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学习钢琴至今已经有两年多了,从不识五线谱到能够视谱弹奏,从不会双手弹奏到能自如流畅地双手弹奏,从只会C大调到掌握了G、D、A、E大调......一路走来,学琴的新鲜感正在慢慢消褪,而现在仍在坚持不懈地学琴、练琴,是因为学琴练琴已成为一种习惯,也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空闲下来如果不练琴总觉得有件事没有做,有点负罪感。</p><p><br></p><p>在过去的两年中基本还是以拜厄钢琴教材的练习曲为主,练习曲虽然枯燥乏味,但却是打基础的重要步骤,包括识谱、视奏、技巧、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装饰音等都通过练习曲的循序渐进而一步步完成。</p><p><br></p><p>这首布格缪勒练习曲中的“阿拉伯风格曲”是我喜欢并向往弹奏的曲目,希望我能坚持到可以弹奏它的那一天!</p><p><br><br></p></h3> <h3>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接触了各种学琴的同学,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看到的一些现象,感触颇多,有了想写美篇的冲动。<br>假如有朋友有兴趣想学乐曲,建议首选钢琴,钢琴是键盘乐器,每个琴键都是固定的,只要会看五线谱,弹对位置,节奏正确,旋律就不会错,弦乐就不这么简单了,不是经常有人把学钢琴和学小提琴的人进行对比嘛,学了5年钢琴的人可以弹一些像样的曲子,学了5年小提琴可能还是很难听的噪音。所以说钢琴是比较容易入门的乐器,尤其对五音听不懂的人来说是最容易入门的一种乐器。</h3><h3><br></h3><h3>有人认为只要自己能看懂五线谱就可以自学钢琴,根本不需要老师的指点。</h3><h3>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刚入门时,有时间还是应该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如乐理知识、节奏、识谱、手型等,这样有助于在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开端;另外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一点就是需要回课,回课是让老师发现你弹奏错误的最佳途径。有些同学很怕回课,如果只上课不回课等于白学,其实很多人是不具备自学钢琴的能力的,在有老师指点下还会经常弹错,如果自学的话,除了把自己练废了没有任何好处。<br><br></h3> <h3><p>对学琴而言,识谱是最基本的,如果在一开始就畏惧看五线谱,耍点所谓的小聪明,用简谱或者拉丁文标记,那就很难走得远。</p><p>第一学期的第一课,老师就强调不要在五线谱上标记简谱,因为乐谱上的指法是用阿拉伯数字标记的,如果用简谱标记,尤其在初期会与指法混淆。另外五线谱的优点就是每个音符对应的钢琴琴键都是固定位置,简谱则是由首调决定其琴键位置。总有些同学喜欢用简谱标记,结果就是越来越不识谱。识谱与否的区别在于,识谱的同学弹的是成调的旋律,不识谱的同学是乱弹琴。</p><p>另外,有些同学在学琴时特别关注用哪个手指弹,而不是关注乐谱的旋律,毕竟每个人只有10个手指,而钢琴有88个琴键,并不是每个手指固定弹哪几个琴键的。每当有同学问我用哪个手指弹的时候,我都觉得诧异,因为我觉得不记旋律只记手指会弹错的,而且那些特别关注手指的同学往往乐感也不好,即便弹错了也不知道。</p></h3> <h3><p>每当要学习一首新乐曲前,正确读谱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中年开始学琴的人来说,我认为最先要做的事,不是急于读谱和在琴上摸索,而是先把示范曲反复听熟练了,对新乐曲的旋律有个深刻的印象,然后读谱唱谱,乐谱看懂了再开始摸琴单手练习、双手配合。</p><p>像82条这种不完全小节起音的乐曲都是有点难度的。</p><p>很多同学急于求成,拿起乐谱就上琴弹,练来练去练不成,把自信心给慢慢练没了,效率和效果都很差。</p><p>读谱也是有技巧的,对有升降音符号、有符点的乐谱尤其要特别注意,如对有升音记号的乐谱,要看清哪几个音符是需要上黑键的;有符点的或者左右手节奏不同的要先看清如何配合。</p><p>初学时,老师说为了方便快速识别,可以把有升音要求的音符圈出来,刚开始我也采取这种方式,后来经向从事钢琴伴奏的发小请教,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标记的方法,其实掌握了方法后完全不需要在乐谱上做任何标记。我在乐谱上很少做标记,写的内容仅限于老师强调的问题和我容易出错的问题。