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都在说“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人们如今的生活日常,早已多出一项新内容,寻找诗意和远方——关于旅行很文艺的说法。前提当然是你得有点文或艺,还会讲情调,寻找才能有意义。因此,这样的旅途,注定只是小众。而同一个时间,挤到同一个空间里的普罗众生,他们的旅行意义会在哪呢?</font></h3><h3> </h3> <h3> 每逢节假日,友友们最多的话题就是议论去哪里。一旦听说某某去了某地,自己还没去过,生怕错过海天盛筵般立马就走,也不聆听下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自己是喜欢人文历史多些,还是更心仪自然风光;是钟爱民族风情,还是更热衷休闲养生。人云亦云,不会取舍,跟风从众的心理促成的旅行,舟车劳顿,费时费钱不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结果总是难免。也许,他们就喜欢捧个人场,凑个热闹吧。</h3><h3> 恰好相反,不与人从众的驴友,热衷于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或三五成群,或踽踽独行,自信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风景。诚然,猎奇出于本能,探险精神可嘉,走别人未曾走过的路,勇气的背后,应该有可行的方案,专业的装备,实用的技能。否则,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用旅行的方式,以勇敢的名义,作无谓的牺牲。</h3><h3> 至于那些像个巡视员,于各地景点走马观花的打卡族,旅行贡献的意义,恐怕仅仅为朋友圈更新找到素材。每到一地,第一时间掏出手机,随手拍下一组照片,然后像个电子侦察兵,四处探测讯号强点赶紧发圈子。必须选择显示地理位置,固然比刻下“到此一游”文明很多,但隐约可见一丝洋洋得意的心思。</h3> <h3> 旅行成为生活的时尚,最初是由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引领,把旅行延伸到购物(以境外行为主),同样与那部分人脱不了干系。从饰品,日化、食药到电器家具房子,无所不包无所不买。有钱人相互斗富,要的是挥金如土的快感,工薪阶层争相攀比,买的是毫无价值一戳即破的面子。</h3><h3> 最奇葩的旅行是回不了家。说的是某女在境外整出一张蛇精脸,回国时验证过不了关,居然惊动大使馆,弄得众人啼笑皆非。</h3><h3> 最不可思义的旅行,是筚路蓝缕的朝圣之路。五体投地,风雨无阻,除了让旁人见证信仰的力量外,剩下的,是自己一颗期望神明庇佑的虔诚的心。</h3><h3> 最远的旅行,是没有回家的路。熟悉的一位六十出头的近邻,患心脑血管病多年,靠药物支持还不错。大半辈子未出过远门,去年突发奇想,要到高原看看,家人极力反对而不顾,竟悄悄一人直奔而去,结果把返程改签到了天堂。这样的旅行意义,实在太沉重,不敢评说。</h3> <h3>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凡此种种旅行,自有他们认为的意义。也因此,只能以我个人的经验,说说旅行于我的意义。</h3><h3> 忙中偷闲,最近去了九嶷山。没错,就是“九嶷山上白云飞”的九嶷山,也是“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中的九嶷山。去的路上有秋阳有稻香,到了目的地,天开始阴开始小雨,白云飞蓝天自是见不着,运气不行还是人品不行,自不必纠结,心底必须一如既往的愉悦。</h3> <h3> 人生有根,精神有源。追根溯源,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记得住来路,才可能找到最好的出路。因此,在九嶷山之首舜源峰下拜谒舜帝古陵,祭祀四海同歌,五洲共仰的人文始祖,缅怀孝感天地,德播人间的先贤舜,是我此行最大的意义所在。</h3><h3> 舜帝陵是中华文明沃土上折射出的一束道德之光——非常赞同这句话。沿着这束光,我仿佛看见,舜立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源头,身体力行,用孝悌忠信,冲破原始的野蛮,在古老而神奇的东方土地上,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沿着这束光,我仿佛看见,夙兴夜寐的舜,如巨擘擎天,用厚德仁政,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于是在帝陵寝殿,才有了面对“帝舜有虞氏之墓”碑,神情肃穆的我,弯下腰身,生怕舜德之光,照不进我低矮浅陋的心房。</h3> <h3> 去三分石的路上已是霪雨霏霏,穿行于九嶷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不想放过尤其甜美的空气。打开车窗,贪婪呼吸,洗心清肺。任山道起伏曲折,峰回路转中难得一时安静地欣赏沿途风景。于山重处,观群峰比高,万木竞翠。于水复地,望绝壁飞瀑,听深涧鸣泉。山一程,水一程,柳暗花明后的村寨,许是不愿辜负大自然的恩赐吧,总要出落成令人怦然心动的模样。这山这水这人家,从似曾相识到相见恨晚,是我多少回以梦为马最好的注脚啊。