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艾灸中,为了取得更好的艾灸效果,有时我们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葱、姜、蒜、附子、盐等。利用这些材料具有的特殊功效,配以艾灸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病效果。</h3> <h3>隔姜灸</h3><h3>隔姜灸适合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对寒性呕吐、腹痛、泄泻、遗精,早泄、养胃、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了效较好,也用于皮肤冷痛、冻疮、各种皮炎、疮癣等皮肤病。</h3><h3>在隔姜灸时,最好用本地的小土姜,药用价值好一些。然后,切成厚约2-5毫米厚的姜片,记住,姜片中间要用针或者牙签穿刺数孔,这样在艾灸时便于灸火透过姜孔更顺畅地进入人体。最后,在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h3><h3>灸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每次艾灸3-9炷(什么叫一壮或者一炷?姜片上的一个小艾绒,就叫一壮或者一炷),以穴区局部出现潮红时为宜。在施灸的过程中,当你感觉穴区有灼痛感时,可以略微把姜片提起来,防止皮肤灼伤。</h3> <h3>隔蒜灸</h3><h3>隔蒜灸就是把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处,然后在大蒜上施灸,这种灸法主要用于治疗脓肿毒疮。</h3><h3>隔蒜灸之所以在治疗痈疽时疗效显著,是因为大蒜本身辛温喜散,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效。《名医别录》中是这样介绍大蒜的:“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蒜具有超强的杀菌能力,可以防治肿瘤和癌症,还具有预防感冒、抵抗疲劳、抗过敏等作用。</h3><h3>隔蒜灸除了把蒜切成片进行艾灸,还可以把蒜捣成泥之后采取隔蒜泥灸。什么时候适宜隔蒜泥灸呢?脉脉艾灸提醒您当患处面积比较大,蒜片无法覆盖时,可以把大蒜捣成泥,然后将蒜泥压平盖在患处,再在上面施灸,但是蒜泥对皮肤的刺激比较大。</h3><h3>隔蒜灸的具体操作方法:取新鲜独头大蒜,将其切成厚约1-3毫米的蒜片,然后用针或牙签把蒜片中间刺几个小孔,放在穴区上,再在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每灸3~4炷之后换一个蒜片,然后继续施灸。一般一次施灸3-9炷。</h3> <h3>隔葱泥灸</h3><h3>隔葱灸是一种古老的艾灸方法,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玉机微义》中记载:治疝病“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上置艾灼”。隔葱灸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是因为葱白味辛、性温,是一剂解表药。</h3><h3>《本草经疏》中说:“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葱白可疏肝通络,宣通上下阳气,发汗解表。主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大小便不通、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等病症。</h3><h3>隔葱泥灸怎么操作呢?取葱白若干,剥去老皮,再把葱白捣成泥,平摊在穴位上,约3-5毫米厚,直径2~3厘米,然后在上面放艾炷进行艾灸。施灸至穴位处有烫感即为一炷,每次灸3-9炷。</h3><h3>为什么要把葱白捣成泥呢?是让葱的药性在艾火的作用下更好地释放出来,随着艾灸的温阳之气直达病灶,从而有效地治疗疾病。一般来说,隔葱泥灸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病症,如重度风寒感冒、严重便秘、疮痈肿痛、虫积腹痛等。</h3><h3>采用隔葱灸时,葱泥越烂越好。因为越烂的葱泥,药性更容易释放出来。</h3> <h3>隔盐灸</h3><h3>隔盐灸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关于隔盐灸的最早记录是《肘后备急方》,它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再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疗霍乱(急性腹泻疾病)等急症。</h3><h3>《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炷,即苏。”</h3><h3>在现代中医上,隔盐灸的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如痢疾、淋病、脱症等。因为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亡阳脱证,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h3><h3>《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h3><h3>在隔盐灸时,要让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适量的干燥食盐,放入脐中,填平肚脐眼,然后用艾条对着食盐灸到微烫就停,过一会接着再灸。</h3><h3>也可以在食盐上放一块生姜片,再在生姜片上放置艾炷。当患者稍感皮肤烫热时,即可更换艾炷,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宜。</h3> <h3>隔附子饼灸</h3><h3>隔附子灸,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隔附子灸之所以疗效不错,与附子本身的中药成分的分不开的。传统中医学认为附子属温里药,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它有超强的补火助阳功效,能驱散风寒邪气,治愈因受凉受寒而产生的病症。</h3><h3>关于隔附子灸的主治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除寒湿,治手足折伤,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现代中医认为,附子还能治疗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病症。</h3><h3>隔附子灸也有两种灸法,一种隔附子片灸,另一种灸法是隔附子饼灸。这两种灸法本质上没有不同,不同的只是药力的强弱,隔附子饼灸一般针对病症较重的疾病,因为被磨碎的附子可以更好发挥其药性,在灸火的作用下,更好地抵达病灶,消除病痛。</h3><h3>如果是隔附子片灸,你可以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再将其切成3-5毫米厚的附子片,中间用针刺几道孔,放于穴区,在上面放置艾炷施灸。施灸时,脉脉艾灸提醒你若发现附子片被艾炷烧焦,应及时更换附子片。一般一次施灸3-9炷。</h3><h3>如果是隔附子饼灸,你可以取适量的附子,将其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饼的厚度在4-5毫米,用针将饼刺几道孔,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炷放在上面进行施灸。如果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后再灸,以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