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朋友》文:李东川

李东川

<h5><b>左起:孙 剑、孙伟庆、倪普生、陆玉鲁、</b></h5><h5><b> 袁 琳、刘统爱、李东川、赵淑萍、</b></h5><h5><b> 王永亮、董其铸</b></h5><h5><b>后排:刘士章</b></h5> <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h3><h3>大凡人过了60岁,心理总有些变化,有些甚至带有质的改变。</h3><h3><br></h3><h3>昨天锻炼身体,在马路上走了一圈,回到小区内便开始了二十年一直不变的程式化锻炼项目:双杠→压腿→仰卧起坐,每次仰卧起坐结束后,总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查看一下信息,顺致早安问候。</h3><h3><br></h3><h3>就看到了孙伟庆发来的信息:“老兄好,你在淄博吗?”一看发的时间是7:07时。</h3><h3>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了。忙回了条信息:“伟庆,有事吗?”</h3><h3><br></h3><h3><b>接着收到信息:“倪普生说想你了,明天一起去聚聚”。</b></h3><h3><b><br></b></h3><h3><b>看到这句话我只觉得心里一热。</b></h3><h3><br></h3><h3>和倪普生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算起来已有40余年了。</h3><h3><br></h3><h3>他一直在淄博矿务局从事宣传工作,记得2005年我在为淄博市档案馆搞“淄博记忆”工程时,去淄博矿务局走进了已非常破旧的“淄矿展览馆”,已无人管理的展览馆墙上,那些陈旧的照片所记录的珍贵历史和一个个精彩瞬间,把我吸引住了。</h3><h3><br></h3><h3>当时在这个早已无人问津的展览馆里,那展版上布满的灰尘,墙角和展厅里布满的蜘蛛网,以及<b>整个展厅散发出的那种寂寞、沧桑的气氛,竟化为无声的呐喊震撼着我的心灵。</b></h3><h3><br></h3><h3>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我透过这些反映建国以来淄矿建设的这些照片,穿越到了更为久远的,日本人在这里开矿的年代。</h3><h3><br></h3><h3>近一百年来,无数次矿难曾在这埋葬了无数的鲜活的生命,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据说当年田中角荣的哥哥就是葬身在这里的矿井中。</h3><h3><br></h3><h3><b>当然,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展现在我眼前的这些陈旧照片,大多数是由普生兄拍摄的。</b></h3><h3><b><br></b></h3><h3><b>是他为淄博矿务局留下一段活生生的直观历史。</b></h3><h3><br></h3><h3><b>伟庆说同去的还有陆玉鲁偕赵淑萍大姐,刘统爱。</b></h3><h3><br></h3><h3>就冲着这帮亲如兄弟的老朋友,再有多大,多重要的事(当然已退休多年的我,也不会有什么大事,重要事了,但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情重于一切的精神)。也要义不容辞地去。</h3><h3><br></h3><h3>也就是在这一刻,我们这些交往近40年的老朋友,初次相识的情景宛如昨日般地一一在我眼前映现:</h3><h3><br></h3><h3><b>1976年9月19日在北广场的追悼会会场上,我结识了陆玉鲁。</b></h3><h3><br></h3><h3><b>1979年5月</b>在张店区文化馆与张店区防疫站联合举办的《张店地区“卫生与健康”美术、摄影、书法展》上,展览打头的第一幅临摩国画作品“周总理的关怀”让我<b>认识了刘统爱。</b></h3><h3><br></h3><h3><b>1980年张店成立的“鲁山摄影学会”我认识了当时才20岁的孙伟庆,</b>他是我们那个18人组织中年龄最小的小兄弟。</h3><h3><br></h3><h3><b>伟庆说袁琳也参加这个聚会,说到袁琳,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好感。</b></h3><h3><br></h3><h3>人世间有很多事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h3><h3><br></h3><h3>我很相信心灵感应,人之亲近和疏远,不用照面用心灵就能感应得到。</h3><h3><br></h3><h3><b>有的人咫尺天涯,有的人天涯咫尺。不管是天天碰面还是多年不见,那种心心相印和惺惺相惜的感受和时空距离似无太大关系。它更多取决于朋友之间的志趣,习性和无形中的心灵沟通。</b></h3><h3><br></h3><h3>同行的还有一位朋友董其铸,一见面熟,应该是在一些场合见过,这次才知道他在师专上学时,是刘统爱的学生。