</h3><h3>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来了便好。未来之时,这些与我同归于寂的漫天烟雨,默然横卧的石桥,籍籍无名的小花,甚或被雨雾约起的淡淡炊烟,在我目光触及的一刹那,都有了如人生初见的美好。 </h3><h3> 不怨天,不尤人,不生嗔恨。于是那被野物勾引出的难得几声狗吠,被风儿撩拔起的偶尔一阵竹浪,被雨伞乱了平仄的断续雨点,由远而近,轻轻地掠过耳际,仿若天籁。</h3><h3> 缘起缘灭一念间,待到明朝风雨过,谁能保证,不是山水千重,人在天涯,景在天涯!</h3> <h3> 毅力加体力,再碰上雨天人少,使我有机会率先到达海拔1485米,位于三分石下的观景台。在半个小时独处时间里,我有了从未有过的旅行体验。</h3><h3> 当四周云雾缭绕并且迅速向我聚拢时,凭栏远眺,我以为我站在了云端。刚刚在山脚下仰视可见的巍峨山峰,全部隐匿不见,惟余莽莽。偶尔风起云涌的短短几秒,为数不多的几处峰顶,方以小黑点的形状跳入我俯瞰的视野。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心头不由升腾起几缕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狂妄来。</h3> <h3> 沾沾自喜之际,一阵强劲山风袭来,手中雨伞险些脱落。双手紧握伞柄,但伞像被施了神力般,朝着风去的方向,竟要把我拽向栏外万丈深渊!</h3><h3> 与风对峙中,四下无人的观景台,只有那如神兵天降,如惊涛拍岸,如万马奔腾的风声,从扎根岩缝的石枞树顶,从万木峥嵘的谷底,从若隐若现的山脊,呼啸着齐齐向我汹涌而来。待我慌忙绕到一块巨石的背风面,前一秒的轻狂,已被这一刻的恐惧一扫而光。</h3><h3> 脚跟站稳,稍事休息,心神甫定中恍然明白,作为生命个体,且莫说在浩浩宇宙,朗朗乾坤,单在这方寸观景台上,也是如此弱不禁风。</h3> <h3> 正因这一阵风,当我转出背风石,猛一抬头,就看见了三分石。它一直隐藏在我背后不过百米的云雾里,似三把利剑,以刺破苍穹的气势,从我所处的高度,再向上矗立三百米。仅仅一个照面,它用直插云霄的威仪,把我刚才藐视群峰的自傲,从云端震落谷底。它那摄人心魄的底气从何而来?我欲问天天不语,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是啊,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高见,不是卑微如我者所够得到的。我想,那些身在最高层的人,又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呢?</h3><h3> 三分石就是舜峰,九嶷山九峰中的最高峰。海拔约1800米,峰顶由三块垂直九十度的单体花岗岩构成,若是晴好天气里,面峰而立,仰首那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更是使人终身难忘。</h3> <h3> 传说三分石是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深情相拥的化身。帝崩于九嶷的噩耗传至中原时,二位爱妃泣泪千里寻来,过黄河,渡长江,越洞庭,溯湘江,沿潇水,奔九嶷,见九峰峰峰相似,不知所踪,终未得见最后一面,不日竟追随帝而去。二妃泪血染竹成斑,是为斑妃竹,今尤见之于九嶷山中。这是中国有文字传播以来,最早最为久远的凄美爱情故事。</h3><h3> 有人以为,三分石,一分给了过去的光阴,一分作了文化的印记,一分留存民间还在传说。在心里,我更喜欢将三分石称为三生石,因为在不老的岁月里,它已经把情定三生,爱如磐石的爱情,打磨成天长地久的见证。</h3><h3> 时光煮雨,岁月有痕。总是相信五千年的光阴流转,不单是记住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这一路的山高路远,情深意长,这一山的人文渊薮,一念深爱的死生契阔,当历史的烟云漫过沧海桑田,镌刻于中华儿女心底里的优秀民族文化符号,依然深刻隽永,源远流长,生生不息。</h3> <h3> 讶异后来的不少游客,不停抱怨这雨天,在这雨雾弥漫的山间,让他什么都没看见。</h3><h3> 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答曰,非风动亦非幡动,是人心在动!心不动,就算站在森林中,你也看不见一片树叶。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原是把无心无情的草木山川放到有情观照里,性情所至,自然万物也就灵动有趣起来。从心动那一刻开始,这世界,会因你而精彩。</h3> <h3> 我们可以生而平凡,长相普通,衣着朴素,甚而生活清贫,但在内心深处,总不能永远不去抵达那神往已久的地方。</h3><h3> 用一双清澈的眼晴来看世界,用一颗简静的心来感怀风云日月,用一腔热爱来相待雨露花树,你会发现,小桥流水也有气韵生动的诗意,小扣柴扉也是词句丰盈的情怀,小荷才露尖尖角,就站成了人生的姿态。</h3><h3> 人生苦短,所以无法完美,故有不可重来的珍贵;生活不尽人意,却有看不完的风景,等待我们去铭记。</h3><h3> 愿每一次旅行都是一场修行,在筋骨劳累中,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这便是旅行之于我的意义。</h3> <h3>(文中插图均为九嶷风光,部分来自网络,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