</p></h3> <h3><p>我共有2个钢琴老师,各有特点,各有各的教学思路。</p><p>第一个是启蒙老师,很有耐心,我的乐理知识、手型、基本技巧都是在启蒙老师指导下学会的,每当乐谱中有新的难点时,她都是先示范,然后每人逐个在琴上实践、单独指点。她在拜厄教材的基础上,找些对应程度的小歌曲穿插进来,因为练习曲相对枯燥乏味,而一些耳熟能详的小歌曲则能适当提高学琴的兴趣,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朋友面前露一手。</p><p>我目前会弹的小歌曲是第一学期的“钟声”、“德国民谣”;第二学期的“生日快乐”、“颂祖国”;第三学期的“平安夜”、“啊,苏珊娜”,其中苏珊娜是四手联弹的;第四学期的“爱的喜悦”、“牧场上的家”;第五学期的“春之歌”、“快乐的女战士”和“沂蒙名歌”,将要学的“儿童联欢会”。</p><p>启蒙老师是走科班路线,她的教学进程是拜厄、车尔尼599、布格缪勒,再在适当进程中插入趣味钢琴曲选的歌曲。她的教学进度对音乐专业人士来说是仅仅初级水平,对中年或老年开始学琴的人来说却是足矣。据她介绍,如果能坚持跟着她学完这些教材,基本可以自己看谱弹很多曲子。</p><p><br><br></p></h3> <h3><p>因为觉得启蒙老师的进度不够快,我又开始社区中心插班学琴,所以认识了第二个老师。</p><p>社区的钢琴老师,既教钢琴又教声乐,她的教学进程是拜厄、即兴伴奏,且她的乐谱讲解特别好。从她这里第一次接触了第一个装饰音“倚音”的弹奏方式,及“蓬哒哒”节奏的弹奏方式。</p><p>由于启蒙老师的基础打的好,虽然在社区中心我属于“跳级”插班,还是比较轻松跟上教学进度,一点不输于班里的同学。</p><p>如果我能坚持学完拜厄,就能跟着社区钢琴老师学即兴伴奏;如果我能掌握即兴伴奏的技巧,就可以在家自弹自唱一些喜欢的流行歌曲。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美好的愿景,首先要建立在我能坚持到学完即兴伴奏。</p><p>鉴于上述情况,我在两个学校里面都坚持学习,希望都能坚持到最后!</p><p><br></p><p><br><br></p></h3> <h3>学了两年多的钢琴,虽然学琴的朋友都觉得我学得比较轻松,弹得可以,其实偶尔我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h3><h3>最想放弃的一次是在学习双音练习的时候,觉得2个手指的长度不同,同时弹下2个琴键总是不好听,换指时手指抬不起来,按老师的说法是手指独立性差,有点气馁。幸好后来练着练着就行了,就又继续学了。</h3><h3>一般每当新学一个练习曲或歌曲时,对我来说,看谱基本没有问题,旋律听一、二遍就有印象,单手练习也很快,就是双手合练的前半小时是最抓狂的时候,一旦双手配合成功,那就觉得之前的难点都不算什么。</h3><h3>随着学琴的深入,现在一般的新曲子,我的双手适应时间在慢慢缩短,这也是我学琴至今最大的收获,就如同从一个文盲慢慢开始变成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有时初看新乐谱时,也会觉得头大,但静下心好好阅读,发现好像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每次练习新曲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理波动过程,放弃的想法会在配合的前10分钟时闪过一下,一旦练顺了马上又自信满满。</h3><h3>这个是刚开始练习的“儿童联欢会”,超多的双音,初一看就不想弹,静下心一看,好像没有想象的复杂。</h3><h3>所以如果谁想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就学钢琴吧!<br></h3> <h3><p>对于左右手不同节奏的数节拍时,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方法,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专业人士都是有童子功的或是科班出身,碰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都是以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数拍子,我则是以乐谱中最短的那个节拍为基数,如乐谱中有八分音符,我就把四分音符数成两拍,把二分音符数成四拍,这样比把2个八分音符唱一拍来得容易,而且均匀,我觉得对从小学琴的人来说,他在幼儿园时代是不理解什么是分数,如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尤其当四分音符后面加个符点,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理解八分之三是非常难搞的事情,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钢琴老师对着5岁的侄子说这个要弹八分之三拍时侄子懵懂的样子,但对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而言则是非常简单的事。