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名师,专业成长 (一)

美友9146055

<h3>  2018年11月12日,我们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跟着导师邹建成主任学习。通过一天的跟岗与交流,我对教育、语文、课堂以及工作室工作的开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h3> 早上,听了邹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见识了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语文思维,不一样的智慧。 <h3>  邹老师在解读文本和原著《故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抓住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先给闰土来一个特写镜头,接着聚焦整体把握,然后再慢慢发散,突出天地之间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为后面对比中年闰土埋下伏笔,真是妙不可言!</h3> <h3>  课后,邹老师组织我们11名学员进行评课、议课。邹老师果然是名师的风范,他先耐心地听取11名学员的发言,还认真地做笔记,我被邹老师这种大师和学者的精神感动了……</h3><h3> 11名学员都发言完毕,邹老师才跟我们分享他自己的教学思想。邹老师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才是一个教师真正的功夫。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不依赖教参(当然他对鲁迅先生的《故乡》很有研究),从教材内容中解读出要教什么,然后再想怎么教。第一自然段是《少年闰土》的题眼,写得相当好,邹老师引导先整体梳理(用精准的语言概括闰土和“我”间的哪几件事),然后重点解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感受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再到小说中的位置,又回到闰土中的位置,与原文比较,与小说比较,与中年闰土比较,突出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邹老师的教学是基于对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喜欢读书的我惭愧不已啊!跟随名师,从读书做起。</h3><h3> </h3> <h3>  下午,邹老师用一种看似普通而又特别的方式与我们进行交流:学员进行自我介绍和谈谈对“教育、语文和课堂”理解。从两点到五点半,邹老师就像“知心大哥”一般地倾听学员们的发言,他让11种思维进行碰撞,然后引发思考……</h3> <h3>  一天的跟岗,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短板,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思考……跟着导师好好学习,专业成长,为培养在未来世界能好好生活的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