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山中乡唐人

龙头

<h3>  横断山,因山河相间,南北纵列,阻碍东西交通而得名,在人类学意义上被称为藏彝走廊。横断山区的自然地貌使远古时期来自黄河上游地区的不同族群在这里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所以云南省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一点儿也不奇怪。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支系最复杂的民族,其中的无量山彝族为小众支系,被称为乡唐人,自称“密撒把”(意为“会盘田种地的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以东,把边江(普洱川河)以西的大理州南部的巍山、南涧县,普洱市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县和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等部分县份。乡唐人与西南地区的大小凉山彝族和其他彝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h3> <h3>  大唐天宝(742-756)年间,唐王朝对南诏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消灭南诏,南诏则联合吐蕃抗唐,唐军大败。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其中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的第三次天宝战争,唐玄宗任命前云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为主帅直取南诏腹地。此次征战南诏的唐朝军士,宰相杨国忠不是就近从剑南节度征调,而是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征集。宰相杨国忠下令强制征兵,民怨载道。唐代大诗人杜甫目睹当时远征南诏的唐军,写下了《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北方士兵经长途跋涉进入南诏地界,水土不服,“瘴气”袭人,未战而逃者有之;交战时寻机逃命者有之。唐军再次战败,数万人被赶进了西洱河。战后,南诏归附吐蕃。唐王朝方面,天宝战争使举国骚动,朝廷内外对杨国忠等执意发动天宝战争,深为不满。由于大规模的战争,使武将势力增强,藩镇割据情势加剧,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唐王朝深陷危机之中。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乘机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盛唐气象,由此式微。</h3> <h3>  战事结束后,南诏王阁罗凤认为“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下令各地收拾唐朝将士的死尸,就地祭祀埋葬。据民间传说与考古勘察,当年南诏收葬唐朝将士尸骨的墓冢,有的地方称为“万人冢”,有的称“万人堆”“千人堆”,洱海周围的凤仪、龙尾关、地石曲,苍山西坡丘迁和、洱源江尾大墓坪,洱海东岸的双廊、挖色、海东等地,都有分布,至今遗迹尚存。</h3> <p class="ql-block">  据说天宝战争中溃散的唐军士兵,东归之路被截断,往北是南诏联军吐蕃的境地,只有沿着西洱河向南向西逃亡。其中向南逃亡的一支进入无量山腹地,与当地土著彝族通婚,他们的后裔——无量山彝族也被称为乡唐人(指故乡在唐的人,即唐乡人。当地彝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为宾语前置,如常见问候语:“啧啧咧(啧啧,饭食。咧,吃。)?”整句话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饭吃了噶?(即</span>吃过饭了吗”的意思。乡唐人自民族融合形成之日,在血脉和文化基因上就有了中原汉文化的因子。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在 《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滇史合集)中也考证:中原王朝从内地调兵遣将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每次作战都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p> <p class="ql-block">  首先从语言上看。居住无量山系的彝族自称“密撒把”,他们称汉族人为“哈(汉)把”,“把”是族群的意思。无量山彝族所讲的话也叫乡唐话,其中有很多古汉语的元素,如把筷子称作“阿箸”,“箸”是古汉语的筷子。乡唐调是无量山彝族的古歌,在婚丧节日等重大活动时,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一折(段)一折(段)接着唱,从夜到昼不停息。内容主要反映乡唐先民的生产生活、道德说教、婚丧嫁娶等,可以说是乡唐彝族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乡唐人的生产活动一开始就传承了汉民族定居和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当时与乡唐人混居的傈僳族、布朗族、土著彝族人还以狩猎为主,或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但是,这些自称为“密撒把”的彝族人(汉语意为“会耕种田地的人”),经过一代代子孙的努力,把无量山很多地方开垦为山下梯田,山上茶园。</p> <p class="ql-block">  文化习俗方面,乡唐人仍然保持着中原先民对“龙”的崇拜,重大节庆日要“耍龙”,打歌对唱时不断重复的吟唱后缀调“阿苏寨娃帅着,傈僳寨呢瞧着”以表示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展示文化自信。“跳菜”是乡唐人家大宴宾客时的歌舞伴餐形式,即手舞足蹈地给客人端菜上桌,载歌载舞供宾客欣赏。表演“跳菜”是乡唐彝族人宴请宾客的最高礼仪,表达对饮食的敬畏和对客人的敬重,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跳菜”歌舞的音乐和舞蹈,是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六月南诏国王异牟寻派其子寻阁劝率使团进献给唐王朝的乐舞剧《南诏奉圣乐》中的部分元素。</p> <h3>  服饰方面,受周边民族文化和有限物产的影响,乡唐人和周边哀牢山彝族都喜欢穿具有彝族代表性的羊皮褂服饰,唐代《地理志》对当时西南夷人的描述是"男女悉披牛羊皮"。但乡唐人和哀牢山彝族穿羊皮的方式有明显区别:居住在南涧境内哀牢山的彝族穿羊皮衣时羊毛在外面,而无量山乡唐彝族穿羊皮衣时羊毛在里面(这样更保暖),跟今天陕北人穿羊皮褂的方式雷同。