</p><p>对于左右手不同节奏的乐谱,如果不能快速读懂,为了帮助记忆,可以用铅笔把对应的节拍连线标记,我个人觉得如果有能力读谱的话,最好不要使用这种方式,怕连线标错而导致弹错。<br></p></h3> <h3><p>学琴过程中知道了原来肌肉、手指也是有记忆,每天的练琴不单是为了把曲子弹熟练,重要的是维持肌肉和手指记忆。钢琴老师经常说你不练琴、琴不认识你,几天不练就马上给你颜色看。因为肌肉记忆维持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肌肉记忆的消失则是不可思议的快速。<br>我比较幸运,在学琴的初期就吸取了好的经验,在学琴第一学期结束时的交流会上,偶遇一位已经学成毕业的学姐,她的经验是每次练琴前先把本学期学过的曲目至少弹一遍,既能维持学过曲目的记忆,对后面的练琴起到手指热身的作用。我听了以后就每次练琴前弹3遍本学期弹过的曲目。在上学期交流会结束时,钢琴老师说最好每天把学过的歌曲都弹一遍,当有适合的时候可以露一手,我也照办了。所以目前我还可以流利地弹奏每一首学过的歌曲。<br></p></h3> <h3><p>中国有很多励志的古话“有志者事竟成”、“贵在坚持”、“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等,这些话在学琴这里是一点用也没有。<br>我有位同龄的钢琴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学琴不同于学习文化知识,一旦你理解并掌握了文化知识,它就属于你,钢琴则不是,今天弹的好却不能保证永远是这个水平,琴艺会随着你的疏于练琴而迅速地退化。</p><p><br></p><p>在学琴时,空有天赋不努力不行,但仅凭努力没有天赋则是万万不能的。知难而退看似不好,但却是明智之举。迎难而上则是自讨苦吃。周围有不少缺乏乐感、但非常努力刻苦,收效甚微的同学,其实在刚起步时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只可惜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那些一开始就在书上标记简谱、死记硬背、左右手不协调的同学,学的越深入越吃力,只是心理强大,意志力超坚强,苦苦坚持而已。至于那些混在钢琴班内,只会一只手弹琴的人,请不要跟人说你在学琴,仅仅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滥竽充数而已。</p><p>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学琴的同学中的中年人容易放弃,而老年人不轻易放弃。也许我还未到她们现在的年纪,不能理解她们心里的真实想法。现在年轻人不是常说3岁就是一代沟,大概过了60岁后应该就是一岁一个代沟了。<br></p></h3> <h3>这首“啊,苏珊娜”是我接触的第一首四手联弹的曲子,一开始我很不喜欢四手联弹,在老师的坚持下,只能坚持与同学配合练习,从练习四手联弹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伴奏的潜力,居然很快就能识别出谁跟谁是固定搭配,在偶尔出错的状况下能不慌不忙地在合适的节奏上跟上去,而且如果有人需要在弹琴时锻炼心理素质,请选择四手联弹!<br></h3> <h3><p>最近一位钢琴老师对我说,年轻就是好,因为她教的钢琴班里我是最年轻的,每次上课,我的反应最快。另一位钢琴老师对我说,相对而言,一个人的教育经历决定了理解能力,越是学的深入,文化程度高的人理解能力强,有些人至今不识谱或不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是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因为老师接触的人比较多,应该是对比以后的有感而发吧。</p><p>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给自己学琴过程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如果哪一天我觉得不想继续学琴了,这份记忆也是我曾经努力和经历过的一段证明!<br></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