</h3><h3><br></h3><h3><b>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就像陈酿酒,时间越久远越香醇。</b></h3><h3><br></h3><h3>和这些老朋友相处,我真得有了切身体会。</h3><h3><br></h3><h3>有时甚至提到一些老朋友的名字,便有一种亲近之感油然而生。</h3><h3><br></h3><h3>在这次老友相聚活动中,一位年已八旬的摄影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h3><h3><br></h3><h3>这位老哥名贾世华,是一位老中医“全科医生”,据说不光在当地,在全国也很有些名气。要看病必须提前早早预约。</h3><h3><br></h3><h3>他刚从珠海航展会上归来,看到他兴致勃勃的谈起航展的所见所闻,和那些精彩的鹰击长空的照片,以及在他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矍铄状态,你真不会相信他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h3><h3><br></h3><h3><b>中午,倪普生,袁琳等老朋友作陪,又结识了刘士章、孙剑、王永亮。</b></h3><h3><br></h3><h3>老友久别重逢,不亦快哉!</h3><h3><br></h3><h3>席间把酒言欢,不亦快哉!</h3><h3><br></h3><h3>大家忆昔抚今感慨万千:</h3><h3><br></h3><h3>我们曾一块走过青春,走过中年,如今我们又一起行走在正在老去的岁月里,这实在是太难得了。</h3><h3><br></h3><h3><b>久远的岁月,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没了。可是我们还在一起,</b>当我们成为“岁月朋友”时,这种情义因岁月的酿造变得愈加醇厚,更加弥足珍贵了。</h3><h3><br></h3><h3><b>那么,就让我们的友情在岁月的酿造中沉浸在“不亦快哉”的境地中吧!</b></h3><h3><b><font color="#808080"></font></b></h3> <h5><b>左起:孙伟庆、李东川、贾世华、陆玉鲁</b></h5><h5><b> 刘统爱、董其铸</b></h5> <h5><b>陆玉鲁亲自驾车,与嫂子赵淑萍来接刘统爱和我一块同行。我当然明白陆兄的用意,嫂子是他与朋友聚会后带上的司机。</b></h5> <h5><b>80岁的“全科医生”贾世华,是当地乃至全国都颇有些名气的中医大夫。他在这个年龄和名医的名头下迷上摄影,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他是在全程参加了“珠海航展”于12日刚刚返回。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航展照片。并为我们每位来者签名赠与他的摄影集《我眼中的世界》。</b></h5> <h5><b>刘士章总经理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的影楼品茶。精湛的摄影技术使他在这一方土地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并赢得了很好的口碑。</b></h5> <h5><b>玉鲁兄与普生兄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因摄影结成好友。40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纯真的友谊。</b></h5> <h5><b>刘士章总经理的年龄不大,那满头的花白头发为他的英俊增加几分成熟的感觉。</b></h5> <h5><b>倪普生与刘统爱这对老朋友,曾经在一段时间接触颇为密切。曾在“蒲松龄纪念馆”供职8年的刘兄开玩笑地说:“淄川是他的第四故乡”。</b></h5> <h5><b>曾经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一帮搞摄影的最小兄弟孙伟庆,转眼也将迈进“耳顺之年”了。39年前他才20岁的情景真个是宛尔眼前。</b></h5> <h5><b>在午宴上,倪普生附在我耳边上说得那句话让我十分感动,他说“这次聚会能见到这帮老朋友,是我感到最高兴的事了”。</b></h5> <h5><b>随性、随意,老朋友相聚图得是轻松、愉快。都到这个年龄了,未来,没有什么可展望的了,但过往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些属于我们的共同记忆,始终是温馨美好的。</b></h5> <h5><b>在很多场合,总是有人说“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了,快聚吧,聚一次少一次”。我每次都会坚持我的观点:快聚吧,聚一次多一次。</b></h5> <h5><b>莲蓬溢禅意,脱凡菩提心。岁月在我的思维世界里是与精神同在的,岁月不老,我们永远年轻。</b></h5> <h3> <b>2018年11月13日于淄博</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