乡唐人的偏好黑蓝红三色,黑色或蓝色裤(裙)子加对襟上衣是标配。服饰素雅庄重,式样简洁而不失雍容。据中国服饰史资料,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乡唐人的服饰还保留着唐朝服饰的特点:成年男子以黑布包头(即幞头),妇女的包头上还要顶一块蓝布头巾且腰间系黑色或蓝色腰围(当地彝族人说汉语经常语序颠倒,称之为“围腰”,所以把“唐乡人”说成是“乡唐人”不足为奇)。<br></h3> <p class="ql-block">  饮食方面。乡唐人喜欢吃大米,尤其视糯米为贵品,但当时稻米产量低,并非能够随心所愿。因此大年初一吃糯米汤圆,大年初二吃糯米煎粑粑是乡唐人过年的年味之一。乡唐人从中原内地传承了腌制保存肉食的方法,一直到今天无量山彝族人每到杀年猪时都要腌制火腿,无量山火腿美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  乡唐彝族的主要节日,除了春节以外有二月八、火把节、十月招这三个本民族独具的节日。二月八(农历二月初八日)节日的主题是祭龙,这一天各家户凑份子拿出米、鸡、火腿腊肉等做成食物,由毕摩主持,到村庙、龙树、水井各处祭拜,祈求风调雨顺,谷不生虫。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于凉山楚雄彝族一天),晚饭饕餮大餐后人们燃起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呼喊着口号(苞麦、谷子、旺火把!)行进在村庄附近的大道上,旨在驱赶野兽,保卫即将收获的农作物。十月招一方面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招魂的节日。乡唐人的十月招没有固定日期,有农历十月初三或初四过的,也有十月初十甚至更晚些时候过的。原因是彝族历史上有十个月为一年的历算,按这历法计算,十月份为年终岁首,故习惯上又称“过十月年”。节日期间更主要的活动是招亡灵、发冷丧、砌墓碑。这个节日最早可能与招魂祭悼在天宝战争中阵亡的大唐将士有关,又恰逢彝族十月历新年,而且此时彝族地区庄稼收割完了,也把尝新米也作为节日内容。杀年猪于乡唐人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但不同于云南其它地方在春节前宰杀年猪,乡唐人的习俗是十月杀年猪。如上所述,这里的年指的是彝族十月历新年。无量山区有一句谚语:樱花红,年猪哭。每当冬樱花盛开的时节,便是无量山乡唐人家宰杀年猪的节令。此时的天气低温晴朗多风,无蛆虫之害,正是腌制无量山火腿的最好时候。过去通常情况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半个月前选择吉日统一宰杀,远嫁的女儿、亲朋近邻欢乐相聚。</p> <p class="ql-block">  在乡唐人中,普遍传说其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有很多人的家谱写得有根有据,但近年去祖地寻访,大都没有相关记载和传说,也就是些“根”是不存在的。外来说之所以如此普遍流行,其主要的方面是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特别是在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规定土人不得任用为流官,其读书子弟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并任意欺压乡唐人,强迫改装易姓等等。因此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与一些读经的儒生,为了自己的出路,与一些汉人往来日久,因同姓而联宗,借当地一些汉族居民中流传来自南京应天府的说法,报为祖籍江苏。而当时的少数民族儒生们也只有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由一人而影响全家族,以至各少数民族都自称祖籍系外来者,在家谱和碑刻中亦如此写上了。改土归流过程中,流官在编制户口时,还派人帮助少数民族修家谱, 先修出一族之家谱,往后各姓如法炮制。故现今流传下来的家谱中,文笔流畅文字功底雄厚,考据颇为合理,逻辑性强。但均是千篇一律,千家一谱。 乡唐人各姓氏述家谱排列家族成员辈分之风的兴起,大都始于改土归流后。</p> <p class="ql-block">  乡唐人相对周边混杂而居的其他民族要重视文化教育。无论地处怎样边远,历代都有跋涉千山万水赴内地赶考功名的人。这一区域内的文化名人,远的有生于无量山西坡、澜沧江东岸的景东曼等人刘崐(1808---1888),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翰林大学士,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今天有当选院士等专家学者的,也有任大学校长乃至省部级干部的。</p> <p class="ql-block">  乡唐人可以说是最早进入无量山地区的内地人,在与当地彝族长期的通婚繁衍过程中成为保留着一定中原文化元素的彝族支系,与后来明代洪武年间大举迁徙而来的“屯戍听征”移民有明显区别。简言之,乡唐人是既有土著彝族也有早期中原文化痕迹的无量山彝族支系,在无量山地区与其它民族交错混居。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教育的发展,交通状况改善,信息交流的需要等因素,乡唐人被汉化的过程加快,只有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乡唐人仍保持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樱花谷景区下面一个叫作羊圈房的村子,目前大多人还能讲或听懂乡唐话。</p> <p class="ql-block">  一个巧合的现状是,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及周边缓冲地区正是乡唐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结合部,保护区南北长约83km,东西宽约5~7km,西北起于南涧县,向东南延伸至镇沅、景谷等地,西至澜沧江,东至把边江(普洱川河)。建议有关部门把该地域也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如果我们能够像保护自然那样保护文化,诗和远方是可以完美结合的。</p> <p>(作者施有龙,生于南涧县无量山镇,现迁居昆明。自幼耳濡目染乡唐文化,略通乡唐话。作为一个乡唐人的后裔,我们从哪里来?与其他彝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个称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走出无量山后,在更大的视野范围内关注我们民族,才看清了一些问题。随着民族现代化进程加快,趁着能够讲乡唐话的父母长辈还健在,我再不写这个问题,恐怕后来人要写已经很困难了。因很难找到文字史料,传统习俗和文化变迁很大,很多资料取自于乡唐长辈。一家之言,欢迎探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