,银发飘逸,磨盘艰难转动。我不忍心再当旁观者,毫不犹豫要过去帮帮她。</h3><h3> 我见过这种磨怎么用,只是没有实践过,借此机会刚好学习学习。 我取下挂在屋檐下的推拐,拔掉石磨边上的手柄,将推拐前端略高于石磨的短轴插入取掉手柄露出的圆孔内,手握底部的横杆,开始推将起来。推拐近人的一端,有屋檐垂下的绳索固定牵拉,因而没有沉重的感觉,只需推磨人掌握平衡,推拉旋转石磨即可。刚开始操作时,逆时针旋转的磨盘刚到12点和6点的位置就停下来了,急的我手足无措。但很快我就掌握了规律,在3点位时用力推,在9点位处用力拉,避兔了两个用不上力的盲点,很快竟成了“高手”。</h3> <h3>  石磨平稳地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老太恰到好处地用长手柄的铁勺,从石磨上方的圆眼里添加黄豆和少许的水,带着泡沫的雪白的豆浆立刻从两扇磨的缝隙里流出来,沿着底盘的沟槽淌进木桶里。 浸泡的半盆黄豆不多时就磨完了。老太一边说谢谢,一边继续忙着收拾“残局”。我也告辞回家。</h3> <h3>  大概是在第二天吧,同老太太住在一个大院的大队会计找了我。他问我是不是昨天帮一个老太婆磨黄豆了?我说“是,咋了”?他说,那个老太婆是地主婆,以后不要随便帮忙。会计说话的口气倒还温和,好象没有批评和责怪的感觉。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噢”了一声。谁料会计离开时忽然又冒了一句,说我们院里东厢房住的那家也是“地主”。望着会计离去的背影,我愣了一刻,分明感觉到这是在提醒我什么。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之后再也无人提起过此事。但是,这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始终弄不明白这有什么问题,更不能去解释什么。我帮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一个忙,难道有错吗?难道这有可能会扯到阶级立场、阶级斗争、甚至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的高度去警示吗?我觉得可笑而荒唐。我深深感到,“文革”在农村还在继续,看似风平浪静的广阔天地实际并不平静!</h3> <h3>  至于大院东厢房住的那户“地主”,大队干部虽提醒过,但我偏偏要去观察留意,想看看“地主”的“嘴脸”,我就是这样性格的一个人。 “地主”老胡约40岁左右,一直被监管着,几乎不同任何人讲话,沉默寡言,就知道干活。有人悄悄告诉我,老胡在“文革”动乱中被吊起来打过,受过苦。老胡解放前在汉中联中(现汉中中学)读过高中。我听老胡说,那时汉一中的高中连理化课几乎都用英语授课……老胡有一儿一女,可能因为家里贫穷,儿女长得都很矮小。儿子小名叫龙娃,大概15岁左右,又黄又瘦,身体很差,看见就让我心酸。 而事实是,老胡他爸才是地主,他是受了株连。象这样受到冤屈的人,一个有文化的老实巴交的农民,长时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摧残,令人完全不能理解,无可奈何,实乃悲剧。</h3> <p dir="ltr">  说老实话,这家人对我们知青确实很好,老胡的妻子冒着风险,悄悄给我们送过无数次的泡菜、咸菜、浆水莱,还有点灯的煤油等等。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生活也很困难的老胡一家多次偷偷帮助过我们,令我们念念不忘。他们又没有求我们做任何事,就是看我们可怜,看我们白稀饭拌咸盐时,才小心谨慎送点小菜之类,完全是关爱和善意之举。</h3><h3> 当然,隔壁的贫协主任一家也给我们送过类似的菜肴,关心帮助过我们,我们都牢牢记在心上。至于那个“五保户”,他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可是我们却无能为力。这个农家院落,按现在时髦的话讲,是一座美满和谐的院子。<br></h3><h3> 知青是来农村劳动锻炼的,有些事当时只能听在耳中,看在眼中,记在心中,怅然迷惘,不得其解,留下深刻<u>地</u>记忆。然而,最难以忘怀的、时常让我眷恋的,还是那座破旧而又不寻常的农家院落,院里有曾经的迷茫,痛苦的经历,难忘的过去,温馨的回忆……<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11.1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