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可养德∽耕读传家一一随拍虞城县沙集乡郑海村的门匾透视豫东村落“门匾文化”

七趣草堂(羣主)

<h3>  两年多来,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虞城县沙集乡郑海村的扶贫攻坚帮扶人,帮扶该村老弱病残的贫困户。该村辖6个自然村,是一个2000多人的大村,130多户贫困家庭。早就耳闻该村民风淳朴,村民朴实善良,每次下都是入户走访、座谈排忧、帮助扶持,忙于扶贫,还真没顾上注意该村的门匾。今天注意到,该村几乎户户有门匾,家家重文化。徜徉在郑海村,可见“俭可养德”、“忠厚传家”、“家和万事兴”等门匾赫然醒目。文化门匾既是祈愿又是警言,更是家风所系、民风所依。长期以来,郑海村村民们通过挂门匾活动,村风民风明显淳朴,孝善文明蔚然成风。<br></h3><h3><br></h3> <h3>何为门匾?顾名思义,是指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镶嵌的匾额。那么,何为匾额呢?匾额中的“匾”字古代也作“扁”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而“额”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由此“匾额”的含义可理解为:悬挂于门屏之上作装饰之用,表达人们情志和义理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h3><h3><br></h3><h3></h3> <h3>我国匾额文化历史悠久,古人在宫殿、寺庙、亭台楼阁等建成后,十分重视用匾额作装饰。由此可见,匾额的历史应与宫殿、寺庙等一样久远。这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南朝宋羊欣在《笔阵图》中曾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早在汉代我国就出现了匾额的题写。魏晋时期,王公贵族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看重匾文的书法。到了宋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愈加重视,其已发展到了高峰,上至皇帝、各级官员下至普通百姓争相效仿。明清时期,匾额已相当盛行,从官府门第到乡间民居,匾额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h3> <h3>门匾在我国乡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百姓喜闻乐见。郑海村民居挂出的门匾,寓意深厚,融祖训、家规为一体,寄托了主人对家族未来的希冀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传承家风的思想于此亦可见一斑。</h3><h3><br></h3> <h3>中华优秀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中,炎黄子孙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鲜活的载体,其中文化门匾就有着不竭的生命力。</h3><h3></h3> <h3>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该村对门匾的内容进行了改造和更新,使美满家庭、惟善德馨等价值追求得以传承和发扬,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一脉相承,此举有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推进农村文明建设。</h3><h3><br></h3><h3><br></h3><h3></h3> <h3>与广大农村一样,在郑海盖房子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好多农民辛辛苦苦奋斗大半生,才能盖起土木结构的三间大瓦房。虽说经济困窘,人们建好房子、垒上院墙后,却十分注重大门的修建,而大门门楼上方中间的门匾更是重中之重。那时,人们修建的大门,门框、门扇、门匾虽全是木制的,但对木质要求却有讲究,门框用槐木等硬,门扇用桐木或梨木即可,而门匾多用榉木或椴木。因为椴木木质细腻,干湿料都不变形,宜于雕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门匾内容大多为“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厚德载物”等。</h3><h3><br></h3><h3></h3> <h3>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水泥的广泛使用,郑海村门匾逐渐成了水泥铺底刻字了。门匾,从内容上看不难发现,门匾记载着一段历史,也反映着一个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所建新宅的门匾内容大都是“兴无灭资”、“斗私批修”、“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等。</h3><h3><br></h3><h3><br></h3> <h3>上世纪80年代以后,郑海门匾都是用瓷砖镶嵌,大多是白底黑字,也有红底黄字的,不一而足。门匾上的文字内容由宅主确定,文字通常请村子周围字写得好、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书写。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农村门匾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字体上来看,绝大多数是沉稳、庄重、大方的楷书,也有少数行书,极少有草书。当时的门匾多是“俭可养德”、“耕读传家”、“幸福家庭”等内容。</h3><h3><br></h3><h3></h3> <h3>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拆旧宅盖新房的人家逐年增多。此时的农村门匾几手没有了木质的,大门多是油光锃亮的朱红色大铁门,门匾也都用精致美观的瓷砖镶嵌,看上去既富丽堂皇,又庄重大方。门匾内容有“家和万事兴”、“耕读传家”、“贵在自立”、“宁静致远”、“福居鸿光”、“德茂福盛”、“惠风和畅”、“室雅人和”、“钟灵毓秀”等,虽说内容繁多,但总体上反映了宅主的生活理念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精神面貌。</h3><h3><br></h3> <h3>综观如今的郑海村保存下来的门匾,从内容来说虽繁多庞杂,拆除了年久失修、屋漏墙倾的老屋,风雨剥蚀、斑驳不堪的门匾上“俭可养德”四字依稀可辨。新建了一院豪华气派的楼房,引人注目的大门门匾上文字金光闪闪,内容却依然如故。为何农村人对此门匾崇尚备至呢?笔者认为,“俭可养德”之所以受村民青睐,其根本原因即勤俭是国人传统思想的精华,折射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哲理。</h3><h3><br></h3> <h3>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如今漫步郑海村,一座座崭新的房舍鳞次栉比,一个个庭院的大门雄伟壮观,而大门上装饰得最令人瞩目的正是那匠心独运的一块块门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门匾,已成为郑海村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