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业务篇:</h3><h3>题记:</h3><h3> <font color="#167efb"> 教师教学工作的本不只是“教学”,更主要的是“学习”。</font></h3><h3> <font color="#167efb">----佐藤学《教师花传书》</font></h3><h3> 诗中有情、诗中有景、诗中有理</h3><h3> ---《三读古诗随笔》</h3><h3> 大清早拉开窗帘,秋雾迷蒙笼罩着大地,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我在担心今天去五小学习,这么远老师们怎么去,能按时去吗?当我早早来到临河五小会议室,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已经有四五位到了。在上课铃响之前,我回头看了看后面,我们的座位上老师们陆续都到了。尽管外面下着缠绵的秋雨,也没有阻挡老师们学习的热情。</h3><h3> 一上午,两节精彩的年轻教师示范课,两位美女校长的点评更是锦上添花。最后是杭后教研室张建忠老师讲座。风趣幽默的语言,厚积薄发的文学功底,出口成章的打油诗,把活动推向高潮,一上午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多次听过张建忠老师的讲座,非常受益。今天我也是非常期待张老师的讲座。)</h3><h3> <font color="#ed2308">外面天气凉硬硬,</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教室里面暖融融,</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台上讲的精彩纷呈,</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台下听的专注痴心。</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请问台上主讲人,</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现在少讲一点行不行,</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神州行,我看行,</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因为咋们都是自家人。</font></h3><h3> 张老师一首即兴打油诗,接地气有底蕴,即活跃了气氛,又拉开了讲座的序幕。结合一上午的学习,我对朗读古诗词朗读教学的一点粗浅<font color="#167efb">看法;</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一读,把诗读正确</font>。</h3><h3> 初读要把诗读正确,(做到六“不”)不错读,不断读,不加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唱读。字正腔圆,发音准确。看似简单的事并不简单。我们平时教学中往往落实不到位,并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太多的南郭先生蒙混过关,我们也都是心知肚明。轮流读,接龙读,既要让学生读,也要让学生听,感官要充分立体地调动,惠及每个学生,特别要让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训练,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是艰辛的,漫长的,但需要我们坚持。你一次次放弃,可能就放弃了一个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放弃了一个孩子的朗读素养。久而久之,他们成为旁观者就是老师课堂最大的失误,是教学事故,不能掉以轻心。年轻的老师更要坚持。</h3><h3> 其实初读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老师示范读,只有老师读得像诗,学生才能学得像诗。师傅不明弟子弱的道理大家都懂,没有必要讲解如何读,不教技巧,就示范,诗要整篇示范。你的坚持和努力,你的示范和引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没齿难忘。他们往往记不住你教给他们多少知识技巧,但他们会记住你的声音和容颜,特别是你的诗意的语言会像涓涓细流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滋润着他们的生命和灵魂</h3><h3> <font color="#167efb">二读,读出画面</font></h3><h3> 只有脑海中浮现诗歌本来的暗含的画面,才能真正懂得诗歌的意境。走进诗歌和诗人内心世界。 读出画面,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是慢功夫,但我们必须得做,不然要老师干啥呢?</h3><h3> 这是最高层次,这点更难,但不是不能办到,忌讳的是我们不能一个劲地放幻灯,放图片。如果用图片限制学生的思维想像,是老师教学的重大失误。记住,诗歌的意境绝对不是那幅画能表达了的。怎么办?交给学生看着标点读,看着节奏读,把速度放慢点,把声音放低点,边读边想象,学生就有画面了,诗的画面是在慢下来时出现的,不能急。一个急躁的诗人断然写不出美妙的诗来。切记教师大量的分析、讲解,徒劳无功。</h3><h3> <font color="#167efb"> 三读,熟读成诵</font>。</h3><h3> 古诗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过去常说识字的人都能教语文,是对语文老师的轻视,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老师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并没有展现出来,是懒政行为,是不作为,小和尚撞钟得过且过,这样的老师贻误众生,是断然不能做的。俗话说老师只要一张嘴巴,便知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抬手写字,便知你在哪个档次。你身上有多少语文味,才能如兰花一样熏陶学生,让你的学生高雅起来,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教师要有人生的阅历,要饱读诗书,要潜心研究,不断学习。当然必要的配音,情景的创设都是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就是用我们老师一身的书卷气和诗意带领学生把诗真正读成诗。</h3><h3> 总之,诗歌教学必须堵住分析的口子,迈开读的步子,亦步亦趋,稳扎稳打,有策略,有层次,才能有效果。正像张建中老师说的:模式也好, 课型也罢, 都只是一个框架,是为了让我们的老师更快地进入角色,操作起来更方便。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需要框架,等熟练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抛开模式。正如练武之人,开始讲究一招一式,炼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此处无招胜有招”的境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