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柴禾——40年前的回忆

水云轩

<h3>  九月中旬之后,走在公园里、马路上,看着满地的树叶,不由得想起40多年前的秋天,搂柴禾的情景历历在目。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抚今追昔,借搂柴禾回忆一下童年的往事。<br></h3><h3> 搂柴禾,听着很土、很原始。但这在40多年前,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可是在普通不过的一项劳动,农村每家每户都离不开。说到40多年前,或者说改革开放的最初的几年,老百姓的生活燃料,城乡都变化都不大,农村以秸秆、树叶为主,城镇以燃煤为主。农村做饭取暖主要是靠秸杆和树叶,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步被燃煤所替代。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村,燃煤也已经被淘汰了,不让烧了,都用上了电气等清洁能源,面貌焕然一新。</h3><h3></h3> <h3>  40多年前,北京郊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也种一些小麦,还有零星的高粮、水稻、豆类等。高粱杆盖房作薄、糊顶棚打骨架,稻草用来打草帘子、喂牲口,小麦是夏天收获,而且麦秸燃烧效果不是太好。因此,农村的生活燃料主要靠棒秸,再有就是树叶和野草。棒秸由生产队分配,树叶和野草要靠各家各户自己解决。</h3><h3> 搂柴禾主要是搂棒秸叶、树叶和野草。由于用量大,资源有限,分配的棒秸远远不够,各家各户都要备足燃料,保证做饭取暖有的可烧、有的可用。在所搂的柴禾中,最好烧的是树叶,树叶燃烧火势较柔,且底火延续时间长,特别是油松的松针,烙饼、熬粥,尤其是烧炕,那可是好燃料,所以树叶是搂柴禾的重点。</h3><h3></h3> <h3>  搂柴禾,首先要准备好工具,主要是一个大篓子和一把竹耙子。拴篓子、摽耙子是技术活儿,弄好了能延长篓子和耙子的使用寿命,否则,人家用三年,你可能一年都坚持不下来。</h3><h3> 搂柴禾,最好使的是十三齿竹耙子,耙子呈等腰梯形,前大后小,每根耙齿长大约50厘米,耙齿宽1.5厘米左右,耙齿后边有凸肩 用于前后固定,在耙齿底端和向上三分之一处,用藤条编成篦子,用来左右固定,并在两端分别用竹板儿夹住,用铁丝绑上。新买的耙子往往较松,需要增加一些藤条并用细铁丝绑紧。耙子把儿是直径四、五公分的木棍,长度与自己身高差不多最佳。摽耙子一般用20号左右的铁丝,将木棍绑在耙子中间耙齿位置,铁丝不能拧死,而是要绑成两股,用一根十多公分长的小木棍绞紧,这是因为耙子用一段时间后会松懈,用小绞棍可以随时将耙子调紧。</h3><h3> 装柴禾的篓子是大号花篓,用荆条编成,底部大概40*70(厘米)经纬编织的很紧,折向上有大概10多公分的底檐。篓子上口大概60*80(厘米),有20公分左右的上檐,篓高90公分左右,篓底向上三分之二处,有一圈10多公分宽的加固带,篓子其他部位是空隙三、五公分不等的纵向荆条。新买的篓子,由于荆条尚未干透,一般比较沉,也比较紧,可以拴上背带直接用,但是用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松,必须进行加固,否则篓子就会松懈变型,甚至拔腔。</h3><h3> 篓子是要背着的,因此,要在适当的位置拴上背带,背带上边拴在篓子中间的加固带上,下边拴在篓子底部,长短依个人的身高和习惯而定,不能太长(松),也不能太短(紧),太长背着较累,太短感觉头重脚轻。背带最好用宽的背包带,如果没有背包带,最好用最粗的麻绳,因为麻绳绵软,肩膀不会感觉太勒。</h3><h3></h3> <h3>  </h3><h3></h3> <h3>  搂柴禾的季节是每年的秋冬之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在9月下旬和10月初,主要是捡棒秸杆和搂棒秸叶。过去,收玉米一般都在9月底之前,并且要把地腾干净,在上冻之前把地耕了,需要播种小麦的,最晚不会到寒露,因此,能捡棒秸杆、搂棒秸叶,只有9月下旬半个月。第二阶段是抢收,在10月中旬至10月底。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立冬过后十多天,仍然是树叶满枝。那时天冷的早,10月中旬后,气温变化很大,风多霜重,各种树叶随风飘落,立冬之前树叶基本落干净了,这个时期是搂树叶的最佳时段。第三阶段是收尾,基本上是立冬之后,这时能搂的柴禾主要是残留的树叶和地里的荒草。</h3><h3> 捡棒秸杆、搂棒秸叶,一般只能在自己生产队的地里,不能去别人的地里。玉米收完后,把棒秧砍倒,生产队的车把棒秸拉完分给各家,才允许个人捡棒秸杆、搂棒秸叶,等到拖拉机进地耕了地,也就没的可捡了,这个时间很短,一般也就一、两天。如果运气好时,每块地能捡三、四捆,独轮车一车能推回家,整个收秋季节能捡个七八车。搂树叶是重头戏,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一般每天至少要搂两篓子,早晨起来一篓子,下午放学之后一篓子,遇到刮大风的天气,一般早晨三点就得背着篓子出门,树叶搂着很容易,在背风的洼地基本里,基本上就是直接往篓子里装,记得有一年10月底赶上了一夜的大风,一早晨就搂了七篓子,平时只要夜里刮风,早晨搂个两、三篓子是常事。第三阶段,基本上是边玩边干,这时近处已经没的可搂了,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搂,远的时候要走出去五、六里地,下午放学出门,要天黑以后才能到家。所以一般都是周六下午和周日放假才能到远处去,这时出去为了不白走路,都要带上一根五、六米长的细绳,拴在篓子上边,为的是篓子装满之后,在篓子上面加个稍子。稍子上的柴禾,有时要比篓子里边还多。大号篓子装满树叶,踩瓷实,一般在10至15公斤,如果树叶没干透可能有20来公斤 再加个稍子,就得20公斤出去,从几里地之外背回家里,没点体力是背不动的,有时上边加的稍子超过头顶能有五、六十公分,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很高。</h3> <h3>  那时候,爷爷奶奶单独居住,冬天烧炕的柴禾都是我来负责,上了年纪自然怕冷,所以柴禾必须准备充足。一个秋冬季节,搂个六、七十篓子柴禾是很平常的,给奶奶那里要二十篓子,剩下的自家用,基本上能保证整个冬天自己家里做饭烧炕和爷爷奶奶家烧炕取暖。</h3><h3> 现在到农村看看,做饭取暖都改用了清洁能源,气、电通到了各家各户,绝大多数家庭都装上了暖气,用上了现代厨具,电钮一按做饭取暖全部解决,既方便快捷,又干净卫生,效果效率都远胜过去,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h3>