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期,轰动福鼎甚至更广范围的“桐江流韵· 茶亭雅集”大型户外茶会,集茶亭、诗词、书法、摄影、茶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徜徉江边之余,儿时记忆的闸门忽被打开。 </h3> <h3> 记的半个多世纪前,父母带着童年的我,从桐山翻山越岭到叠石探望姨妈一家,走乡间小道至某一处,父亲指着路边的一座亭子,告诉我说,这是我们祖上为方便过往行人休憩、遮风避雨修建的。留在我的记忆里,除了亭子正梁上写有“陈信泰XX年建”的字样外,亭子的具体位置等其它印记都模糊了。</h3><h3> 当晚打电话给家族最年长的堂哥陈宝铭,问及黄土峡附近“信泰亭”,他也并不知晓。回家打开发黄的族谱,在先父撰写的《伟臣公创业功绩》一文中,找到这样的一句话:“竹阳路建‘信泰亭’。”</h3><h3> 我们祖上康熙廿八年(公元1689年)从温州绿慈湖乔迁福鼎后与那边失联,以乔迁福鼎开基祖为一世,伟臣公是五世祖,国子监太学生,“经营布业,中年积有盈余,遂购腴田建屋宇,为先人营窀穸,地方有公益事,无不倾囊资助,自奉俭约治家”(摘自《伟臣公行实》七世孙陈棠手记)。“陈信泰”是我们家族的商号,“信泰亭”不知是否在他手上建成的。</h3> <h3> 于是,我萌生了寻找茶亭的念头,与我学生—福鼎市新闻中心对外联络部部长雷顺号说了我的想法,他介绍我认识了福鼎茶亭文化研究学者黄河先生。黄河先生很热心,两年来,踏遍福鼎山川沟壑,地毯式的搜寻过福鼎境内一百多座茶亭。当听到我提供的线索后,就急切的想去一探究竟。恰巧那几天我不得脱身,约我一起寻找未果。前天他和雷大记者几人,到叠石下竹洋,经当地人向导,找到了一座“半岭亭”,根据他判断,有可能是我族上的“信泰亭”。只等再看看我的族谱,再拜访某些人加以确认。</h3> <h3> 今天周日,我邀上表弟王玉清,他从小在叠石长大生活的,当兵前常年往返那里的山路,对周围的旧亭子也了如指掌。我们驱车经岙底到黄土峡,一路往竹阳方向前进。到黄土峡枫树岙(当地土话)停车,经采黄栀子姑娘的指点,很快就找到了一座頽圮坍塌的亭子,但见厚厚的石墙高耸,墙头长满了藤蔓,亭子门口依稀可辨,亭内杂草丛生,用竹棍也难以挑拨,一条石砌小路从亭子外面经过(这符合我童年的记忆),我们在亭子门口没有找到石碑之类的东西。这是我们家族的“信泰亭”吗?</h3> <h3> 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当地人叫“大丘田”的地方,向修理茶园的老伯打探附近的旧亭子,那老伯说是马尾岭半山腰有座“半岭亭”,问之,又说是叠石王姓人家修建的,当年修缮的时候还来收过份子钱。为了分辨谁家的亭子,表弟又电话咨询了当地老乡,老伯的话得到了证实。但我二人还是披荆斩棘,艰难前行了一段路,终于找到了黄河先生前几天也到访过的亭子。此亭门石墙造型完整,地上掉落了木梁柱还没有完全腐化,仿佛印证了曾经修缮过的事实。表弟开玩笑的说,帮你找陈家的亭,想不到找到我王姓的亭了呢!</h3> <h3> 带着一点失落,返回。在枫树岙原先那个亭子的路边停车,发个定位给黄河先生。他很快就回复了 ,并发来两张他先前拍的照片。原来他去年就已经造访过此亭。点击他传来的照片,里面有个神龛,青石板上赫然刻着“大清宣统三年桐山陈信泰立”几个大字(宣统三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至此我们家族的“信泰亭”确认无疑,地点在王家垟枫树岙大路边上,公路边有一大墓,亭子距公路三四十米,雄踞在蜿蜒的山道之间,已经有107个年头了。先父记载“竹阳路建信泰亭”,其地址应是笼统的一种说法。</h3> <p class="ql-block"> 究竟是哪一辈祖先建造了“信泰亭”呢?</p><p class="ql-block"> 五世祖学信号伟臣,国子监太学生,卒于光绪丁酉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家族后来的发展,是他艰苦创业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在亭子建造前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六世祖国章,州同(从六品)职衔,伟臣公之子。生于咸丰庚申十年(公元一八六零年),庚戌岁(公元一九一零年)公举为城议事会议员。辛亥春(公元一九一一年)举为县农会总理。此时50岁,年富力强。</p><p class="ql-block"> 七世祖陈 棠号鉴波,满清秀才。国章公长子。生于光绪戊寅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任福鼎县商会会长,民国廿二年(一九三三年)任桐北镇镇长,宣统三年他才33岁。</p><p class="ql-block"> 这样看来亭子应该是六世祖手上建造的。家父撰写的《伟臣公创业功绩》所叙内容,实际上也应该是以上三代人创业的共同结果。</p> <h3>民国时期福鼎县城地图</h3> <h3> 祖上商号“陈信泰”也做白茶生意,但那时白茶没有今天这么红火,也是惨淡经营。七世祖陈棠在民国十一年(公元一九二二年)大事记中这样记载,“白茶自(民国)七年起无人过问,幸本春稍有转机”,而今如日中天的福鼎白茶,也是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数十载的传承吧。</h3><h3> 我们家族上几辈也都是读书人,热衷于结交文人,诗词酬唱频繁(有王翼谋、卓剑舟等人和诗为证),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我的爷爷(七世祖陈棠)民国十四年和民国十六年两次出任“福鼎初中筹备处”委员,参与筹建初中事宜(即福鼎一中前身)。也许受祖辈的影响,家族近三代就有16人从事教育工作,不说书香门第,也算是教育世家了吧。</h3> <h3> “信泰亭”是典型的双拱门石亭,内有石香案、石香炉,想必当年还有石板凳或木长凳,供往来之人歇息,不时还有路人在亭内烧香点烛,以表敬重感恩之情。</h3><h3> 友人林为挺老师,福鼎诗人,创作颇丰,应我之邀为“信泰亭”遗址,写下五律一首:</h3><h3> 颓垣何寂寂,藤蔓覆斜阳。</h3><h3> 古道人烟杳,空山鸟语苍。</h3><h3> 曾经遗惠爱,不意坠荒凉。</h3><h3> 百载终湮没,临风追远长。</h3><h3> 这首诗古风韵味浓厚,意境苍凉渺远,孤寂冷清、萧瑟凄怆之余,又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面对百年变迁,沧桑世事,不禁令人追思怀远,对先人的建亭初衷,奉献大爱的善举,肃然起敬。</h3> <h3> 嗳,斯人已逝,往事灰飞烟灭,亭子颓圮,已无修葺价值,但先人们热心公益、积善行德的行为,还是值得我族后人发扬光大,学习践行的。</h3><h3> (感谢黄河、雷顺号、王玉清整个过程的帮助,部分照片为黄河先生提供)</h3><h3> </h3><h3> 九世孙 普华 谨记</h3><h3> 2018.11.1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